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統文化智慧

微信掃一掃 ×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這句名言,是2016年7月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95周年大會(hui) 上講話時引用的。原文的出處,是陳壽《三國誌》的《吳書(shu) ·孫奮傳(chuan) 》。其具體(ti) 的語境是這樣的:當年孫權有七個(ge) 兒(er) 子,孫奮排行第五,封為(wei) 齊王,居住在武昌。孫權死後,他的幼子孫亮即位。丞相諸葛恪擔心孫亮那些兄長們(men) 權勢太盛,威脅到孫亮的地位,所以就將孫奮遷往豫章,也就是今天的南昌。孫奮本來就是個(ge) 頗有野心的人,如今從(cong) 富庶顯要、兵馬聚集之地被遷往不那麽(me) 重要的豫章,自然心有不滿,不但抗命不尊,而且還時有違背禮法的行為(wei) 。此前,孫奮的哥哥孫霸因為(wei) 桀驁不馴,爭(zheng) 奪太子之位,已經被孫權賜死。諸葛恪於(yu) 是就給孫奮寫(xie) 了一封信,結合曆史,特別是孫霸的反麵教訓,給孫奮講了一通身為(wei) 帝胄子孫當以大局為(wei) 重的道理,勸孫奮以往事為(wei) 鑒,所謂“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如此才能不負身份,不但可以保身,而且有利於(yu) 天下國家。

  不過可惜的是,孫奮並沒有完全聽從(cong) 諸葛恪的勸告,當時雖然遷往豫章之地,但仍然桀驁不馴,多行不法。其最終的結局,是被後來的吳主孫皓賜死。其實,也不僅(jin) 僅(jin) 是孫奮,孫權的七個(ge) 兒(er) 子,最後的人生結局都不太好,基本上都死在皇室的殘酷內(nei) 鬥之中了。這真是令人感慨。當年曹操看到年輕英俊、神采飛揚的孫權,想到自己的老對手孫堅竟然有這麽(me) 優(you) 秀的兒(er) 子,不由得感歎了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古代漢語的表達比現代漢語有更多的模糊性,要是不看上下文,這句話既可以翻譯成“好想生個(ge) 孫仲謀那樣的兒(er) 子”,也可以翻譯成“好想像孫仲謀那樣生兒(er) 子”。現在看來,“生個(ge) 像孫仲謀那樣的兒(er) 子”是令人羨慕的,但是如果“像孫仲謀那樣生兒(er) 子”可真的就是人間的悲劇了。

  這句話的原文出處以及上下文的語境就是這樣。不過,要說到把曆史當做鏡子,這個(ge) 提法的專(zhuan) 利權它不在《三國誌》;而這句話所具有的意義(yi) ,就更不局限於(yu) 孫奮不聽規勸、最後身死的一人一事了。查找史籍,其實不少古人都有過類似的說法。早於(yu) 《三國誌》的,比如漢代賈誼的《新書(shu) 》就說:“明鑒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晚於(yu) 《三國誌》的,比如《後漢書(shu) ·馮(feng) 異列傳(chuan) 》也有這樣的話:“明鏡所以照形,往古所以知今。”而讓“鏡子說”聞名天下的,又無過於(yu) 《舊唐書(shu) ·魏徵傳(chuan) 》,根據文中的記載,當魏徵死後,唐太宗說了一段無限感傷(shang) 而又意味深長的話:“夫以銅為(wei) 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wei) 鏡,可以知興(xing) 替;以人為(wei) 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所有這些,都說明了一點:以史為(wei) 鏡,乃是受到中國社會(hui) 廣泛認可的一種共識。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06日 15:29      來源:ky体育中心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