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這句話,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95周年大會(hui) 上的講話》裏,談到理想信念時引用的。總書(shu) 記是站在治黨(dang) 治國的高度,來強調理想信念對於(yu) 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重要性的,所以他說:“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一個(ge) 政黨(dang) 的衰落,往往從(cong) 理想信念的喪(sang) 失或缺失開始。”可謂是語重心長,也意味深長。
那麽(me) ,“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的出處是在哪裏呢?是王陽明的《教條示龍場諸生》。其寫(xie) 作的背景,是他在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因為(wei) 反對大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貶謫到貴州龍場做驛丞的時候。在這個(ge) 偏遠荒涼的地方,王陽明正好有大把的時間,對自己的學問和人生,進行最為(wei) 徹底、最為(wei) 冷靜的反思。反思的結果,就是在一個(ge) 深夜裏的大徹大悟,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龍場悟道”。從(cong) 那天開始,王陽明的生命,也就進入了全新的境界。
當時的王陽明本來就已經因為(wei) 他的氣節和學問而在海內(nei) 享有盛名。如今龍場悟道的消息在海內(nei) 傳(chuan) 開,龍場這個(ge) 偏僻荒遠的地方竟然一下子成了整個(ge) 中國思想界最富有魅力的地方。四方好學之士來此求學者絡繹不絕。麵對這些求學的弟子,王陽明給他們(men) 立下了四項“教條”,也就是四條規矩、法則,這就是《教條示龍場諸生》這篇文章了。在這四項“教條”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立誌”:所謂“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yu) 誌者。今學者曠廢隳(huī)惰,玩歲愒(qì)時,而百無所成,皆由於(yu) 誌之未立耳。故立誌而聖,則聖矣;立誌而賢,則賢矣。誌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意思是:誌向不確立,天下就沒有可以辦成的事情,就算學習(xi) 一門手藝、技術,也莫不如此。如今不少讀書(shu) 人,卻在懶散怠惰中荒廢時日,百無一成,究其原因,就是因為(wei) 沒有立誌的緣故。
“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的出處和背景就是這樣。王陽明以此教育學生,也以此要求自己。實際上,王陽明自己的人生,就是用高遠之誌照亮的燦爛人生。中國人講“三不朽”,即所謂“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能夠做到其中任何一樣,那麽(me) 你就已經超越萬(wan) 萬(wan) 人之上,你的人生可以說就是成功而無憾的了。但王陽明三點可以說全都做到了。
王陽明“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這句名言,以及他本人在高遠誌向的引導下開創的燦爛人生,對於(yu) 今天的我們(men) ,仍然有著極大的啟示意義(yi) 。
首先,王陽明的所言所行,充分證明了立誌的重要性。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隻有“目標”而沒有“誌向”了。“誌向”和“目標”絕不是同義(yi) 詞。“誌向”是長遠的,而“目標”是近切的。小目標當然要有,但如果隻有小目標,你的精神就很容易被一些具體(ti) 而瑣屑的東(dong) 西所困擾;而有了長遠的目標,你就會(hui) 有一種高屋建瓴的眼光。王陽明自身的經曆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他被貶謫到龍場而能泰然處之並最終悟道,就是因為(wei) 他始終不忘成就聖賢的誌向,問自己“聖人處此,更有何道?”意思是如果聖人處在我這個(ge) 情境之中,又會(hui) 怎麽(me) 辦呢?在高遠的誌向麵前,眼前的苦難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其次,“誌向”指的應該是一個(ge) 理想的人生境界,是你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而非具體(ti) 的事功。換句話說,真正可以稱之為(wei) “誌向”的東(dong) 西,它既極其高遠,同時又非遙不可及,是隻要你下定決(jue) 心就一定能達到的。以王陽明而論,他不封侯就不能成就“聖人”了嗎?絕對不是。他的臨(lin) 終遺言是“我心光明,夫複何言”,而絕不是“我已封侯,夫複何言”,隻要內(nei) 心一片光明,就已經達於(yu) 聖人之境,而不必問事功如何。我們(men) 普通的人,隻要像王陽明那樣問一問自己“聖人處此,更有何道”?隻要我們(men) 能盡好自己的本分,無愧地回答:“聖人處此,亦複如此”,我們(men) 也就同樣達到了聖人之境。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