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者如神,難遇易失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統文化智慧

微信掃一掃 ×

機者如神,難遇易失

  “機者如神,難遇易失”,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政治局主持就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進行第十九次集體(ti) 學習(xi) 的講話中引用的。在講話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更加需要擴大對外開放。“機者如神,難遇易失”,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是我國積極參與(yu) 國際經貿規則製定、爭(zheng) 取全球經濟治理製度性權力的重要平台。我們(men) 要善於(yu) 通過自由貿易區建設增強我國國際競爭(zheng) 力,在國際規則製定中發出更多中國聲音,注入更多中國元素。要加強頂層設計、謀劃大棋局,逐步構築起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麵向全球的自由貿易區網絡,積極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商建自由貿易區。

  “機者如神,難遇易失”的出處,是北齊魏收的《魏書(shu) ·傅永傳(chuan) 》,意思是機遇很難把握,它很難遇到,卻又很容易失去。

  傅永(434—516),字修期,清河(今河北清河)人。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魏名將。他文武全才,勇力過人,很有氣魄和才幹,一生戎馬倥傯(zong) ,戰功無數,用陸遊“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jun) 書(shu) ”的名句來形容他,真的是恰如其分。

  傅永說出“機者如神,難遇易失”這句名言,是他跟隨中山王元英攻打南梁義(yi) 陽城的時候。傅永在義(yi) 陽之戰中的所言所行,非常完美地闡釋了“機者如神,難遇易失”的內(nei) 涵。從(cong) 當時整個(ge) 的戰爭(zheng) 態勢上來看,北魏對南梁當然是具有優(you) 勢的;但具體(ti) 到義(yi) 陽之戰的情況而言,北魏軍(jun) 隊同時麵臨(lin) 著義(yi) 陽城城裏城外兩(liang) 股敵人,並沒有必勝的把握,哪一方能夠占得先機,勝利就偏向哪一方,而搶占有利地形,無疑是占得先機的一個(ge) 重要手段。後來的戰鬥情況也說明了傅永建議的正確性。麵對馬仙琕的進攻,如果不是北魏軍(jun) 隊事先占據有利地形,以及傅永一馬當先、舍生忘死的苦鬥,戰鬥的勝負還真不好說。

  我們(men) 需要指出的是,“機者如神,難遇易失”雖然是出於(yu) 傅永之口,但其中所反映出來的思想,卻早就蘊含在中國悠久的傳(chuan) 統文化之中了。並且,“機者如神,難遇易失”所指的這個(ge) “機”,其所蘊含的文化含義(yi) ,遠比傅永在具體(ti) 情境下所指的“戰機”要精微得多,也深奧得多。

  為(wei) 什麽(me) “機”這麽(me) 重要?

  “機”字中所蘊藏的幾乎一切玄奧微妙的含義(yi) ,都來自右邊的這個(ge) “幾”。按照《易經·係辭》的解釋,“幾者動之微”——所謂“幾”,就是事物處在將動未動、將變未變的時候,出現的那個(ge) 極其細微、極其微妙的那種動向和趨勢。這個(ge) “幾”,並不是誰都能觀察到、體(ti) 悟到的,誰能夠體(ti) 察出這種微妙的動向和趨勢,誰就能與(yu) 神道相通,所以《易經》又說“知幾其神乎”。

  這個(ge) “幾”再加上木字旁,就是機器的“機”了。“機”字最早的含義(yi) ,就是弓弩上的發射機關(guan) 。在這個(ge) 最早的含義(yi) 中,我們(men) 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它與(yu) 右邊的這個(ge) “幾”的關(guan) 聯——弓弩上的發射機關(guan) ,不就是整台弓弩上最微妙的那個(ge) 機關(guan) 嗎?隻要觸動它,就能夠引發此後的一係列後果。而其所有的意象中,“機”字的那個(ge) 最微妙的含義(yi) “事情變化的樞紐,有重要關(guan) 係的環節”其實和“幾”的意思是完全相通的。

  既然“機”這麽(me) 重要,那麽(me) ,當我們(men) 麵對它的時候,應該怎麽(me) 辦呢?《易經》給我們(men) 提供了最富有智慧的答案:“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君子在看到事情已經顯露出微妙的趨勢和動向的時候,就應該立刻行動,不要整天等待、遲疑。

  對於(yu) 一個(ge) 國家而言,發展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隻有幾步。而要將這幾步走對,既離不開對“機”的準確判斷,更離不開對“機”的正確把握,以及隨之而來的正確行動。“機者如神,難遇易失”,翻閱人類發展的曆史,一個(ge) 國家的興(xing) 起,通常都是當一種發展的趨勢、一種指向未來的苗頭出現的時候,能夠敏銳地捕捉到它,而後抓住機會(hui) ,趁勢而起。這樣的例子,我們(men) 可以舉(ju) 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日本能夠從(cong) 一個(ge) 落後的國家,一躍而成為(wei) 先進的資本主義(yi) 國家,就是因為(wei) 他們(men) 從(cong) 西方列強對亞(ya) 洲的衝(chong) 擊中,敏銳地感受到了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給國家帶來的機會(hui) ,然後抓住了這個(ge) 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利用西方的科技,迅速成為(wei) 一個(ge) 軍(jun) 事和經濟強國。

  而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更是“見機而作”取得成功的典型範例。20世紀7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革命推動了新一輪全球化浪潮,從(cong) 而給世界各國,也給中國創造了新的戰略機遇期。從(cong) 70年代末開始,以鄧小平同誌為(wei) 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決(jue) 定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jue) 策,為(wei) 中國緊緊抓住新戰略機遇期創造了條件。以後,中國舉(ju) 國一致,上下一心,堅持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緊緊抓住新的戰略機遇期,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從(cong) 古到今,從(cong) 中到外,從(cong) 國家到個(ge) 人的例子,都說明“機者如神,難遇易失”是超越時間與(yu) 空間的普遍規律。而正確的應對態度,就是《易經》中指出的:“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09日 16:42      來源:ky体育中心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