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鬆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wan) 竿”這句名言,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6年在中共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hui) 第六次全體(ti) 會(hui) 議上的講話中引用過的。習(xi) 總書(shu) 記說:“這些問題是關(guan) 係到黨(dang) 和國家政治安全的大問題,難道還不是政治嗎?還用得著閃爍其詞,諱莫如深嗎?‘新鬆恨不高百尺,惡竹應須斬萬(wan) 竿。’”
杜甫草堂
“新鬆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wan) 竿”的出處,是杜甫的《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yan) 鄭公五首》。“嚴(yan) 鄭公”是杜甫的朋友嚴(yan) 武,因為(wei) 軍(jun) 功被封為(wei) 鄭國公。從(cong) 題目就知道,這幾首詩是作者到成都草堂的路上寫(xie) 給嚴(yan) 武的。詩歌作於(yu) 唐代宗廣德元年(764)的春天。此前兩(liang) 年,也就是公元762年,因為(wei) 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在成都叛亂(luan) ,所以杜甫被迫離開成都草堂,避難於(yu) 梓州、閬州等地。到了公元764年,杜甫的老朋友嚴(yan) 武再度出任成都兼劍南節度使,來信邀請杜甫,杜甫於(yu) 是決(jue) 定重返成都。在回成都的路上,杜甫想到已經離開三年的草堂,不知現在已經成了什麽(me) 樣子,又想到自己這幾年漂泊轉徙的生活、日漸衰老的身體(ti) ,不由得感慨萬(wan) 千,於(yu) 是就寫(xie) 下了這五首詩,一則表達對嚴(yan) 武的感念,二則抒發心中的感慨。
“新鬆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wan) 竿”這兩(liang) 句話,出自其中的第四首。詩歌不長,所以我們(men) 全文揭引如下:
常苦沙崩損藥欄,也從(cong) 江檻落風湍。
新鬆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wan) 竿。
生理隻憑黃閣老,衰顏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
全詩雖然很短,但真要把它說清楚,還真得對杜甫在成都草堂的生活環境有所了解才行。杜甫在成都所居住的草堂,是臨(lin) 水而建的,水邊有圍欄,杜甫叫它“江檻”。當時的杜甫身體(ti) 已經不是太好,所以自己就在水邊開辟了一塊地,親(qin) 自種了一些草藥。為(wei) 了避免水漲起來把藥田衝(chong) 毀,杜甫還在藥田邊築起沙堤,豎起圍欄,杜甫把它叫做“藥欄”。和李白一樣,杜甫對道教很有興(xing) 趣,有時也自己動手,試圖煉出長生不老的紫金丹。作為(wei) 一個(ge) 熱愛生活的人,他還在草堂種下了四棵鬆樹。這幾樣事物,經常出現在杜甫的詩中,所以讀杜甫的詩,特別是他在四川的詩,你是一定要去杜甫草堂看一看的,這能為(wei) 理解他的詩提供一個(ge) 具體(ti) 而生動的情境。
在對杜甫和他的草堂有所了解之後,我們(men) 就可以進入這首詩歌了。它的大意是說,當年我常常苦於(yu) 沙岸崩塌,損壞藥欄,現在恐怕它連同江檻一起,已經都落到湍急的水流中去了。還有我當年親(qin) 手種下鬆樹,真希望他們(men) 已經長到千尺之高;而那些蕪雜瘋長的竹子,哪怕已經有萬(wan) 竿之多,也一定全部加以鏟除。今後我這把老骨頭,就全都托付給嚴(yan) 大人您照顧啦;容顏衰老,渾身是病,怕是和煉丹藥的瓶子罐子再也分不開了。這三年來,我東(dong) 奔西走,四處漂泊,已經瘦得皮包骨頭。當年經常讀《行路難》,等到身曆其事,才相信人生的坎坷、世事的艱難。
綜觀全詩,寫(xie) 到了重返草堂的歡樂(le) 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寫(xie) 到了對過往顛沛生活的感慨,兩(liang) 種感情交融在一起,使得整首詩情韻悠長,意味深厚。醇厚的情感,配上老杜穩重勻稱的辭采,給人以極高的藝術享受。
但這首詩給我們(men) 帶來的,遠不止是一首好詩而已。這首詩還帶來了杜甫對於(yu) 國家治亂(luan) 興(xing) 衰的思考。這種思考,特別突出地體(ti) 現在這首詩的頷聯,也就是習(xi) 總書(shu) 記所引用的“新鬆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wan) 竿”這兩(liang) 句之中。這兩(liang) 句詩,雖然表麵上說的是鬆樹和竹子,實際上卻別有寓意。這個(ge) “別有”的寓意,就是清人楊倫(lun) 以及沈德潛在《杜詩鏡銓》和《唐詩別裁集》中所指出的“扶善疾惡”“扶君子、抑小人” 的殷勤寄托。在作者看來,鬆樹樸實挺拔,四季常青,正代表著品行高潔的君子;而竹子腹中空空,嘴尖皮厚,正代表著那些鮮廉寡恥的小人。從(cong) 作者的意願出發,當然是希望君子們(men) 能夠從(cong) 容生長,小人們(men) 能夠被芟夷殆盡。但實際情況卻常常相反,就像幾乎是見縫插針、野蠻生長的竹子擠壓了鬆樹的生長空間一樣,小人們(men) 常常是呼朋引伴、聯袂以進,君子們(men) 反倒常常被擠壓得沒有容身之地。詩人身處亂(luan) 世,麵對這種國之幹才難為(wei) 社會(hui) 所用,而各種醜(chou) 惡勢力競相登場、彈冠相慶的情形,感慨係之,愛憎之情不覺溢於(yu) 言表。嚴(yan) 武當時已經出任成都兼劍南節度使,杜甫作為(wei) 嚴(yan) 武的老朋友,在詩中寫(xie) 下這樣的話語,既是在說自己的家事,同時也語帶雙關(guan) ,向嚴(yan) 武提出希望他“扶善疾惡”“扶君子、抑小人” 的建議。按照山東(dong) 大學杜甫研究專(zhuan) 家孫微教授的考證,杜甫不僅(jin) 借著“新鬆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wan) 竿”語帶雙關(guan) 地向嚴(yan) 武提出“扶君子,抑小人”的建議,後來更是把近幾年在西南的所見所聞提供給嚴(yan) 武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議,這些建議,包括人事方麵的建議都得到了嚴(yan) 武的采納。
站在曆史的高度,“新鬆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wan) 竿”的意義(yi) ,絕不僅(jin) 僅(jin) 局限於(yu) 唐朝、川蜀這一時一地,而是具有普遍的適用性。這就是,大到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政府,小到一個(ge) 地方、一個(ge) 單位,要想有所作為(wei) ,一定離不開兩(liang) 件事:一方麵,對那些好的人和事,要努力培植;另一方麵,對那些壞的人和事,則一定要鏟除殆盡,不給它們(men) 留下喘息之機。而在這兩(liang) 者之中,最不容易做到的,其實還是後者。因為(wei) 奸邪小人與(yu) 正人君子相比,他們(men) 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底線,無所不為(wei) ,所以隻要有一線生機,就會(hui) 死灰複燃。這個(ge) 道理,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被曆史學家左丘明指出來了。在《左傳(chuan) 》中,他假借君子之口說:“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cong) 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商書(shu) 》曰:‘惡之易也,如火之燎於(yu) 原,不可鄉(xiang) 邇,其猶可撲滅?’周任有言曰:‘為(wei) 國家者,見惡如農(nong) 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
一首詩,一句格言,能夠給我們(men) 帶來美的享受,能夠讓我們(men) 體(ti) 會(hui) 到杜甫對於(yu) 國家朝廷的一片赤誠之心,能夠讓我們(men) 懂得一個(ge) 治國理政的道理,已經是非常難得了。但它的作用還不止於(yu) 此,它對於(yu) 我們(men) 個(ge) 人的修為(wei) ,也有著很大的啟發意義(yi) 。古人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方麵是說後者是前者的基礎,另一方麵也是說道理其實是相通的。作為(wei) 個(ge) 人,我們(men) 也時常在內(nei) 心深處麵臨(lin) 著“新鬆”與(yu) “惡竹”的較量。“新鬆”是人性中善良的部分,它高潔美好,但培植起來其實是很費力的;“惡竹”是人性中墮落的方麵,它不那麽(me) 美好,但生命力極其旺盛驚人,你稍不注意,它就會(hui) 滋長蔓延。我們(men) 要想讓自己的一生不虛度,做一個(ge) 有意義(yi) 的人,就不得不對自己進行管理,這種對自己的管理,其實和國君對於(yu) 國家的管理,道理是一樣的。
最後,我們(men) 還有一點要說明,就是杜甫為(wei) 什麽(me) 要用“竹子”來比喻小人。很多讀者,對杜甫的這個(ge) 比喻會(hui) 感覺有些奇怪,因為(wei) 在我們(men) 日常的感受中,竹子代表著虛心、氣節、堅忍、頑強的生命力,它與(yu) “梅”“蘭(lan) ”“菊”一樣,是“四君子”之一,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這個(ge) 感覺是對的。在中國文化史上,從(cong) 娥皇女英的傳(chuan) 說開始,一直到現在,竹子的形象都很好。但我們(men) 要說明的是,在杜甫的那個(ge) 時代,竹子的文化形象還沒有那麽(me) 固定,所以在使用上還是有很大靈活性的。竹子與(yu) 鬆樹、梅花被並稱為(wei) “歲寒三友”,始於(yu) 宋代的林景熙,他在自家的院子裏壘土為(wei) 山,種下了鬆樹、梅花、竹子,稱它們(men) 為(wei) “歲寒友”;到了明代,黃鳳池輯有《梅竹蘭(lan) 菊四譜》,從(cong) 此,梅、蘭(lan) 、竹、菊才被稱為(wei) “四君子”,其文化形象才定格在了“君子”之上。即便如此,明代大學者解縉還是寫(xie) 了一副對子“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來諷刺那些華而不實、徒逞口舌之利的人。說到底,自然界的動植物哪裏有什麽(me) 品格?都是自然屬性而已。人類賦予它們(men) 種種品格,不過是借物喻人罷了,所以在這個(ge) 問題上大可不必過於(yu) 糾結。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