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愛人(詳解版)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統文化智慧

微信掃一掃 ×

  “仁者愛人”,是2014年5月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北大師生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中引用的一句名言。習(xi) 總書(shu) 記說:“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jia) 值體(ti) 係。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已經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nei) 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wei) 方式。今天,我們(men) 提倡和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必須從(cong) 中汲取豐(feng) 富營養(yang) ,否則就不會(hui) 有生命力和影響力。比如,中華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強調‘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君子喻於(yu) 義(yi) ’‘君子坦蕩蕩’‘君子義(yi) 以為(wei) 質’;強調‘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強調‘德不孤,必有鄰’‘仁者愛人’‘與(yu) 人為(wei) 善’‘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貧濟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這樣的思想和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jia) 值。”

  “仁者愛人”的典故,出自於(yu) 《孟子·離婁》。《離婁》又分上下篇,“仁者愛人”出自其下篇。

  “離婁”這個(ge) 篇名看起來非常特別,所以需要稍微解釋一下。“離婁”是傳(chuan) 說中一個(ge) 視力極好的人,生活在黃帝時期。他的眼力好到什麽(me) 程度?一頭野獸(shou) 出現在百步之外的地方,離婁能夠清楚地看到這頭野獸(shou) 秋天長出的毫毛的最尖端。因為(wei) 他的眼神太好,所以黃帝登昆侖(lun) 山的時候弄丟(diu) 了一顆黑色的珍珠,就讓離婁去找,而離婁也果真找到了。此篇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離婁之明”,所以就以“離婁”二字為(wei) 篇名了。不過,此篇所講並非隻與(yu) 離婁相關(guan) ,而是涉及到為(wei) 政、立身、處世等多個(ge) 方麵,內(nei) 容非常豐(feng) 富。

  “仁者愛人”的具體(ti) 語境,出於(yu) 孟子談論君子與(yu) 普通人的分別。原文是這樣的:“君子所以異於(yu) 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君子和一般人的分別,就在於(yu) 能夠保存心中的善端,不讓它失去。而保持善端的關(guan) 鍵,就是將“仁”和“禮”永存心中。其中,“仁”是對他人的愛,“禮”是對他人的尊重。一般來說,你愛他人,也就能得到他人的愛;你尊重他人,也就能獲得他人的尊重。

  需要指出的是,“仁者愛人”這句話雖然出自《孟子》,但這個(ge) 觀念卻是直接繼承孔子的。根據《論語·顏淵》的記載,樊遲曾經向孔子請教,到底什麽(me) 是仁。孔子的回答就是“愛人”。(原文是: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由此可見,孔子和孟子,都對“仁”這個(ge) 概念極其重視,而對於(yu) 仁的理解,也都高度一致:所謂“仁”,就是“愛人”。

  為(wei) 什麽(me) 兩(liang) 位聖人對“仁”如此重視呢?因為(wei) 它太重要了。重要到什麽(me) 程度?毫不誇張地說,“仁”是整個(ge) 儒家學說的核心,是儒家道德規範體(ti) 係的根本原則,其他道德規範都貫穿和體(ti) 現著“仁”的要求。用宋代大儒朱熹的話來說,就是:“百行萬(wan) 善總於(yu) 五常,五常又總於(yu) 仁”,“仁義(yi) 禮智四者,仁足以包之”。

  仁在儒家學說中的重要性,已如前述。那麽(me) ,“仁者愛人”又是什麽(me) 意思呢?

  簡單來說,仁就是對他人的愛。不過,考察孔孟的著述和言行,儒家所說的“愛”,與(yu) 其他宗教或學說所倡導的愛,既有相通的一麵,也有其特定的內(nei) 涵,如果給這個(ge) “愛”加上一個(ge) 修飾語的話,這個(ge) “愛”就是“仁愛”。

  先說其相通的一麵,就是人與(yu) 人之間的友好與(yu) 善意。

  其實,強調人與(yu) 人之間的愛,並非儒家所獨有。這世界上的一切宗教與(yu) 學說,隻要不是邪教與(yu) 邪說,都很強調愛。這種對於(yu) 愛的普遍強調,是和人的社會(hui) 屬性緊密相關(guan) 的。

  人和動物的最大差別,就是其社會(hui) 屬性。人是存在著嚴(yan) 密的社會(hui) 分工的,任何一個(ge) 社會(hui) 成員都離不開與(yu) 他人的協作。關(guan) 於(yu) 這一點,荀子有一個(ge) 非常精微的論斷。他說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wei) 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翻譯過來就是:人的力氣不如牛,速度不如馬,可是牛馬卻被我們(men) 役使,這是什麽(me) 緣故呢?回答是:人能相互協作,而牛馬之類的動物不能。有人說即使蜜蜂這樣的低等動物也有彼此之間的協作分工啊,但蜜蜂的協作分工靠的是本能,所以它們(men) 並沒有“群”的主觀能動性。——回過頭來接著說人——既然“能群”是人類與(yu) 動物的根本區別,那麽(me) “合群”就必然成為(wei) 人類社會(hui) 對其成員的本質要求,而“合群”的品質,也就必然成為(wei) 人類社會(hui) 所要褒獎的最高品格。下麵的話需要劃重點了——愛的本質,其實就是合群的願望和能力。人們(men) 所稱讚的一切美德,其實都是對肯為(wei) 群體(ti) 付出的那種利他精神。愛家庭而肯於(yu) 付出,我們(men) 叫“家庭責任感”;愛集體(ti) 而肯於(yu) 付出,我們(men) 叫“集體(ti) 主義(yi) ”;愛國家而肯於(yu) 付出,我們(men) 叫“愛國主義(yi) ”;愛人類而肯於(yu) 付出,我們(men) 叫“人道主義(yi) ”——願意與(yu) 這個(ge) 群體(ti) 相合,願意為(wei) 這個(ge) 群體(ti) 付出甚至犧牲,這種想法是一致的,區別隻是群體(ti) 的大小而已。

  但儒家所倡導的愛,仁愛,與(yu) 其他宗教或學說相比,也還是有一些特別之處的。

《孝經》刻本書(shu) 影

《孝經》刻本書(shu) 影

  首先,儒家之愛,是有其明確的核心與(yu) 出發點的,這就是“孝”,也就是對父母的愛。由這個(ge) 出發點引申開來,就得到了儒家的一切其他美德。對於(yu) 這一點,儒家有很多的論述。比如《中庸》就講:“仁者,人也,親(qin) 親(qin) 為(wei) 大。”孟子也說:“仁之實,事親(qin) 是也。”這些表述,都說明仁愛的根本,就是植根於(yu) 對父母長輩的美好情感。把這個(ge) 實質和路徑講述得最明白的,當推儒家經典之一的《孝經》。它從(cong) 對父母的感恩以及義(yi) 務說起,而後話鋒一轉,說一個(ge) 孝子,當他置身於(yu) 社會(hui) ,隻有很好地承擔起社會(hui) 的責任與(yu) 義(yi) 務,才算是真正地盡到了孝道。比如你身為(wei) 天子,如果不勤政愛民,弄到身死國滅,那麽(me) 宗廟誰來祭祀?比如你身為(wei) 士大夫,如果不盡心王事,弄到家破人亡,那麽(me) 祖先誰來照看?比如你身為(wei) 普通百姓,違法犯罪,那麽(me) 父母誰來養(yang) 活?這樣,《孝經》就從(cong) 原本屬於(yu) 家庭的血緣情感,推及到了整個(ge) 天下國家。又因為(wei) 絕大多數人都是受到父母的無私關(guan) 愛成長起來的,對父母有著最為(wei) 美好深沉的感情,所以由此而推衍出的一整套儒家倫(lun) 理,也就很容易在我們(men) 的內(nei) 心生根了。

  其次,儒家之愛,有一條一以貫之的實踐方法,就是“忠恕”。

  首先將這一點歸納出來的,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有一次,孔子意味深長地對曾子說:“我的學說,有一個(ge) 一以貫之的東(dong) 西,你知道嗎?”曾子說:“我知道。”孔子出去後,有人就問曾子:“老師的話,是什麽(me) 意思呢?”曾子說:“老師的學說,無非是忠恕二字罷了。”(原文是: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對於(yu) “忠恕”二字的含義(yi) ,孔子與(yu) 曾子都沒有說明。當時的情形,很有點當初佛祖拈花,摩訶迦葉微笑,師徒二人不必多說而莫逆於(yu) 心的意思。不過,在一些別的場合,孔子對於(yu) 這兩(liang) 字的意思,是有過清晰表述的。簡單來說,“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從(cong) 積極方麵而言的;“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這是從(cong) 消極方麵來說的。而在“忠”與(yu) “恕”中,孔子更強調的是“恕”,因為(wei) 子貢曾經問孔子,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呢?孔子的回答就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孔子為(wei) 什麽(me) 更強調“恕”而不是“忠”,這在儒家經典中沒有清晰的解釋,但我們(men) 可以很容易地做出回答,那就是每個(ge) 人所“欲”的可能有天壤之別,把自己的所欲推行到別人身上,很可能會(hui) 導致一些麻煩,比如一個(ge) 好飲酒的人一定要把酒推介給一個(ge) 不飲酒的人,就會(hui) 引起後者的不快;而“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則完全不會(hui) 有這樣的問題。

  孔子對忠恕特別是對“恕”的強調,直到今天,仍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芒。1993年聯合國召開國際倫(lun) 理大會(hui) ,將全世界著名的宗教家、倫(lun) 理學家聚集一堂,討論在全球化的格局中,是否能夠找到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倫(lun) 理準則,最後找到的隻有兩(liang) 條,一條是康德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另一條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這兩(liang) 句話,被鐫刻在聯合國總部的大樓中,被視為(wei) 指導不同國家與(yu) 民族間交往的“黃金倫(lun) 理準則”。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26日 11:16      來源:ky体育中心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