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統文化智慧

微信掃一掃 ×

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

  “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這句名言,是2014年9月2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hui) 議成立65周年大會(hui) 上發表講話時引用的。習(xi) 總書(shu) 記說:“麵向未來,發展好各項事業(ye) ,鞏固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促進政黨(dang) 關(guan) 係、民族關(guan) 係、宗教關(guan) 係、階層關(guan) 係、海內(nei) 外同胞關(guan) 係和諧發展,一個(ge) 很重要的條件就是必須通過民主集中製的辦法,廣開言路,博采眾(zhong) 謀,動員大家一起來想、一起來幹。正所謂‘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寥寥數語,講出了開言路、廣視聽的重要意義(yi) 。

  “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出自《管子·九守》中的“主明”一節,原文是:“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輻湊並進,則明不塞矣。”意思是,眼睛貴在明,耳朵貴在聰,心貴在有智慧。用天下人的眼睛看,就沒有看不見的東(dong) 西;用天下人的耳朵聽,就沒有聽不到的東(dong) 西;用天下人的心思去考慮,就沒有不能理解的東(dong) 西。集中眾(zhong) 人的力量前進,智慧就不會(hui) 被蒙蔽了。

  我們(men) 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這樣的體(ti) 會(hui) :一個(ge) 人的力量和眼界總是有限的,如果能把群體(ti) 中盡可能多的智慧集中起來,就會(hui) 像溪流匯集成大海一樣,收獲的將是一加一大於(yu) 二的效果,是質的飛躍。這就是兼聽廣納的作用。

  管仲名夷吾,字仲,被後世稱為(wei) 管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軍(jun) 事家、政治家、改革家。《管子》一書(shu) 是管仲作品的集合,內(nei) 容非常豐(feng) 富,對於(yu) 治國、修兵、發展經濟等實際問題有著很有實踐意義(yi) 的看法,對後世許多學派如儒、道、法、陰陽等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管仲改革之所以能夠成功,離不開措施和這些理論的相互作用。“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正是管仲根據治理實踐總結出的為(wei) 政之道和為(wei) 政者應當追求的目標。

  這就是“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的出處和背景。由這句話,我們(men) 就可以知道:兼聽四海,廣納天下,是國家強盛繁榮的必要支撐。

  對於(yu) 治理國家來說,兼聽廣納顯示了領導者的胸襟和氣度,也是需要不斷培養(yang) 的能力。俗話說,群眾(zhong) 的眼睛是雪亮的。將無數個(ge) 體(ti) 的所見所聞所感拚在一起,將成為(wei) 一幅完整的畫麵。這需要的是覺悟,也是魄力。首先,要有包容四海之聲、求取五湖之意的意識,不能把自己放在高人一等的位置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術業(ye) 有專(zhuan) 攻,集百家之長,才能成一家之事。此外,還要有切實的行動,博采眾(zhong) 謀不能隻是走走過場,而是要真真正正地有進言渠道,有推行機製,有保障製度。

  “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對個(ge) 人來說也非常有警示意義(yi) 。為(wei) 人處世,不能給自己畫小圈子,而要走出自己的內(nei) 心,走出自己的世界。平時多聽聽別人的見聞,見識就會(hui) 更開闊;遇事多聽聽別人的意見,解決(jue) 起來或許會(hui) 少些挫折。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22日 09:04      來源:ky体育中心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