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詳解版)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統文化智慧

微信掃一掃 ×

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

  “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第二次全體(ti) 會(hui) 議上,談到深刻認識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決(jue) 勝階段的形勢時引用過的一句名言。這句名言的出處,是唐代陸贄的《論緣邊守備事宜狀》。其上下文是這樣的:“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附其時而不失其稱則成。形變不同,胡可專(zhuan) 一。”意思是:僅(jin) 僅(jin) 知道事情本身卻不懂得審時度勢就會(hui) 失敗,順應時勢並采取與(yu) 之相應的行動才能取得成功。形勢千變萬(wan) 化,對策也就不可能一成不變。

  曆史上有一些人,他們(men) 的重要性被嚴(yan) 重低估了,名聲和所取得的成就遠遠不能相稱。陸贄就是其中之一。無論是在古代還是今天,對於(yu) 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對於(yu) 陸贄不是很熟悉;但在古代的精英文化圈裏,陸贄絕對是一個(ge) 讓他們(men) 佩服不已,甚至可以說是頂禮膜拜的人物。隨便舉(ju) 幾個(ge) 例子,大家就知道陸贄在古代精英文化圈裏的地位了。大文豪蘇東(dong) 坡評價(jia) 陸贄,說他“才本王佐,學為(wei) 帝師。論深切於(yu) 事情,言不離於(yu) 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則過,辯如賈誼而術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誌”。朱熹評價(jia) 他說“極會(hui) 議論,事理委曲說盡,更無滲漏。雖至小底事,被他處置得亦無不盡”。曾國藩評價(jia) 他說“事多疑之主,馭難馴之將,燭之以至明,將之以至誠,譬若禦駑馬登峻阪,縱橫險阻,而不失其馳,何其神也!”蘇東(dong) 坡、朱熹、曾國藩,這都是中國曆史上屈指可數的超一流人物,他們(men) 都對陸贄如此佩服,陸贄的厲害,大家也就可想而知了。

  那麽(me) 這個(ge) 陸贄到底是什麽(me) 人,做了什麽(me) 事,竟能得到如此高的讚譽呢?

  陸贄是唐德宗時期的宰相,他秉性貞剛,嚴(yan) 於(yu) 律己,自許“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執政期間,他公忠體(ti) 國,籌劃大計,勵精圖治,指陳時弊,為(wei) 朝廷做出了重大貢獻,其道德文章,深得當時以及後世之人的稱讚。他是一個(ge) 極其優(you) 秀的政治家,但和一般的政治家隻能對當時的社會(hui) 起到一定的作用(當然這已經非常了不起了),隨著其所處的具體(ti) 時代成為(wei) 曆史而會(hui) 被人們(men) 漸漸遺忘不同,陸贄還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理論家。他的政論文章,不僅(jin) 見地高遠,目光如炬;更兼文筆流暢、條理細密,對後世影響極大。認真品讀、學習(xi) 陸贄的文章,對於(yu) 提升個(ge) 人的政治素質、掌握政論文章的寫(xie) 作技巧,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具體(ti) 到“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所出自的《論緣邊守備事宜狀》,如文章的題目所示,講的是如何防禦邊患的問題。

  古代中國的中原王朝,和世界上所有的農(nong) 耕民族一樣,都有一個(ge) 防備周邊遊牧民族侵擾的問題。唐朝當然也不例外。特別是自安史之亂(luan) 後,唐朝中央政府的力量受到很大削弱,這一情況就變得更加嚴(yan) 重。曆史上,在與(yu) 周邊遊牧民族打交道的過程中,中原王朝曾經使用過各種手段,比如和親(qin) 、築長城、武力征討,等等。麵對邊患,到底應該怎麽(me) 辦?大臣們(men) 各抒己見,但無非是效法曆史上某朝某代的具體(ti) 做法而已。陸贄則指出,中原王朝有盛衰的不同,遊牧民族政權有強弱的差別,麵對的具體(ti) 問題有性質的不同,所以處置的方法也就有種種區別。所以,麵對周邊遊牧民族政權的侵擾,沒有哪一條規則是必定如此的鐵律,也沒有什麽(me) 辦法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jue) 所有問題。曆史上各個(ge) 朝代,凡是能夠比較好地解決(jue) 邊患問題的,其實都是根據自身和對手的具體(ti) 特點,靈活機動地采取恰當的對策而已。武力征討也好,約好通和也好,修築長城也好,和親(qin) 也好,都是具體(ti) 的手段,手段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隻看能否解決(jue) 當下的問題與(yu) 否。這就是所謂“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附其時而不失其稱則成。形變不同,胡可專(zhuan) 一”。在將主要原則講清之後,陸贄在文章接下來的部分,就仔細分析了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在政治、經濟、軍(jun) 事、民俗等方麵的特點,以及唐朝政府目前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在充分對比分析了彼此特點與(yu) 強弱態勢的基礎上,提出了在將帥選擇、軍(jun) 事管理、組織調度、士兵訓練、後勤保障等若幹方麵的具體(ti) 建議。

  陸贄對於(yu) 邊患問題的分析,無疑是極富見地的。邊患自古有之,在某種程度上,我們(men) 甚至可以說,一部中國史,就是中原王朝與(yu) 周邊遊牧民族的博弈史。但是,中原王朝雖然都是華夏文明的載體(ti) ,但每一個(ge) 具體(ti) 朝代,都有其獨特的氣質和特性,也都有其各自的生命軌跡;周邊的遊牧民族政權起起落落,每個(ge) 民族政權的情況也有著很大的不同。比如同為(wei) 遊牧民族,有的來自大漠草原,有的來自雪域高原,有的來自白山黑水,民族性格就有很大差別。再比如同樣是侵擾內(nei) 地,有的隻是為(wei) 了劫掠財富,有的卻是要南下牧馬,取中原王朝而代之。至於(yu) 與(yu) 中原王朝力量的對比,則更是隨著彼此人口的多寡、人才的盛衰、領袖的賢愚等各種條件的變化而處在不斷的變動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死守某個(ge) 不變的方法,想要一勞永逸地解決(jue) 問題,當然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審時度勢,靈活機動地處理當前環境下所遇到的具體(ti) 問題。

  隨著時光的流逝,大唐和周邊的遊牧政權都已成為(wei) 曆史《論緣邊守備事宜狀》所要解決(jue) 的邊患問題當然也不存在了。但是,這篇文章中所表現出來的核心理念“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附其時而不失其稱則成。形變不同,胡可專(zhuan) 一”,卻有著穿越時空的永恒價(jia) 值,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站在今天的視角,它所倡導的,就是審時度勢、實事求是的處事態度。它出於(yu) 陸贄之口,但背後所蘊含的,乃是從(cong) 中華文化的源頭流淌而來的傳(chuan) 統智慧。在堪稱中國文化源頭的《易經》中,就有這樣的話:“凡益之道,與(yu) 時偕行”,“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孫子兵法》也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淮南子·氾論訓》也說:“人各以其所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則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所有這些,都表明了陸贄的思想並非自己的獨創,而是淵源有自的。

  而古往今來的經驗教訓,也都證明了“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的道理。正麵的,比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是趙武靈王意識到中原的車戰已經不適應當時的戰爭(zheng) 形式,因而虛心向周邊少數民族學習(xi) 他們(men) 的騎射之術,不但因此擺脫了邊患,也成為(wei) 春秋戰國時期令其他君王側(ce) 目的一支力量。

  反麵的例子,我們(men) 可以舉(ju) 戰國時期趙括的紙上談兵。趙括所讀的兵書(shu) ,《孫子兵法》也好,《司馬法》也好,都堪稱智慧的結晶。但是,兵書(shu) 也好,戰例也好,都是過去的經驗教訓。把它們(men) 當作啟迪自己智慧的媒介,你就能從(cong) 中受益;把它們(men) 當作必須如此不可的教條,你就隻能反受其害。

  這個(ge) 道理不僅(jin) 適用於(yu) 中國,也適用於(yu) 全世界;不僅(jin) 適用於(yu) 戰爭(zheng) ,也適用於(yu) 廣泛的社會(hui) 政治生活。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07日 11:14      來源:ky体育中心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