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詳解版)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統文化智慧

微信掃一掃 ×

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這句名言是2016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時引用的。習(xi) 總書(shu) 記說:“古人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網民稱自己為(wei) ‘草根’,那網絡就是現在的一個(ge) ‘草野’。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zhong) 在哪兒(er) ,我們(men) 的領導幹部就要到哪兒(er) 去,不然怎麽(me) 聯係群眾(zhong) 呢?各級黨(dang) 政機關(guan) 和領導幹部要學會(hui) 通過網絡走群眾(zhong) 路線,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了解群眾(zhong) 所思所願,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guan) 切、解疑釋惑。”

中華書(shu) 局出版的《論衡校釋》

中華書(shu) 局出版的《論衡校釋》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這句話出自東(dong) 漢哲學家王充的《論衡·書(shu) 解篇》。《書(shu) 解篇》的主要內(nei) 容,就是替儒家之外的諸子百家進行辯護。其相對完整的上下文是:“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經誤者在諸子。”意思是: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過失的人在民間,知道經書(shu) 錯誤的人在諸子。作為(wei) 哲學家,王充的話是落在“知經誤者在諸子”的。王充生活在經學極盛的東(dong) 漢時期,但他對那些死守經書(shu) 、死守門戶之見、輕視諸子的經師們(men) 是非常不屑的。在他看來,經過秦始皇的一把火,儒家經典基本上已經燒絕了,但其他的諸子百家卻沒有被燒掉。後來被奉為(wei) 經典的那些儒家著作,基本上都是漢代建立之後,憑著一些殘簡,以及幾個(ge) 老儒的回憶加工而成的,內(nei) 中的舛誤一定不少。糾正這些錯誤,就隻能跳出儒家之外,通過諸子百家來完成。“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都是作為(wei) 類比的材料,來說明“知經誤者在諸子”的。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出處和大致背景就是這樣。盡管在王充筆下,這兩(liang) 句隻是用來說明“知經誤者在諸子”的一則類比材料,但語言一經說出,就擁有了自己獨特的生命與(yu) 價(jia) 值。它非常準確地指出,評價(jia) 政策的優(you) 劣得失的應該是政策的施行對象,也就是民間百姓——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群眾(zhong) ”。

  為(wei) 什麽(me) 作為(wei) 政策的施行對象,也就是群眾(zhong) ,才最有資格評價(jia) 政策的優(you) 劣得失呢?王充說得好——房子漏不漏,蓋房子的人說了不算,住在房簷下的人說了才算;同樣,政策是為(wei) 了施行的,施行是要看效果的,而這個(ge) 效果,隻有施行對象才有最清晰而直接的感受。

  這是為(wei) 什麽(me) 呢?因為(wei) 政策的效果不是其製定者所能完全決(jue) 定的。曆史上那些為(wei) 了少數人謀求私利的惡政我們(men) 不去說它,即使那些主觀上是為(wei) 百姓謀利益的善政,也可能會(hui) 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曆史上的王莽改製、王安石變法,從(cong) 其初衷來講,都是好的。但為(wei) 什麽(me) 還是失敗了?其中的原因很複雜。一項政策,涉及到製定者、執行者、被執行者;三者中任何一個(ge) 環節出現問題,都會(hui) 導致政策的執行效果大打折扣。比如政策的製定者水平如何?政策推出的時機是否恰當?考慮麵是否周全?是否存在漏洞?政策的可執行性到底怎樣?政策的執行者是否得力?等等。另外,就算這些都沒有問題,政策也有一個(ge) 時效性的問題,當其所針對的問題解決(jue) 了,它的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就必需因時因地製定新的政策方針。這就好比施藥治病,在不同的治療階段,根據患者的反饋,藥物的選擇、劑量的大小都要隨之調整。一言以蔽之,一勞永逸、十全十美的政策其實是不存在的,對於(yu) 最優(you) 的追求其實隻能是個(ge) 相對的過程,並且必須謀求一個(ge) 動態的機製來減少或糾正政策的偏失、缺失和漏失之處。

  站在這個(ge) 角度上說,我們(men) 就會(hui) 覺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真是一個(ge) 不可多得的真知灼見。百姓是政令的直接關(guan) 切者,他們(men) 有著更為(wei) 切身的體(ti) 會(hui) ,對於(yu) 政令的效用和缺漏有著另一視角的觀察,“問政於(yu) 民”其實是一個(ge) 有效的反饋機製和長效的修正機製。

  在中國文化內(nei) 部,很早就有“重民意、聽民聲” 的傳(chuan) 統,並且從(cong) 未斷絕。

  早在周朝,國家就設置了專(zhuan) 門的采詩官,負責搜集民間歌謠。收集這些民間歌謠的主要目的不是為(wei) 了享樂(le) ,而是為(wei) 了了解政治利弊、風俗盛衰。據《公羊傳(chuan) 》記載:“男女有所怨恨,相從(cong) 而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據此,周天子不必巡遊天下而知民間疾苦,政令的製定也就更為(wei) 準確了。

  漢魏六朝時期,“樂(le) 府”繼承了這一功能,《晉書(shu) ·樂(le) 誌》說,樂(le) 府就是“漢世街陌謳謠”。而到了唐代,雖然太常卿也有“采詩”職能,但他們(men) 所采之詩大多為(wei) 官員所作,普通勞動人民的創作很難進入他們(men) 的采集範圍。在這一情況下,一些有良知的官員和知識分子自動承擔起了代民言、達天聽的使命。中唐時期,白居易和元稹掀起以創作新題樂(le) 府為(wei) 中心的新樂(le) 府運動。關(guan) 於(yu) 元、白的詩歌創作,宋代蘇軾評價(jia) 為(wei) “元輕白俗”。這是一個(ge) 很準確的評價(jia) 。在新樂(le) 府詩歌創作上,元、白強調淺易通俗,以貼近百姓生活的語言反映百姓生計的艱辛,“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通過這種“代民之言”達到使統治者了解人民所想、所感的目的。

  對於(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來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就更是一個(ge) 需要格外加以珍視的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統。這是我們(men) 黨(dang) 的性質決(jue) 定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本來就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dang) 的一切工作本來就是為(wei) 了群眾(zhong) ,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本來就是黨(dang) 的建設的基本要求之一。黨(dang) 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把群眾(zhong) 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權為(wei) 民所用、情為(wei) 民所係、利為(wei) 民所謀,不允許任何黨(dang) 員脫離群眾(zhong) ,淩駕於(yu) 群眾(zhong) 之上。

  那麽(me) ,怎樣才能把“為(wei) 人民服務”落在實處呢?有一條是必須的,那就是堅持群眾(zhong) 路線。必須同群眾(zhong) 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係。隻有一切依靠群眾(zhong) ,從(cong) 群眾(zhong) 中來,到群眾(zhong) 中去,才能把黨(dang) 的正確主張變為(wei) 群眾(zhong) 的自覺行動。

  回顧曆史,我們(men) 黨(dang) 正是依靠群眾(zhong) 路線,密切聯係群眾(zhong) ,才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擁護,獲得了新民主主義(yi) 革命的勝利,這是我們(men) 黨(dang) 的最大政治優(you) 勢。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為(wei) 執政黨(dang) 。正如《黨(dang) 章》所指出的,黨(dang) 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zhong) 。黨(dang) 同人民群眾(zhong) 的聯係問題是關(guan) 係黨(dang) 生死存亡的問題。在這樣的時候,汲取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智慧,時刻警醒自己,增強文化自信,就成為(wei) 新時期黨(dang) 員幹部對自我要求的應有之義(yi) 。

  那麽(me) ,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怎樣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落到實處呢?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得好:“群眾(zhong) 在哪兒(er) ,我們(men) 的領導幹部就要到哪兒(er) 去。”既然網絡就是現代的一片“草野”,那麽(me) 各級黨(dang) 政機關(guan) 和領導幹部就要學會(hui) 通過網絡走群眾(zhong) 路線,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了解群眾(zhong) 所思所願,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guan) 切、解疑釋惑。無論是態度還是製度,都需要與(yu) 當下做最緊密的結合,才能真正感知民眾(zhong) 最迫切、最誠摯的心聲。

  聽政於(yu) 民一向是我國的傳(chuan) 統,從(cong) 采詩到互聯網,形式在變,內(nei) 核依然。網絡為(wei) 群眾(zhong) 表達情緒意見、參與(yu) 公共治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機會(hui) 。這正是發掘群眾(zhong) 意見、檢查理政得失千載難逢的良機,應得到充分利用。

  對於(yu) 我們(men) 普通人來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也有一定的參考價(jia) 值。這就是,無論是在工作、學習(xi) 還是生活中,都不能以自己的主觀意誌、主觀感覺作為(wei) 依據,更不能固執而武斷地判定事情;而要將我們(men) 行動對象的真實反饋和效果作為(wei) 依據。隻有這樣,我們(men) 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取得有效的成果。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22日 16:45      來源:ky体育中心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