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詳解版)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統文化智慧

微信掃一掃 ×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句名言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黨(dang) 校縣委書(shu) 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中引用的。這句話的出處是《論語·為(wei) 政》。原文是:“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孔子說:人要是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能做什麽(me) 。就像大車沒有了輗,小車沒有了軏,它靠什麽(me) 行走呢?”“輗”和“軏”是古代車子上連接車轅和車軛的插銷,大車的叫“輗”,小車的叫“軏”。沒有了輗和軏,車子是不能行走的,孔子用“大車無輗,小車無軏”來形容一個(ge) 沒有信用的人,意思很明顯,就是這樣的人,在社會(hui) 上是無法立足,也無法成事的。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出處就是這樣。這不是孔子第一次談誠信。實際上,在《論語》中,“信”字共出現了38次,用在“誠實不欺”這個(ge) 意義(yi) 上的有24次。通觀《論語》,在孔子的觀念中,誠信的要義(yi) 有三:

  第一,它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修養(yang) ,所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沒有誠信的人,簡直就不配做人;

  第二,它是與(yu) 他人交往的基本準則,隻有誠信,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也才能成事,所謂“信則人任焉”;

  第三,它也是治國理政的根本原則。據《論語·顏淵》記載,子貢向孔子請教如何治國,孔子說要做到三點:“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足夠的糧食、足夠的軍(jun) 隊,以及百姓的信任。子貢問,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回答:“去兵。”子貢又問,如果再去掉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麽(me) 這個(ge) 國家就不能存在下去了。所謂:“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可見,在孔子看來,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麽(me) 都重要。

  正因為(wei) 孔子對於(yu) 誠信的強調,所以“信”也就與(yu) “仁”“義(yi) ”“禮”“智”一起並稱為(wei) “五常”,成為(wei) 儒家最高的倫(lun) 理道德規範之一。在儒家看來,誠信是一個(ge) 人的根本。一個(ge) 真誠的儒者,不僅(jin) 自己以身作則,還要時刻注意以自身的行動來教育子孫。比如“曾子殺彘”。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兒(er) 子哭著也要跟去。妻子說你在家裏等著,我回來就殺豬給你吃。兒(er) 子於(yu) 是留在家裏。妻子回來,曾子就動手準備殺豬。妻子連忙阻止,說自己不過是和兒(er) 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不可以與(yu) 兒(er) 子開玩笑。兒(er) 子什麽(me) 都不懂,他隻會(hui) 學習(xi) 父母的行為(wei) ,聽從(cong) 父母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了他,這就是在教育他欺騙人。母親(qin) 欺騙兒(er) 子,兒(er) 子就不會(hui) 再相信他的母親(qin) 了,這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啊。”於(yu) 是曾子就殺豬給孩子吃了。

  在先秦諸子中,是不是隻有儒家對誠信如此看重呢?不是的。對“信”的強調,乃是先秦諸子的共識。比如管子說:“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墨子說:“誌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韓非子也說:“巧詐不如拙誠。”《呂氏春秋》甚至將誠信上升到了“天道”的高度:“天行不信,不能成歲。地行不信,草木不大。……天地之大,四時之化,而猶不能以不信成物,又況乎人事。”(見《呂氏春秋·貴信》)簡單來說,就是誠信乃是天地運行的根本法則,天上日月的東(dong) 升西落,季節的寒來暑往,都很守信用;大地則隨四時的變化生養(yang) 萬(wan) 物,也很有信用。既然誠信是天地運行的根本法則,人類的行動難道能違背嗎?

  這些思想家們(men) 是用自己的筆說出了誠信的重要,而曆史也已證明,他們(men) 說的乃是真知灼見。小到個(ge) 人,大到政府,如果能做到誠實不欺,就會(hui) 得到他人的信任與(yu) 支持;如果言而無信,背信棄義(yi) ,最終則會(hui) 落得一個(ge) 悲慘的下場。

商鞅立木為(wei) 信的雕像

商鞅立木為(wei) 信的雕像

  正麵的,我們(men) 可以舉(ju) 出商鞅立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yu) 戰爭(zheng) 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wei) 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zhong) 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10金。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ju) 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yu) 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yu) 有人站出來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ju) 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為(wei) 其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反麵的,我們(men) 可以舉(ju) 出“烽火戲諸侯”。周幽王有個(ge) 寵妃叫褒姒,為(wei) 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guan) 報警的信號,隻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men) 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匆匆趕到,才明白這是君王為(wei) 博寵妃一笑的花招,於(yu) 是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yi) 赫赫的諸侯們(men) 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yu) 開心一笑。五年後,外敵大舉(ju) 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先秦諸子,為(wei) 後世中國的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們(men) 對於(yu) 誠信的看法,也深刻地影響著後人的思想和行動。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jun) 事家諸葛亮談到了知人的七條標準,“期之以事而觀其信”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條。《貞觀政要·誠信》說:“德禮誠信,國之大綱。”武則天的《臣軌》中說:“故君臣不信,則國政不安;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兄弟不信,則其情不親(qin) ;朋友不信,則其交易絕。夫可以為(wei) 始,可與(yu) 為(wei) 終者,其唯信乎。”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總之,在中國漫長的文明曆程中,誠信成為(wei) 所有正直誠實、進取勇敢的中國人立身處世的支撐點,也成為(wei) 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每個(ge) 成員應當遵守的道德準則,而且內(nei) 化為(wei) 中華民族的深層道德意識,成為(wei) 中國人立身興(xing) 國的根本。

  為(wei) 什麽(me)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對誠信如此看重呢?這與(yu) 人類的本質屬性以及中國過去幾千年的生產(chan) 生活狀況有密切的關(guan) 聯。人類的本質屬性就是社會(hui) 性。也就是荀子指出的“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wei) 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既然是協作,就需要基本的倫(lun) 理道德規範。“誠信”作為(wei) 一種道德品質,早在原始社會(hui) 就已經產(chan) 生了。那時生產(chan) 力水平極其低下,個(ge) 體(ti) 隻有全心全意依賴血緣群體(ti) 才可能維持基本生存,這種彼此的依賴就產(chan) 生了天然的對於(yu) 血緣群體(ti) 的誠信。進入農(nong) 業(ye) 社會(hui) 之後,由於(yu) 農(nong) 本經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封閉的內(nei) 向經濟,受狹隘的時空和交往的局限性的製約,人們(men) 依賴於(yu) 家族親(qin) 情紐帶和“熟人社會(hui) ”進行生產(chan) 、交換和消費。人們(men) 在一個(ge) 知根知底的熟人世界裏生活,並因此形成維係這一熟人社會(hui) 的誠信及其他道德原則和規範。

  那麽(me) ,這是不是說“誠信”這種古老的道德品質在現代化的今天就已經失效了呢?恰恰相反。不但沒有失效,而且適用的範圍變得越來越廣泛。原因很簡單,因為(wei) 協作的範圍變得越來越大了。當然,這其中也有變化,那就是近現代市場社會(hui) ,誠信以契約為(wei) 基本特征。近現代社會(hui) 與(yu) 傳(chuan) 統農(nong) 本社會(hui) 的一個(ge) 本質區別在於(yu) 從(cong) 身份到契約、從(cong) 熟人社會(hui) 到陌生人社會(hui) 、從(cong) 人身依附到人身獨立。近現代市場經濟是一種以交換為(wei) 主要方式,連接生產(chan) 和消費的開放的外向型經濟,它斬斷了人與(yu) 人之間的血緣親(qin) 情紐帶,打破了傳(chuan) 統的地域限製,使“熟人社會(hui) ”進入到“陌生人的世界”。在這樣的社會(hui) 中,商品交換的誠信隻能依靠契約與(yu) 合同,並在法律和製度的保障下展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誠信規範從(cong) 潛意識形態發展為(wei) 顯意識形態,並且日趨明朗和具體(ti) ,成為(wei) 調節社會(hui) 關(guan) 係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準則。

  而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人類的協作達到了空前的程度,誠信更加成為(wei) 一個(ge) 人社會(hui) 生存的首要品德。在這個(ge) 萬(wan) 物互聯的時代裏,每個(ge) 人都成為(wei) 網絡的一個(ge) 節點。而作為(wei) 一個(ge) 網絡節點,最大的美德,不是能力強,而是可靠,是值得信賴。而要做到可靠、值得信賴,你就必需要做到兩(liang) 點:一是讓合作夥(huo) 伴清楚地知道你的能力邊界,讓他們(men) 能確定在什麽(me) 情況下可以找你,你能夠把問題解決(jue) 到什麽(me) 程度;二是在做事時,你必需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隨時保持和網絡的高效鏈接。這兩(liang) 點,實際上都包括在“誠信”的範圍之中。而越是可靠的節點,吸引到的鏈接就越多,你的價(jia) 值也就越大。在這一點上,孔子用“大車無輗,小車無軏”來形容一個(ge) 沒有誠信的人,是富有象征意味的:“輗”和“軏”本身雖然不為(wei) 車子提供動力,但卻是連接車轅和車軛的關(guan) 鍵;誠信雖然本身不是一種能力,但它卻是把你和他人、組織連接起來的關(guan) 鍵,沒有了誠信,就算你本事再大,也無法在社會(hui) 上立足、成事。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10日 18:35      來源:ky体育中心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