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是2014年5月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北大師生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中引用的一句名言。
“和而不同”的出處,是《論語·子路》,其具體(ti) 的上下文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君子待人和諧友善,但不求與(yu) 對方苟同;小人或者嗜欲相同,或者迎合對方,但內(nei) 心卻沒有和諧友善的態度。
孔子的原意是說人與(yu) 人的相處之道。人與(yu) 人之間最好的狀態,當然是所謂“誌同道合”,像鍾子期與(yu) 俞伯牙那樣,高山流水,聞音知心。但在實際生活中,能夠達到這種心靈契合狀態的,實在少之又少,可遇而不可求。在日常生活中,麵對同一問題,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看法,本來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要繼續交往,就會(hui) 有兩(liang) 種態度:一種是保持對對方的友好與(yu) 善意,包容別人的意見;另一種則是強迫別人與(yu) 自己保持一致,或強迫自己違心讚同別人,並把不同意見藏在心裏。在孔子看來,前一種才是君子應當采取的態度。儒家最講究一個(ge) “誠”字,所謂“誠”就是不自欺的意思,所以君子絕不會(hui) 用表麵的阿從(cong) 來取悅對方;同時,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自己不喜歡被強迫,所以也就不會(hui) 強迫別人一定要讚同自己。這樣,“和而不同”既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別人的尊重,是彼此交往的最好方式。當然,“和而不同”絕不是對錯誤的人和事無原則的包容。孔子最討厭那種“鄉(xiang) 願”,也就是我們(men) 通常說的老好人,他曾經說過:“鄉(xiang) 原(即鄉(xiang) 願),德之賊也。”對於(yu) 那些違反道義(yi) 的人,他也是旗幟鮮明地反對的,比如他的學生冉有。當冉有違背禮製,替季氏搜刮民財的時候,孔子同樣對他進行了嚴(yan) 厲譴責,甚至想將他逐出師門。好在冉有及時改正了過失,並在此後跟隨孔子周遊列國,這才得到了老師的原諒。
那麽(me) ,“和”與(yu) “同”的區別到底在哪裏呢?晏子的解釋最為(wei) 周詳。當齊景公追問這二者之間的分別時,晏子打了兩(liang) 個(ge) 比方以便齊景公理解什麽(me) 是“和”。第一個(ge) 比方是烹調,他說“和”就好比烹調,需要用到水火,還需要用到醬醋鹽等調味品。廚師用這些來調和食材的味道,滋味不足的添加些,滋味太濃就衝(chong) 淡些,君子吃起來內(nei) 心舒坦。第二個(ge) 比方是奏樂(le) ,他說“和”又好比奏樂(le) ,聲音是由一氣、二體(ti) 、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相互輔助構成的,清音與(yu) 濁音、強音與(yu) 弱音、短音與(yu) 長音、緩音與(yu) 急音、哀音與(yu) 悅音、剛音與(yu) 柔音、慢音與(yu) 快音、高音與(yu) 低音、出音與(yu) 入音、疏音與(yu) 密音相互調節,才能成為(wei) 動聽的音樂(le) ,君子聽起來就能內(nei) 心平靜。“同”就不一樣了,它就好比燉菜隻有清水,琴瑟隻有一個(ge) 單音,誰肯吃這樣的菜,聽這樣的音樂(le) 呢?
古人在人際交往中的“和”“同”之辯,在今天也還有著很強的啟發意義(yi) 。用今天的哲學話語進行表述,所謂“和”,就是“多樣性的統一”;所謂“同”,就是同一、同質,就是相同事物的疊加。很多人在交往時,都喜歡找和自己特別相像的,殊不知,如果朋友都是和你一樣的,完全同質,那麽(me) 在交往中,你就隻能聽到和你一樣的想法,久而久之,你的認知就會(hui) 越來越狹窄甚至出現偏差,你的精神世界就會(hui) 越來越偏離世界本來的樣子。這種情況,在今天互聯網已經成為(wei) 我們(men) 生活的一部分的時候,越發值得注意。以前我們(men) 與(yu) 人交往,都是在現實生活中選擇,在人際交往中,我們(men) 不得不與(yu) 自己意見並不相合的人打交道。但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men) 可以輕易找到與(yu) 自己高度相似的人群,進而產(chan) 生出一種“終於(yu) 找到了組織”的感覺。人們(men) 本來以為(wei) 互聯網時代會(hui) 促進人們(men) 思想的交流,但實際上,今天的很多網民反倒進入了一個(ge) 精神“部落化”的狀態。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men) 在人際交往時,就更需要重溫“君子和而不同”的智慧話語,防止自己在“同質化”的朋友圈裏越走越偏。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