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統文化智慧

微信掃一掃 ×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句名言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黨(dang) 校縣委書(shu) 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中引用的。這句話的出處是《論語·為(wei) 政》。原文是:“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孔子說:人要是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能做什麽(me) 。就像大車沒有了輗,小車沒有了軏,它靠什麽(me) 行走呢?”“輗”和“軏”是古代車子上連接車轅和車軛的插銷,大車的叫“輗”,小車的叫“軏”。沒有了輗和軏,車子是不能行走的,孔子用“大車無輗,小車無軏”來形容一個(ge) 沒有信用的人,意思很明顯,就是這樣的人,在社會(hui) 上是無法立足,也無法成事的。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出處就是這樣。這不是孔子第一次談誠信。實際上,在《論語》中,“信”字共出現了38次,用在“誠實不欺”這個(ge) 意義(yi) 上的有24次。通觀《論語》,在孔子的觀念中,誠信的要義(yi) 有三:

  第一,它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修養(yang) ,所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沒有誠信的人,簡直就不配做人;

  第二,它是與(yu) 他人交往的基本準則,隻有誠信,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也才能成事,所謂“信則人任焉”;

  第三,它也是治國理政的根本原則。據《論語·顏淵》記載,子貢向孔子請教如何治國,孔子說要做到三點:“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足夠的糧食、足夠的軍(jun) 隊,以及百姓的信任。子貢問,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回答:“去兵。”子貢又問,如果再去掉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麽(me) 這個(ge) 國家就不能存在下去了。所謂:“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可見,在孔子看來,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麽(me) 都重要。

  正因為(wei) 孔子對於(yu) 誠信的強調,所以“信”也就與(yu) “仁”“義(yi) ”“禮”“智”一起並稱為(wei) “五常”,成為(wei) 儒家最高的倫(lun) 理道德規範之一。在儒家看來,誠信是一個(ge) 人的根本。一個(ge) 真誠的儒者,不僅(jin) 自己以身作則,還要時刻注意以自身的行動來教育子孫。比如“曾子殺彘”。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兒(er) 子哭著也要跟去。妻子說你在家裏等著,我回來就殺豬給你吃。兒(er) 子於(yu) 是留在家裏。妻子回來,曾子就動手準備殺豬。妻子連忙阻止,說自己不過是和兒(er) 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不可以與(yu) 兒(er) 子開玩笑。小孩子什麽(me) 都不懂,他隻會(hui) 學習(xi) 父母的行為(wei) ,聽從(cong) 父母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了他,這就是在教育他欺騙人。母親(qin) 欺騙兒(er) 子,兒(er) 子就不會(hui) 再相信他的母親(qin) 了,這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啊。”於(yu) 是曾子就殺豬給孩子吃了。

  在先秦諸子中,是不是隻有儒家對誠信如此看重呢?不是的。對“信”的強調,乃是先秦諸子的共識。比如管子說:“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墨子說:“誌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韓非子也說:“巧詐不如拙誠。”《呂氏春秋》甚至將誠信上升到了“天道”的高度:“天行不信,不能成歲。地行不信,草木不大。……天地之大,四時之化,而猶不能以不信成物,又況乎人事。”(見《呂氏春秋·貴信》)簡單來說,就是誠信乃是天地運行的根本法則,天上日月的東(dong) 升西落,季節的寒來暑往,都很守信用;大地則隨四時的變化生養(yang) 萬(wan) 物,也很有信用。既然誠信是天地運行的根本法則,人類的行動難道能違背嗎?

  這些思想家們(men) 是用自己的筆說出了誠信的重要,而曆史也已證明,他們(men) 說的乃是真知灼見。小到個(ge) 人,大到政府,如果能做到誠實不欺,就會(hui) 得到他人的信任與(yu) 支持;如果言而無信,背信棄義(yi) ,最終則會(hui) 落得一個(ge) 悲慘的下場。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10日 18:31      來源:ky体育中心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