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這句名言是2015年1月1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hui) 第五次全體(ti) 會(hui) 議上的講話中引用過的。
它的出處,是戰國時期秦國相國呂不韋與(yu) 其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有十二紀,八覽,六論,引文即出自其《不苟論》中的《自知》篇。其相對完整的上下文是:“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人主欲自知,則必直士。故天子立輔弼,設師保,所以舉(ju) 過也。夫人固不能自知,人主猶甚。存亡安危,勿求於(yu) 外,務在自知。”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要想知道平直與(yu) 否,就必須借助水準墨線;要想知道方圓與(yu) 否,就必須借助圓規矩尺;君主要想知道自己正確與(yu) 否,就必須任用正直之士。所以天子設立輔弼之臣,設立太師、太保之類,都是要他們(men) 指出自己的過失。人本來就不容易有自知之明,身為(wei) 君王而能客觀地估量自己,就更是難上加難。國家的存亡安危,不必到外部尋找理由,首要之事,就是要對自己有個(ge) 清晰的認識。
既然“自知”是如此重要,那麽(me) 怎樣才能有“自知”呢?呂不韋的答案是:要知道平直與(yu) 否,就必須借助水準墨線;要知道方圓與(yu) 否,就必須借助圓規矩尺。君主要想知道自己正確與(yu) 否,就必須任用正直之士。他們(men) 的直言進諫,就是君主的水準墨線和圓規矩尺,隻有聽取他們(men) 的意見,君主才能把自己的錯誤降到最低。
“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的出處和上下文就是這樣。很明顯,呂不韋這一番話,是講給“人主”也就是君王聽的。但是,它所適用的人群,卻不局限於(yu) 君主。我們(men)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個(ge) 道理對於(yu) 任何人都是適用的。呂不韋說得好:“夫人固不能自知,人主猶甚。”我們(men) 都是很容易陷入“不自知”的陷阱中的,隻不過君主容易陷得更深,後果更為(wei) 嚴(yan) 重罷了。人的精神中包含著理性與(yu) 非理性兩(liang) 個(ge) 部分。我們(men) 可能會(hui) 覺得,理性是我們(men) 精神的真正主宰,非理性隻是偶爾發作,很快會(hui) 被我們(men) 的理性所打敗。但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現代心理學已經充分揭示出,我們(men) 的主要決(jue) 定,其實都是由非理性的部分做出的,理性隻是在決(jue) 定已經做出的情況下才站出來,為(wei) 我們(men) 的決(jue) 定尋找合理性,以及如何才能讓決(jue) 定變為(wei) 現實。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假如拿“君臣佐使”來打比方的話,“非理性”才是我們(men) 精神的君主,而理性不過是大臣。
正因為(wei) 非理性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有的比重太大,所以我們(men) 的自我認識就經常是不準確的。你隨便打開一本心理學方麵的著作,就會(hui) 發現裏麵有很多描述人在認知偏誤方麵的各種“效應”,什麽(me) “自利偏誤”啦,什麽(me) “稟賦效應”啦,什麽(me) “故事偏誤”啦,什麽(me) “過度自信效應”啦,什麽(me) “框架效應”啦,五花八門,不一而足。而所有這些,其實描述的都是一個(ge) 問題:就是我們(men) 很難正確、更不要說準確地認識自己,而這種偏誤,一般都是對自己的高估,包括能力,也包括道德水準。
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在做事情的時候就難免會(hui) 出現偏差,從(cong) 而給自身帶來很大的麻煩。而如果你正好掌握著較大權力、較多的社會(hui) 資源,就會(hui) 給社會(hui) 帶來很大的損害。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