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眾(zhong) 則得國,失眾(zhong) 則失國”這句話是2016年7月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95周年大會(hui) 上發表講話時引用的,習(xi) 總書(shu) 記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yi) 政黨(dang) 區別於(yu) 其他政黨(dang) 的顯著標誌。黨(dang) 與(yu) 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yu) 共,始終保持血肉聯係,是黨(dang) 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正所謂‘得眾(zhong) 則得國,失眾(zhong) 則失國’。”可謂是高屋建瓴,語義(yi) 深刻。
“得眾(zhong) 則得國,失眾(zhong) 則失國”出自《大學》,原文是:“《詩》雲(yun) :‘殷之未喪(sang) 師,克配上帝。儀(yi) 監於(yu) 殷,峻命不易。’道得眾(zhong) 則得國,失眾(zhong) 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意思是:“《詩經》說,殷商還沒有喪(sang) 失民心的時候,天意和它是相襯的。如今我們(men) 應該把它當作前車之鑒,天命才能永遠在我們(men) 這邊。為(wei) 政者能夠得到民心,就能治理好國家,如果失去了民心,國家就會(hui) 走向滅亡。所以君子最看重的就是德行,有了良好的德行才能爭(zheng) 取到人心,得到人心才能得到土地,有了土地才能擁有財富,有了財富才能滿足衣食用度。”這段話一邊追述商朝往事,一邊用往事告誡當世,層層推論,強調的是民心的重要性。
《大學》是我國古代儒家代表作“四書(shu) ”之一,本來是《禮記》的第四十二篇,唐代文學家韓愈、李翱對它大力推崇,到了北宋,司馬光又編訂《大學廣義(yi) 》,這時候《大學》才獨立成書(shu) 。後來朱熹把它列在“四書(shu) ”之首,《大學》地位再次得到提高,成了學子必讀的經典。《大學》裏麵論述民眾(zhong) 重要性的句子,除了“得眾(zhong) 則得國,失眾(zhong) 則失國”以外,還有很多。比如“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和老百姓的願望和利益保持一致,老百姓才能支持你,不然百姓討厭什麽(me) ,你就享受什麽(me) ,百姓喜歡什麽(me) ,你就詆毀什麽(me) ,那老百姓為(wei) 什麽(me) 要支持你呢?這也就是《大學》中進一步論述的“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同“災”)必逮夫身”。
“得眾(zhong) 則得國,失眾(zhong) 則失國”的出處和大致背景就是這樣。實際上,對於(yu) 一直想通過爭(zheng) 取民心來維持政權穩定的儒家來說,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ju) ,作為(wei) 一個(ge) 被曆史實踐證明的普遍真理,它也到了人們(men) 極大的認可。
要“得眾(zhong) ”,一要施惠於(yu) 民,二要取信於(yu) 民。
施惠於(yu) 民,不能隻是施些小恩小惠給百姓,而是要真真切切地關(guan) 注、解決(jue) 百姓最關(guan) 心的問題。把握住了民眾(zhong) 真正需要的,才能得到民眾(zhong) 的支持,才能實現君王的偉(wei) 業(ye) 。事實上,這種理念不僅(jin) 僅(jin) 適用於(yu) 亂(luan) 世。治世得民心,可以安定社稷;亂(luan) 世得民心,可以掃蕩乾坤。無論什麽(me) 時候,施惠於(yu) 民這條線都不能斷。
人無信不立,國家也一樣。一個(ge) 說話不算數的政府注定無法得到民眾(zhong) 的信任,也就沒法保證政令的順利推行,長此以往,國家的滅亡就成為(wei) 了必然。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經寫(xie) 過一首詩稱讚商鞅變法時取信於(yu) 民的舉(ju) 動:“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wei) 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講的是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
“得眾(zhong) 則得國,失眾(zhong) 則失國”,說明的是民心對於(yu) 政權的重要意義(yi) ,其實我們(men) 每個(ge) 人也都是這樣的。俗話說得好,“一個(ge) 籬笆三個(ge) 樁,一個(ge) 好漢三個(ge) 幫”,人們(men) 都喜歡朋友,都希望生活在一個(ge) 和諧順利的環境中,這也是“得眾(zhong) ”。而個(ge) 人的“得眾(zhong) ”之道相對於(yu) 國家來說要簡單得多,它需要的往往隻是真誠加一點人際交往的小技巧。
三人成眾(zhong) ,代表的是千千萬(wan) 萬(wan) 的人心。人心的得與(yu) 失之間,不僅(jin) 是個(ge) 人的成敗,更是家國的興(xing) 衰。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