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詳解版)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統文化智慧

微信掃一掃 ×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這句名言是2016年4月2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知識分子、勞動模範、青年代表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時引用的。習(xi) 總書(shu) 記說:“天下為(wei) 公、擔當道義(yi) ,是廣大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懷。我國知識分子曆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hui) 責任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這些思想為(wei) 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所尊崇。”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的出處,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的《嶽陽樓記》。

  範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慶曆三年(1043),他出任參知政事(相當於(yu) 宰相),發起“慶曆新政”。新政受挫後,範仲淹被貶出京,曆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潁州。皇祐四年(1052)逝世,追贈兵部尚書(shu) 、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有《範文正公文集》傳(chuan) 世。。

  《嶽陽樓記》這篇膾炙人口的千古佳作寫(xie) 於(yu) 慶曆六年(1046)九月,是應好友滕子京之請而作的。滕子京被貶謫到巴陵郡,在他的主政下,巴陵郡很快政和人通,麵目為(wei) 之一新。公務之餘(yu) ,滕子京又重修了嶽陽樓這座名勝古跡。樓修好後,滕子京向範仲淹求文來紀念這件事。範仲淹欣然命筆,於(yu) 是就有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篇。文章共分三個(ge) 部分,第一部分寫(xie) 重修嶽陽樓的緣由;第二部分寫(xie) 嶽陽樓的景色以及給人的感受;第三部分也就是引文所出自的部分,是從(cong) 普通人的“覽物之情”引申到“古之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遠之境,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的家國情懷。其相對完整的上下文是:

  “嗟夫!予嚐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wei)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le) 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乎。噫!微斯人,吾誰與(yu) 歸?”大意是:啊!我曾經探求古時那些仁人誌士的情感,他們(men) 的心情,大概是不會(hui) 隨天氣的陰晴而變化吧!為(wei) 什麽(me) 呢?因為(wei) 他們(men) 的心是不會(hui) 隨著外物的好壞以及自己的得失榮辱而悲喜的。他們(men) 在朝廷上做官,就為(wei) 百姓擔憂;身在江湖,就為(wei) 君王擔憂。在朝廷做官也擔憂,在僻遠的江湖也擔憂。既然這樣,那麽(me) 他們(men) 什麽(me) 時候才會(hui) 感到快樂(le) 呢?他們(men) 一定會(hui) 說:“我的憂慮在天下人之前,我的快樂(le) 在天下人之後吧”。啊!沒有這種人,我又能和誰同道呢?

  《嶽陽樓記》最後這段文字雖然不長,但卻是整篇的精華所在,特別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乃是中國士人所能唱出的最為(wei) 高亢而嘹亮的聲音,具有千古不滅的價(jia) 值。

  言為(wei) 心聲。範仲淹之所以能寫(xie) 出這樣的文字,是因為(wei) 他所具有的那種聖賢情懷。他本人確實就是那種把天下人的憂慮放在自己之前,把自己的快樂(le) 放在天下人之後的那種人。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雖然是因《嶽陽樓記》而聞名天下的,但實際上,它早就成為(wei) 範仲淹自我激勵的座右銘了。和他同時的另一位文學家歐陽修在為(wei) 他寫(xie) 的碑文中說,範仲淹從(cong) 小就有誌於(yu) 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也。”

範仲淹紀念館中的牌樓,上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一語

範仲淹紀念館中的牌樓,上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一語

  為(wei) 了實現在即的抱負,青年時代的範仲淹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宋代釋文瑩的《湘山野錄》記載:“範仲淹少貧,讀書(shu) 長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經宿遂凝,以刀畫為(wei) 四塊,早晚取兩(liang) 塊,斷齏數十莖啖之,如此者三年。”讀書(shu) 困了,累了,就用冷水洗把臉,繼續苦讀,直到深夜。為(wei) 了節約時間,有好幾年他睡覺的時候都是不脫衣服的。

  範仲淹是一個(ge) “不忘初心”的人。他做官之後,用自己全部的精力,踐行著自己年輕時許下的諾言。

  “宰相必起於(yu) 州部,猛將必發於(yu) 卒伍。”範仲淹後來官至宰相,是從(cong) 地方官一步步腳踏實地地幹上去的。他曾經在很多地方為(wei) 官,可以說每做官一任,必定要造福一方,凡是他從(cong) 政過的地方,人民都感念他的德澤,尤其是邠州和慶州的百姓,與(yu) 歸附宋朝的外族人民,都畫了他的肖像,給他立生祠紀念。當範仲淹離世的噩耗傳(chuan) 到各地,人們(men) 深為(wei) 歎息;西夏甘、涼等地的少數民族羌族,數百人來到祠堂,像死去父親(qin) 一樣痛哭哀傷(shang) ,且齋戒三天才散去。

  在朝廷為(wei) 官時,他以“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自勵,敢於(yu) 秉公苦諫,糾補朝政闕失,時有奮不顧身之舉(ju) 。後來為(wei) 相,主持“慶曆新政”,範仲淹給朝廷“條奏當世務”,提出了係統的政改方案,體(ti) 現出他的遠見卓識。他光明磊落,不徇私情,在考察官員的時候,凡是不合格的,都一筆勾去。有人表示惋惜,說你這一筆勾下去,一家人就得痛哭流涕啊。範仲淹的回答是:“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意思是說:一家人哭總比一省人傷(shang) 心痛哭要好些吧!《宋史》本傳(chuan) 評價(jia) 他的改革舉(ju) 措,是“以天下為(wei) 己任,裁削倖濫,考複官吏,日夜謀慮,興(xing) 致太平”。

  範仲淹的道德文章,獲得了千古的尊重與(yu) 崇敬。紀曉嵐說他“行求無愧於(yu) 聖賢,學求有濟於(yu) 天下,古之所謂大儒者,有體(ti) 有用,不過如此”。

  在中國曆史上,像範仲淹這樣心懷天下、公而忘私的,可以說代不乏人。比如西漢名將霍去病。元朔六年(前123),年僅(jin) 18歲的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隨他的舅父名將衛青出征。他率領800騎兵長途奔襲,斬獲匈奴2000餘(yu) 人,戰功冠於(yu) 全軍(jun) ,被漢武帝封為(wei) 冠軍(jun) 侯。在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與(yu) 匈奴軍(jun) 的戰鬥中,霍去病顯露出傑出的軍(jun) 事才能,共斬俘匈奴10萬(wan) 餘(yu) 人。漢武帝論功行賞,下令給他建造府第,但霍去病拒絕了。他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wei) ?”匈奴還沒有滅掉,我要家做什麽(me) ?這句洋溢著愛國激情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勵著後人。

  唐代詩人杜甫,當自己的茅屋被秋風毀壞,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的寒士,唱出了:“安得廣廈千萬(wan) 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宋代詩人陸遊,一生為(wei) 光複失地、重整山河而奔走號呼,殫精竭慮,置生死榮辱於(yu) 度外。即便在病患之中,仍然對國事念念不忘:“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wan) 裏客江幹。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又如近代的林則徐,在虎門海灘上當眾(zhong) 銷毀鴉片煙。林則徐的禁煙,本是正義(yi) 的行為(wei) ,但鴉片戰爭(zheng) 失利,林則徐遂橫遭誣陷,被發配新疆。在出發前,他寫(xie) 下了《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中最著名的句子是:“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曆史上這些光輝的人物,將國家天下置於(yu) 個(ge) 人利益之上,把“公而忘私”的高尚品質演繹得無以複加。中國的曆史,因為(wei) 有這些人而閃閃發光,令人尊重。

  這些人給我的人生啟示,主要有兩(liang) 點。

  第一,偉(wei) 大的目標導致了偉(wei) 大的人生。我們(men) 這裏要說明的是,“偉(wei) 大”是指品格,而非高官厚祿,身居高位。範仲淹是千古名相,但我們(men) 可以負責任地說,即使他不能身居高位,甚至連進士也未能考上,他依然會(hui) 有一個(ge) 偉(wei) 大的人生。這是他心懷天下的誌向決(jue) 定的。據宋人吳曾的《能改齋漫錄》卷十三《文正公願為(wei) 良醫》記載:宋代名儒範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簽,問以後能否當宰相,簽詞說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簽,祈禱說:“如果不能當宰相,願意當良醫。”結果還是不行。於(yu) 是他長歎說:“不能為(wei) 百姓謀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該做的事。”後來,有人問他:“大丈夫立誌當宰相,是理所當然的,您為(wei) 什麽(me) 又祈願當良醫呢?這是不是有一點太卑微了?”範仲淹回答說:“造福天下,普濟萬(wan) 民,隻有宰相能做到。如果當不了宰相,要實現利澤萬(wan) 民的心願,則又莫過於(yu) 成為(wei) 良醫。好的醫生,上可以療君親(qin) 之疾,下可以救貧賤之厄,中能保身長全。身在民間而依舊能利澤蒼生的,除了良醫,再也沒有別的了。”

  第二,是他們(men) 以自己的人生經曆,向我們(men) 示範了如何將高遠的人生境界落到實處。“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乍一聽是一個(ge) 高遠到幾乎無法實現的人生境界。但是,範仲淹等人的例子,都告訴我們(men) 這樣一個(ge) 高遠之境是怎樣落地的。對於(yu) 範仲淹來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是落實在他的新政、落實在每一處為(wei) 蒼生謀福利的行動上。對於(yu) 霍去病而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是落實到每一次舍死忘生的戰鬥中,落實在他“匈奴未滅,何以家為(wei) ”的具體(ti) 行動中。轉換到我們(men) 今天生活的具體(ti) 環境中,假如你是黨(dang) 員幹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就是像焦裕祿那樣,絕不拋棄任何一個(ge) 困難的群眾(zhong) ;假如你是科學家,就要像李保國那樣,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的大地上。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26日 09:02      來源:ky体育中心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