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詳解版)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統文化智慧

微信掃一掃 ×

將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

  “將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這句名言,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hui) 上的講話中引用的。習(xi) 總書(shu) 記說:“我還要強調一下家風問題。從(cong) 近年來查處的腐敗案件看,家風敗壞往往是領導幹部走向嚴(yan) 重違紀違法的重要原因。不少領導幹部不僅(jin) 在前台大搞權錢交易,還縱容家屬在幕後收錢斂財,子女等也利用父母影響經商謀利、大發不義(yi) 之財。有的將自己從(cong) 政多年積累的‘人脈’和‘麵子’,用在為(wei) 子女非法牟利上,其危害不可低估。古人說:‘將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莫用三爺,廢職亡家。’‘心術不可得罪於(yu) 天地,言行要留好樣與(yu) 兒(er) 孫。’”

  “將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的出處,是北宋趙湘《南陽集》中的《本文》篇。

  趙湘是北宋著名文人,是宋初“晚唐體(ti) ”的代表詩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先驅,對宋詩及宋代古文運動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本文》是一篇文論,“本文”就是“探究文章根本”的意思。其大意,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要想作文,先要做人,所謂“將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想要教化天下,一定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族,端正自身的品行,這是聖賢之道,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堅固了,文章才會(hui) 好,後世那些不在聖賢之道上下功夫,而津津於(yu) 文章技巧的人,都是舍本逐末。

  以上是“將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的出處和上下文語境。

  這句話雖然出自趙湘的文章,但推究其本源,還應當上溯到《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yu) 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裏提到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所謂“八條目”,即人生修養(yang) 的八個(ge) 步驟。這“八條目”又可以分為(wei) 兩(liang) 類:“格致誠正”乃是內(nei) 修的功夫,“修齊治平”乃是外修的功夫。

  對照《大學》,我們(men) 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趙湘的“古之人將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與(yu) 《大學》中的“古之欲明明德於(yu) 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相比,隻少了一個(ge) “治國”的環節,而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分封建國的製度在秦漢就已經廢除了,諸侯國這個(ge) 政治單元已經不複存在了。趙湘所表達的,實際上就是儒家的一個(ge) 傳(chuan) 統觀念,這就是,個(ge) 人品質的道德修養(yang) 和國家社會(hui) 的治理之間存在著內(nei) 在的關(guan) 聯,修己乃是治人的前提。一個(ge) 人想要有所成就,就要從(cong) 自身做起,從(cong) 自己的家庭做起,漸次擴展到整個(ge) 國家社會(hui) 中去。

  從(cong) 趙湘《南陽集》所留下來的詩文,以及後人提到趙湘時所做的評價(jia) 來看,趙湘不但是自己認真相信這些、認真施行這些,並且也把這些作為(wei) 家風傳(chuan) 給了後世子孫。雖然他34歲就英年早逝,除《南陽集》外沒有給我們(men) 留下太多的東(dong) 西;不過,好在他有一個(ge) 極其出色的孫子,就是在當時與(yu) 包拯齊名,被稱為(wei) “鐵麵禦史”,後世以“清白文化”而著稱的千古名臣趙抃。在血緣與(yu) 信念的傳(chuan) 承中,讓我們(men) 看到了優(you) 秀家風的力量,看到了道德之本所能開出的燦爛之花。

  趙抃為(wei) 官清廉。他出任成都轉運使,隨身隻帶一琴一鶴。後來稱人為(wei) 官清廉,常用此語。趙抃在渡四川清白江時,看到江水清澈透亮,船行至江中,他發誓說:“吾誌如此江清白,雖萬(wan) 類混淆其中,不少濁也。”此後,這條江被稱為(wei) 清白江,成都市青白江區又因清白江而得名。?趙抃白天處理完公務,每到晚上,必要焚香拜天,口中念念有詞。有人好奇,問他在向上蒼密告什麽(me) ,趙忭笑笑說:“哪是什麽(me) 密告呀!無非是將自己白天做過的事,一件件一樁樁地在心裏說上一遍,借以反思。倘若一個(ge) 人在那種場合都不好意思啟口,那就說明他必定做了什麽(me) 不該做的事,自己就需要警醒了!”?趙抃官至參政知事(副宰相),卻一生“不治家產(chan) ”,過著儉(jian) 仆的生活。他的膳食以蔬菜為(wei) 主,不得已也隻是增添一碗肉罷了。

  趙抃不僅(jin) 嚴(yan) 於(yu) 律己,對子孫族人也嚴(yan) 加約束。趙抃在衢州的房子很狹小,弟侄為(wei) 了討好他,曾以高價(jia) 買(mai) 下毗鄰的房子拓寬府第,他知道後立即讓弟侄退房。為(wei) 了教育子侄,他還特別寫(xie) 了一首詩進行誡勉:“進欲安舒退欲恬,要將高行與(yu) 文兼。吾門自昔傳(chuan) 清白,盛世於(yu) 今重孝廉。孔氏性情歸利正,仲舒仁義(yi) 事摩漸。人生試看無聞者,徒爾區區歲月添。”(《信筆示諸弟侄子孫》)他的高標懿行,在當時就被人們(men) 奉為(wei) 表率,像同時代的著名政治家、宰相韓琦評價(jia) 其為(wei) “世人標表,蓋以為(wei) 不可及”,稱讚他是世人的榜樣,包括自己在內(nei) 的所有人都比不上。趙抃死後,大文豪蘇東(dong) 坡在為(wei) 他所寫(xie) 的像讚中,讚譽其人品操守“玉比其潔,冰擬其瑩”,並虔心盡意地為(wei) 他寫(xie) 下了長達三千五百字的《趙清獻公神道碑記》。清代浙江總督李之芳為(wei) 趙抃祠題匾“官箴師範”,清末衢州知府譚瑞東(dong) 譽其為(wei) “第一流人”。

包拯塑像

包拯塑像

  其實,不僅(jin) 僅(jin) 是趙湘、趙抃,在中國曆史上,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並特別注意以良好家風來約束後世子孫者代不乏人。比如《包拯家訓》就說:“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yu) 大塋之中。不從(cong) 吾誌,非吾子孫。”《鄭氏規範》雲(yun) :“子孫倘有出仕者,當蚤夜切切以報國為(wei) 務。憮恤下民,實如慈母之保赤子;有申理者,哀矜懇惻,務得其情,毋行苛虐。又不可一毫妄取於(yu) 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嚴(yan) 於(yu) 修身,注重家風,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最為(wei) 優(you) 秀的組成部分。

  中國的精英人群為(wei) 什麽(me) 如此看重自身的道德修養(yang) ,以及對自己家庭的約束呢?這裏麵透露出的實際上是儒家自覺而深厚的社會(hui) 責任意識。並不是說沒有好的道德修養(yang) 就不能成為(wei) 一般世俗意義(yi) 上的“成功者”,而是說那些擁有更多社會(hui) 資源的人,對於(yu) 這個(ge) 社會(hui) 的影響是具有風向標意義(yi) 的,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在上位者如同風,在下位者如同草,風向哪邊吹,草就向哪邊倒。

  作為(wei) 封建社會(hui) 中長期作為(wei) 官學的儒家思想,它在中國產(chan) 生的影響是極為(wei) 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所及,就使得儒家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套功夫,不僅(jin) 成為(wei) 精英人群應當完成的自我修養(yang) ,而且也成為(wei) 中國民眾(zhong) 對於(yu) 精英人物道德品行的一種天然要求。

  時代發展到現在,中國社會(hui) 已經與(yu) 過去有了很大的差別。但是,文化中最深刻的部分,也就是心理文化這個(ge) 部分,卻有著很強的基因遺傳(chuan) 能力。中國傳(chuan) 統的精英比如士大夫、鄉(xiang) 紳階層雖然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在文化觀念上,中國人對於(yu) 精英人物的看法,是有連貫性的。這也就造成了我國民眾(zhong) 對於(yu) 精英階層的道德要求遠比西方要高。西方的精英人物,有強烈的個(ge) 人主義(yi) 傳(chuan) 統,他們(men) 的行為(wei) 方式,是做最好的自己,努力奮鬥,建功立業(ye) ,他們(men) 回饋社會(hui) 的方式,基本上就是納稅和捐款,是用金錢的方式來實現的。隻要做到了這些,即使他們(men) 在私德上有一些問題,民眾(zhong) 似乎也不大追究。但在中國就不一樣了。家國一體(ti) 的文化,傳(chuan) 統儒家心懷天下的理想,中國老百姓對於(yu) 精英階層的特殊要求,都決(jue) 定了中國的精英人群不僅(jin) 要在生活方式上是人格表率,還要承擔更多的社會(hui) 責任。這並非是中國民眾(zhong) 對於(yu) 精英人群的一種苛責,而是中國傳(chuan) 統對於(yu) 社會(hui) 精英要求的當代表達,是中國精英必須麵對的一個(ge) 剛性文化要求。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12日 15:33      來源:ky体育中心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