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這句名言,是2014年9月2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hui) 議成立65周年大會(hui) 上發表講話時引用的。習(xi) 總書(shu) 記說:“麵向未來,發展好各項事業(ye) ,鞏固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促進政黨(dang) 關(guan) 係、民族關(guan) 係、宗教關(guan) 係、階層關(guan) 係、海內(nei) 外同胞關(guan) 係和諧發展,一個(ge) 很重要的條件就是必須通過民主集中製的辦法,廣開言路,博采眾(zhong) 謀,動員大家一起來想、一起來幹。正所謂‘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寥寥數語,講出了開言路、廣視聽的重要意義(yi) 。
中華書(shu) 局出版的《管子》
“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出自《管子·九守》中的“主明”一節,原文是:“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輻湊並進,則明不塞矣。”意思是,眼睛貴在明,耳朵貴在聰,心貴在有智慧。用天下人的眼睛看,就沒有看不見的東(dong) 西;用天下人的耳朵聽,就沒有聽不到的東(dong) 西;用天下人的心思去考慮,就沒有不能理解的東(dong) 西。集中眾(zhong) 人的力量前進,智慧就不會(hui) 被蒙蔽了。
我們(men) 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這樣的體(ti) 會(hui) :一個(ge) 人的力量和眼界總是有限的,如果能把群體(ti) 中盡可能多的智慧集中起來,就會(hui) 像溪流匯集成大海一樣,收獲的將是一加一大於(yu) 二的效果,是質的飛躍。這就是兼聽廣納的作用。
管仲塑像
管仲名夷吾,字仲,被後世稱為(wei) 管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軍(jun) 事家、政治家、改革家。《管子》一書(shu) 是管仲作品的集合,內(nei) 容非常豐(feng) 富,對於(yu) 治國、修兵、發展經濟等實際問題有著很有實踐意義(yi) 的看法,對後世許多學派如儒、道、法、陰陽等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管仲改革之所以能夠成功,離不開措施和這些理論的相互作用。“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正是管仲根據治理實踐總結出的為(wei) 政之道和為(wei) 政者應當追求的目標。
這就是“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的出處和背景。由這句話,我們(men) 就可以知道:兼聽四海,廣納天下,是國家強盛繁榮的必要支撐。戰國末期,秦王突然下令,要求所有外國的客卿馬上離開秦國,作為(wei) 被驅逐者之一的李斯心中有點慌亂(luan) ,但還是上書(shu) 勸秦王說:“您所喜歡的昆山之玉、隨和之寶、明月之珠、太阿之劍等寶物都是從(cong) 全國各地采集來的,如果東(dong) 西非得要出自秦地才可以用,那這些都要被拋棄。但您不會(hui) 這麽(me) 做,那為(wei) 什麽(me) 對外來的人才卻要抵製和驅逐呢?這是重視財物卻輕視人才啊。”秦王恍然大悟,不僅(jin) 馬上撤銷了逐客令,還封李斯為(wei) 廷尉。秦王當時下決(jue) 心逐客的原因是韓國派水工鄭國來秦修築水渠,想借此消耗秦國國力,秦王發現後大怒,認為(wei) 來秦的客卿大都是間諜,驅逐他們(men) 才能保證國家安全。在我們(men) 旁人看來,這顯然是一種偏激而狹隘的做法,秦的誌向是要統一天下,可是如果隻靠秦地的人才,又怎麽(me) 可能得到“天下之心”?好在秦王知錯能改,及時接受了李斯的建議,否則的話,得不到“天下之心”,又把自己拘束在本國這一畝(mu) 三分地上,掃清六合的大業(ye) 也就隻是秦王做做夢而已了。
秦王能統一六國,與(yu) 他的兼聽廣納有著很大關(guan) 係。可惜並不是什麽(me) 時候都有李斯這樣的臣子,也不是哪裏都有能聽得進下級意見的上級。曆史上剛愎自用的領導者也很多。東(dong) 漢末年,朝政腐敗,十八路諸侯聚在一起,推舉(ju) 最有家世背景和號召力的袁紹為(wei) 盟主。這時候的袁紹擁有最精良的部隊和最優(you) 秀的人才,天下百姓也指望他能趕走奸臣、平息戰火。可惜袁紹並不是一個(ge) 能聽得進別人話的人,一次又一次的剛愎自用,讓這十八路諸侯迅速分裂,各據一方。按說該“吃一塹,長一智”了,可惜袁紹還沒有醒悟。建安元年(196),曹操已經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手下的謀士田豐(feng) 勸他盡早占領許都,在天子旁邊,保證自己的政治優(you) 勢,他不聽。過了一段時間,田豐(feng) 看曹操去攻打劉備了,又趕緊對袁紹說:“趁這個(ge) 機會(hui) 襲擊曹操後方,一戰就可以勝利。”但袁紹總有令田豐(feng) 和我們(men) 都想不到的說法,他說:“我最喜歡的小兒(er) 子生病了,我哪有心情打仗。”竟因此錯過了大好時機。官渡之戰的時候,田豐(feng) 勸他說:“貿然進攻可能會(hui) 失敗,不如用持久戰術先拖曹操一段時間。”袁紹心想:“我實力這麽(me) 強,哪用這麽(me) 多彎彎繞繞?而且你說的話太不吉利了。”於(yu) 是把田豐(feng) 關(guan) 進監獄。官渡戰敗後,袁紹又覺得自己想錯了、田豐(feng) 說對了是件很丟(diu) 人的事情,竟然直接殺了田豐(feng) 。這樣的行為(wei) ,無異於(yu) 想將天下人的眼睛捂上,隻看自己眼前的事物,想將天下人的耳朵堵上,隻聽自己喜歡的聲音,想讓天下人都失去想法,隻按自己的心意行事。
崇禎皇帝也是一個(ge) 剛愎自用的人。他手下有一員叫盧象的大將,盧象的騎兵非常精幹,立下過很多戰功。但騎兵隻適合在平原戰鬥,崇禎卻非讓盧象率領騎兵去剿滅山裏的農(nong) 民軍(jun) 。盧象大軍(jun) 在山裏陷入困境,向崇禎求救,崇禎也不管三七二十一,隻是強行要求他五個(ge) 月內(nei) 必須“平寇”;陝西巡撫孫傳(chuan) 庭和大將洪承疇左右夾擊,重創李自成叛軍(jun) ,眼看平定內(nei) 亂(luan) 馬上就要成功,崇禎又不顧孫傳(chuan) 庭的勸告和請求,非要他去迎戰清兵,最後兩(liang) 邊都沒能顧好。難怪乾隆時的殿閣大學士全祖望說:“莊烈(即崇禎帝)之明察濟以憂勤,其不可以謂之亡國之君固也,而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則亦有不能辭亡國之咎者。”我們(men) 今天看去,明朝的滅亡,當然有明中期以來幾任帝王不可推卸的責任,崇禎作為(wei) 一個(ge) “內(nei) 無聲色狗馬之好,外無神仙土木之營”的勤奮君主,更似乎是在承擔前人造成的悲慘命運。但是,剛愎自用,不聽臣子的意見,不顧天下形勢,是崇禎自己必須為(wei) 國家的滅亡承擔的責任。《尚書(shu) ·仲虺之誥》中說:“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可謂精警準確。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無數事實一遍又一遍強調著這個(ge) 道理。戰國時齊國鄒忌用自己和妻子、小妾的例子諷諫齊王說:“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ei) 莫不有求於(yu) 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齊王聽後恍然大悟,下令廣開言路,讓臣子和民眾(zhong) 以各種方式指出自己的過錯,並給進言者以獎勵。從(cong) 剛開始的眾(zhong) 人紛紛提意見,到最後雖然想指出問題卻已經沒什麽(me) 可說的,齊國實現了國家實力和地位的飛速提升,燕趙韓魏都來向齊國朝貢。這就是兼聽廣納的力量和意義(yi) 。
對於(yu) 治理國家來說,兼聽廣納顯示了領導者的胸襟和氣度,也是需要不斷培養(yang) 的能力。俗話說,群眾(zhong) 的眼睛是雪亮的。將無數個(ge) 體(ti) 的所見所聞所感拚在一起,將成為(wei) 一幅完整的畫麵。這需要的是覺悟,也是魄力。首先,要有包容四海之聲、求取五湖之意的意識,不能把自己放在高人一等的位置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術業(ye) 有專(zhuan) 攻,集百家之長,才能成一家之事。此外,還要有切實的行動,博采眾(zhong) 謀不能隻是走走過場,而是要真真正正地有進言渠道,有推行機製,有保障製度。
“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對個(ge) 人來說也非常有警示意義(yi) 。為(wei) 人處世,不能給自己畫小圈子,而要走出自己的內(nei) 心,走出自己的世界。平時多聽聽別人的見聞,見識就會(hui) 更開闊;遇事多聽聽別人的意見,解決(jue) 起來或許會(hui) 少些挫折。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