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統文化智慧

微信掃一掃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qin) 民,在止於(yu) 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qin) 民,在止於(yu) 至善”這句名言是2014年5月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時引用的。習(xi) 總書(shu) 記說:“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qin) 民,在止於(yu) 至善。’核心價(jia) 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ge) 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hui) 的德。國無德不興(xing) ,人無德不立。如果一個(ge) 民族、一個(ge) 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jia) 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ge) 民族、這個(ge) 國家就無法前進。這樣的情形,在我國曆史上,在當今世界上,都屢見不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yu) 至善”的出處,是被列為(wei) “四書(shu) 之首”的《大學》。其大意是:大學的宗旨,在於(yu) 彰顯光明的品德;在於(yu) 反省提高自己的道德並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改過自新、棄惡從(cong) 善;在於(yu) 讓整個(ge) 社會(hui) 都能達到完美的道德之境並長久地保持下去。

  《大學》的作者,普遍認可的說法,是孔子的弟子曾參及其門人弟子。

  所謂“四書(shu) 之首”,說的是《大學》在儒家經典中的重要性。儒家經典浩如煙海,究竟應該從(cong) 何讀起呢?經過曆代儒者的千挑萬(wan) 選,確定下來了所謂“四書(shu) ”,也就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這一最最基本的書(shu) 目。這四部經典又該從(cong) 何讀起呢?宋元之後的儒家學者一致認定,非《大學》莫屬。也就是說,當你看完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之類的童蒙讀物,有了初步的文化基礎,掌握了基本的生存技能,真正開始所謂“大人之學”的時候,你要看的第一部儒家經典,就應該是《大學》。這樣,你的學問之路,才不至於(yu) 出現什麽(me) 差錯。

  而《大學》最重要的,又是首章。它重要到什麽(me) 程度?這麽(me) 說吧:宋代之後的儒者,安身立命的功夫,基本上都在這幾句話上了。按照朱熹的劃分,《大學》共有十一章,可以分為(wei) “經”和“傳(chuan) ”兩(liang) 大部分。第一章獨為(wei) 第一部分,是“經”,是曾子記錄的孔子言論,講述了《大學》“明明德”“新民”“止於(yu) 至善”的“三綱領”,以及“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這也是整篇《大學》的綱領。第二章到第十一章是第二部分,是“傳(chuan) ”,是曾門弟子記錄的曾子分別關(guan) 於(yu) “三綱領”和“八條目”的具體(ti) 解釋。簡單來說,一部《大學》是儒家經典的綱領,而第一章又是《大學》的綱領,其重要性,也就顯而易見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yu) 至善”就來自於(yu) 《大學》的首章,它講述的是“大學”的宗旨。

  所謂“大學”,是與(yu) “小學”相對而言的。按照朱熹的說法,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xi) “灑掃應對進退、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等基礎的社會(hui) 生活知識與(yu) 禮儀(yi) ;十五歲入大學,學習(xi) 倫(lun) 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很明顯,“大學”和“小學”階段的任務是不同的。“小學”學習(xi) 的內(nei) 容更多是立足社會(hui) 所需要的生存生活技能,而大學則在於(yu) 道德的提升,這種提升,不僅(jin) 局限於(yu) 自我的單獨個(ge) 體(ti) ,也包括推己及人,對社會(hui) 起到推進和示範作用,使整個(ge) 社會(hui) 都能達到一種完美的道德之境。

  站在現代人的視角,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qin) 民,在止於(yu) 至善”為(wei) 宗旨的儒家教育理念是有其特別之處的。這就是,它最終的目的,在於(yu) 培養(yang) 一個(ge) 道德完善並對社會(hui) 道德建設有高度熱誠與(yu) 責任感的君子,而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掌握生存技能的勞動者。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26日 08:23      來源:ky体育中心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