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愛人”,是2014年5月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北大師生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中引用的一句名言。 “仁者愛人”的典故,出自於(yu) 《孟子·離婁》。《離婁》又分上下篇,“仁者愛人”出自其下篇。
“離婁”這個(ge) 篇名看起來非常特別,所以需要稍微解釋一下。“離婁”是傳(chuan) 說中一個(ge) 視力極好的人,生活在黃帝時期。他的眼力好到什麽(me) 程度?一頭野獸(shou) 出現在百步之外的地方,離婁能夠清楚地看到這頭野獸(shou) 秋天長出的毫毛的最尖端。因為(wei) 他的眼神太好,所以黃帝登昆侖(lun) 山的時候弄丟(diu) 了一顆黑色的珍珠,就讓離婁去找,而離婁也果真找到了。此篇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離婁之明”,所以就以“離婁”二字為(wei) 篇名了。不過,此篇所講並非隻與(yu) 離婁相關(guan) ,而是涉及到為(wei) 政、立身、處世等多個(ge) 方麵,內(nei) 容非常豐(feng) 富。
“仁者愛人”的具體(ti) 語境,出於(yu) 孟子談論君子與(yu) 普通人的分別。原文是這樣的:“君子所以異於(yu) 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君子和一般人的分別,就在於(yu) 能夠保存心中的善端,不讓它失去。而保持善端的關(guan) 鍵,就是將“仁”和“禮”永存心中。其中,“仁”是對他人的愛,“禮”是對他人的尊重。一般來說,你愛他人,也就能得到他人的愛;你尊重他人,也就能獲得他人的尊重。
需要指出的是,“仁者愛人”這句話雖然出自《孟子》,但這個(ge) 觀念卻是直接繼承孔子的。根據《論語·顏淵》的記載,樊遲曾經向孔子請教,到底什麽(me) 是仁。孔子的回答就是“愛人”。(原文是: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由此可見,孔子和孟子,都對“仁”這個(ge) 概念極其重視,而對於(yu) 仁的理解,也都高度一致:所謂“仁”,就是“愛人”。
但儒家所倡導的愛,仁愛,與(yu) 其他宗教或學說相比,也還是有一些特別之處的。
首先,儒家之愛,是有其明確的核心與(yu) 出發點的,這就是“孝”,也就是對父母的愛。由這個(ge) 出發點引申開來,就得到了儒家的一切其他美德。對於(yu) 這一點,儒家有很多的論述。比如《中庸》就講:“仁者,人也,親(qin) 親(qin) 為(wei) 大。”孟子也說:“仁之實,事親(qin) 是也。”這些表述,都說明仁愛的根本,就是植根於(yu) 對父母長輩的美好情感。把這個(ge) 實質和路徑講述得最明白的,當推儒家經典之一的《孝經》。它從(cong) 對父母的感恩以及義(yi) 務說起,而後話鋒一轉,說一個(ge) 孝子,當他置身於(yu) 社會(hui) ,隻有很好地承擔起社會(hui) 的責任與(yu) 義(yi) 務,才算是真正地盡到了孝道。比如你身為(wei) 天子,如果不勤政愛民,弄到身死國滅,那麽(me) 宗廟誰來祭祀?比如你身為(wei) 士大夫,如果不盡心王事,弄到家破人亡,那麽(me) 祖先誰來照看?比如你身為(wei) 普通百姓,違法犯罪,那麽(me) 父母誰來養(yang) 活?這樣,《孝經》就從(cong) 原本屬於(yu) 家庭的血緣情感,推及到了整個(ge) 天下國家。又因為(wei) 絕大多數人都是受到父母的無私關(guan) 愛成長起來的,對父母有著最為(wei) 美好深沉的感情,所以由此而推衍出的一整套儒家倫(lun) 理,也就很容易在我們(men) 的內(nei) 心生根了。
其次,儒家之愛,有一條一以貫之的實踐方法,就是“忠恕”。
首先將這一點歸納出來的,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有一次,孔子意味深長地對曾子說:“我的學說,有一個(ge) 一以貫之的東(dong) 西,你知道嗎?”曾子說:“我知道。”孔子出去後,有人就問曾子:“老師的話,是什麽(me) 意思呢?”曾子說:“老師的學說,無非是忠恕二字罷了。”(原文是: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對忠恕特別是對“恕”的強調,直到今天,仍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芒。1993年聯合國召開國際倫(lun) 理大會(hui) ,將全世界著名的宗教家、倫(lun) 理學家聚集一堂,討論在全球化的格局中,是否能夠找到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倫(lun) 理準則,最後找到的隻有兩(liang) 條,一條是康德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另一條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這兩(liang) 句話,被鐫刻在聯合國總部的大樓中,被視為(wei) 指導不同國家與(yu) 民族間交往的“黃金倫(lun) 理準則”。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