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詳解版)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統文化智慧

微信掃一掃 ×

  “和而不同”,是2014年5月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中引用的一句名言。習(xi) 總書(shu) 記說:“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jia) 值體(ti) 係。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已經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nei) 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wei) 方式。今天,我們(men) 提倡和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必須從(cong) 中汲取豐(feng) 富營養(yang) ,否則就不會(hui) 有生命力和影響力。比如,中華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強調‘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君子喻於(yu) 義(yi) ’、‘君子坦蕩蕩’、‘君子義(yi) 以為(wei) 質’;強調‘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強調‘德不孤,必有鄰’、‘仁者愛人’、‘與(yu) 人為(wei) 善’、‘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貧濟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這樣的思想和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jia) 值。”

  “和而不同”的出處,是《論語·子路》,其具體(ti) 的上下文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君子待人和諧友善,但不求與(yu) 對方苟同;小人或者嗜欲相同,或者迎合對方,但內(nei) 心卻沒有和諧友善的態度。

孔子塑像

孔子塑像

  孔子的原意是說人與(yu) 人的相處之道。人與(yu) 人之間最好的狀態,當然是所謂“誌同道合”,像鍾子期與(yu) 俞伯牙那樣,高山流水,聞音知心。但在實際生活中,能夠達到這種心靈契合狀態的,實在少之又少,可遇而不可求。在日常生活中,麵對同一問題,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看法,本來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要繼續交往,就會(hui) 有兩(liang) 種態度:一種是保持對對方的友好與(yu) 善意,包容別人的意見;另一種則是強迫別人與(yu) 自己保持一致,或強迫自己違心讚同別人,並把不同意見藏在心裏。在孔子看來,前一種才是君子應當采取的態度。儒家最講究一個(ge) “誠”字,所謂“誠”就是不自欺的意思,所以君子絕不會(hui) 用表麵的阿從(cong) 來取悅對方;同時,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自己不喜歡被強迫,所以也就不會(hui) 強迫別人一定要讚同自己。這樣,“和而不同”既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別人的尊重,是彼此交往的最好方式。當然,“和而不同”絕不是對錯誤的人和事無原則的包容。孔子最討厭那種“鄉(xiang) 願”,也就是我們(men) 通常說的老好人,他曾經說過:“鄉(xiang) 原(即鄉(xiang) 願),德之賊也。”對於(yu) 那些違反道義(yi) 的人,他也是旗幟鮮明地反對的,比如他的學生冉有。當冉有違背禮製,替季氏搜刮民財的時候,孔子同樣對他進行了嚴(yan) 厲譴責,甚至想將他逐出師門。好在冉有及時改正了過失,並在此後跟隨孔子周遊列國,這才得到了老師的原諒。

  孔子用“和”與(yu) “同”來說明君子之交與(yu) 小人之交的區別,並非出於(yu) 偶然。實際上,“和”“同”之辯是經常出現在先秦典籍中的話題。例如《國語·鄭語》中,史伯與(yu) 鄭桓公論周王室的興(xing) 衰,史伯就說周王室的衰敗恐怕無可避免,而其原因,就是周王“去和而取同”,隻喜愛與(yu) 自己臭味相同的小人,而貶斥那些與(yu) 自己見解不同的君子。又如《左傳(chuan) ·昭公二十年》記載齊景公從(cong) 打獵的地方來到遄台,晏子在一旁陪侍。這時齊景公的寵臣梁丘據坐著馬車也快速趕來了。齊景公一看見梁丘據就開心,說“惟據與(yu) 我和夫!”意思是隻有梁丘據與(yu) 我關(guan) 係最和諧啊!晏子在一旁聽到後,說:“據亦同也,焉得為(wei) 和?”意思是梁丘據和您的關(guan) 係,隻能叫“同”,不能叫“和”。你看,他們(men) 都是把“和”與(yu) “同”放在一起討論,並且都是讚美“和”而貶斥“同”。

  那麽(me) ,“和”與(yu) “同”的區別到底在哪裏呢?晏子的解釋最為(wei) 周詳。當齊景公追問這二者之間的分別時,晏子打了兩(liang) 個(ge) 比方以便齊景公理解什麽(me) 是“和”。第一個(ge) 比方是烹調,他說“和”就好比烹調,需要用到水火,還需要用到醬醋鹽等調味品。廚師用這些來調和食材的味道,滋味不足的添加些,滋味太濃就衝(chong) 淡些,君子吃起來內(nei) 心舒坦。第二個(ge) 比方是奏樂(le) ,他說“和”又好比奏樂(le) ,聲音是由一氣、二體(ti) 、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相互輔助構成的,清音與(yu) 濁音、強音與(yu) 弱音、短音與(yu) 長音、緩音與(yu) 急音、哀音與(yu) 悅音、剛音與(yu) 柔音、慢音與(yu) 快音、高音與(yu) 低音、出音與(yu) 入音、疏音與(yu) 密音相互調節,才能成為(wei) 動聽的音樂(le) ,君子聽起來就能內(nei) 心平靜。“同”就不一樣了,它就好比燉菜隻有清水,琴瑟隻有一個(ge) 單音,誰肯吃這樣的菜,聽這樣的音樂(le) 呢?

  緊接著,晏子就回到了君臣關(guan) 係的正題上,說明為(wei) 什麽(me) 齊景公與(yu) 梁丘據之間的關(guan) 係是“同”而不是“和”:君臣之間的道理,和做菜、奏樂(le) 是一樣的。國君認為(wei) 可行的事情,其中有不可行的問題,臣下進言指出不可行的問題來促成它的可行性;國君認為(wei) 不可行的事情,其中有可行的理由,臣下進言指出可行的理由而去除它不可行的問題,因此政令就能通暢無阻,百姓沒有對抗的念頭。現在梁丘據不是這樣:您認為(wei) 行的梁丘據也認為(wei) 行,您認為(wei) 不行的梁丘據也認為(wei) 不行。這樣的臣子,對您治理國家有什麽(me) 好處呢?

  古人在人際交往中的“和”“同”之辯,在今天也還有著很強的啟發意義(yi) 。用今天的哲學話語進行表述,所謂“和”,就是“多樣性的統一”;所謂“同”,就是同一、同質,就是相同事物的疊加。很多人在交往時,都喜歡找和自己特別相像的,殊不知,如果朋友都是和你一樣的,完全同質,那麽(me) 在交往中,你就隻能聽到和你一樣的想法,久而久之,你的認知就會(hui) 越來越狹窄甚至出現偏差,你的精神世界就會(hui) 越來越偏離世界本來的樣子。這種情況,在今天互聯網已經成為(wei) 我們(men) 生活的一部分的時候,越發值得注意。以前我們(men) 與(yu) 人交往,都是在現實生活中選擇,在人際交往中,我們(men) 不得不與(yu) 自己意見並不相合的人打交道。但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men) 可以輕易找到與(yu) 自己高度相似的人群,進而產(chan) 生出一種“終於(yu) 找到了組織”的感覺。人們(men) 本來以為(wei) 互聯網時代會(hui) 促進人們(men) 思想的交流,但實際上,今天的很多網民反倒進入了一個(ge) 精神“部落化”的狀態。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men) 在人際交往時,就更需要重溫“君子和而不同”的智慧話語,防止自己在“同質化”的朋友圈裏越走越偏。

  “和而不同”的主張,不僅(jin) 對於(yu) 人際交往有著重要的參考價(jia) 值,對於(yu) 國家與(yu) 國家、民族與(yu) 民族的交往,也有著重要的意義(yi) 。

  如今的年代,隨著科技技術條件的進步,國家與(yu) 國家、民族與(yu) 民族、文明與(yu) 文明間的接觸變得越來越密切。對於(yu) 這種接觸,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在《文明的衝(chong) 突》中是充滿憂慮的。他認為(wei) ,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前被自然條件阻隔開的文明間的衝(chong) 突會(hui) 變得不可避免,世界未來的衝(chong) 突,必然是文明之間的對抗和衝(chong) 突。但英國著名曆史學家湯因比卻不這麽(me) 悲觀,因為(wei) 他相信,這個(ge) 問題是有解的,答案就在中國古老的文明之中。他說“避免人類自殺之路,在這點上現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liang) 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

  確實,中國是一個(ge) 古老的大國,內(nei) 部宗教眾(zhong) 多,文明種類多樣,如果沒有一套獨特的思維方法,這個(ge) 國家的文明早就中斷了。那麽(me) ,這個(ge) “獨特思維方法”是什麽(me) 呢?就是“和而不同”。中國曆史上,政權或有更迭,信仰或有不同,發展程度或有先後,但最終的結果,都是在中國文化這個(ge) 大家庭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世界也是如此,今天的各個(ge) 國家、民族,都是在特定的環境、經曆漫長的曆史時期而演化形成的,所以它們(men) 也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基因,呈現出不同的麵貌,不同文明交往中最現實而明智的選擇,就是“和而不同”。正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說的,豐(feng) 富多彩的人類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價(jia) 值。要理性處理本國文明與(yu) 其他文明的差異,認識到每一個(ge) 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獨特的,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不攻擊、不貶損其他文明。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多樣性不是這個(ge) 世界的麻煩,而是這個(ge) 世界所以豐(feng) 富多彩的根由。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26日 11:09      來源:ky体育中心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