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恥者,無所不為(wei) ”,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hui) 第二次全體(ti) 會(hui) 議上提到加快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國家時引用的經典名句。習(xi) 總書(shu) 記說:“發揮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須以道德滋養(yang) 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須轉化為(wei) 人們(men) 內(nei) 心自覺才能真正為(wei) 人們(men) 所遵行。‘不知恥者,無所不為(wei) ’,沒有道德滋養(yang) ,法治文化就缺乏源泉活水,法律實施就缺乏堅實社會(hui) 基礎。在推進依法治國過程中,必須大力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弘揚中華傳(chuan) 統美德,培育社會(hui) 公德、職業(ye) 道德、家庭美德、個(ge) 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為(wei) 依法治國創造良好人文環境。”
“不知恥者,無所不為(wei) ”的出處,是北宋歐陽修的《集古錄跋尾·魏公卿上尊號表》。
歐陽修畫像
《集古錄跋尾》,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部金石學著作。
所謂“金石學”,就是中國考古學的前身。歐陽修畫像“金”指的是青銅器,“石”指的是石刻碑碣。它是以古代青銅器和石刻碑碣為(wei) 主,也包括竹簡、甲骨、玉器、磚瓦、封泥、兵符等一般文物為(wei) 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偏重於(yu) 著錄和考證文字資料,以達到證經補史的目的。
歐陽修除了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曆史學家,同時也是金石學的大家。北宋慶曆、嘉祐年間,歐陽修曆時18年,將自己所收錄的夏商周以來的金石文字一千卷匯集起來,編成《集古錄》;而後又為(wei) 這些文字做了提要,附在這些文字之後,這就是《集古錄跋尾》。
在《集古錄》中,就有《魏公卿上尊號表》的碑文。《魏公卿上尊號表》,全稱《魏公卿將軍(jun) 上尊號奏》,又名《百官勸進表》,記載的是東(dong) 漢獻帝末年,華歆、賈詡、王朗等勸曹丕稱帝之事。這些公卿大臣以堯舜禹禪讓天下之事為(wei) 由,勸曹丕順應天命,取代漢獻帝,成為(wei) 天下的新主。而曹丕隨後也就接受了百官的勸進,正式稱帝,建立了曹魏政權。古代每逢大事,常有刻石為(wei) 紀的習(xi) 慣,於(yu) 是就把表文刻在石碑之上。碑文共32行,每行49字,其書(shu) 碑者,有人說是梁鵠,也有人說是鍾繇。書(shu) 法遒勁古樸,開啟魏晉書(shu) 風的先導,在中國書(shu) 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不過歐陽修對《魏公卿上尊號表》的關(guan) 注點,很明顯不在其藝術成就上,而在這通石碑所記載的曹魏篡漢之事,以及那些公卿大臣聯名上書(shu) ,要漢獻帝禪位的種種表演。所以,在《魏公卿上尊號表》的跋尾中,他隻是簡單地交代了一下關(guan) 於(yu) 書(shu) 碑者所存在的爭(zheng) 議:“右《魏公卿上尊號表》,唐賢多傳(chuan) 為(wei) 梁鵠書(shu) ,今人或謂非鵠也,乃鍾繇書(shu) 爾,未知孰是也”,而後就轉到了對“百官勸進”以及為(wei) 此事刻石樹碑的評價(jia) 上:“嗚呼!漢、魏之事,讀其書(shu) 者可為(wei) 之流涕也!其巨碑偉(wei) 字,其意惟恐傳(chuan) 之不遠也,豈以後世為(wei) 可欺歟?不然,不知恥者,無所不為(wei) 乎!”意思是:唉!讀書(shu) 讀到曹魏篡漢的那些事,真是讓人痛哭流涕啊!可是那些當事人居然把這件事用大大的字刻在巍峨的石碑上,看那意思是唯恐後人不知道似的。難道他們(men) 是把後世人都當成傻子嗎?不是啊,對於(yu) 那些無恥的人,他們(men) 有什麽(me) 事情幹不出來呢?!
作為(wei) 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曆史學家,歐陽修的道德文章,向來為(wei) 後世所稱賞。作為(wei) 一個(ge) 自幼受“忠君”教育而成長起來的儒家正統知識分子,“篡位”乃是突破其道德底線的大逆不道的行為(wei) ,所以他對於(yu) 曹丕篡漢,以及那些上表勸進的公卿大臣,自然是非常憤怒。
隨著時光的流逝,歐陽修所憤怒的具體(ti) 事件已經成為(wei) 曆史。但是,他所說的“不知恥者,無所不為(wei) ”,卻依然能夠穿越曆史,閃爍著中國文化特有的道德光芒。概括而言,歐陽修這句話的價(jia) 值至少有兩(liang) 點:第一,它為(wei) 我們(men) 標定了無恥所能達到的極限,這其實也就是孟子所謂“無恥之恥,無恥矣”,從(cong) 而從(cong) 反麵說明了羞恥感對於(yu) 個(ge) 人以及社會(hui) 的重要性。第二,它體(ti) 現出了中國源遠流長的“恥感文化”。
先說第一點:羞恥感的重要性。
正像歐陽修所總結的,一個(ge) 人如果沒有了羞恥感,那麽(me) 在這個(ge) 世界上,就沒有他做不出來的事情。在這一點上,《水滸傳(chuan) 》中的高俅,可以說給我們(men) 提供了一個(ge) 不可多得的反麵教材。在《水滸傳(chuan) 》中,高俅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他對於(yu) 林衝(chong) 一而再再而三的迫害。高俅為(wei) 什麽(me) 一定要置林衝(chong) 於(yu) 死地呢?原因很簡單:他的兒(er) 子高衙內(nei) 看上了林衝(chong) 的娘子,為(wei) 之不思茶飯。為(wei) 了讓兒(er) 子的“欲望”得到滿足,高俅遂對林衝(chong) 無所不用其極地進行迫害。這裏要特別強調一點的是,高俅此前是認識林衝(chong) 的,並且關(guan) 係十分密切,因為(wei) 陸謙在和林衝(chong) 的對話中,對這一點有很明確的說明:“雖說高太尉手下有幾個(ge) 教頭,誰似林教頭這般大請大受。”但為(wei) 了滿足兒(er) 子的極其不道德的願望,他居然設下奸計,誘騙林衝(chong) 誤入白虎節堂,而後抓捕林衝(chong) ,準備問成死罪。這一計劃因為(wei) 有一個(ge) 天良未泯的孔目孫定而沒有得逞,高俅遂又買(mai) 通押送林衝(chong) 的兩(liang) 個(ge) 衙役,準備在路上動手將林衝(chong) 殺死。這一計劃因為(wei) 魯智深的突然出現而擱淺,高俅於(yu) 是又喪(sang) 心病狂地縱容幾個(ge) 心腹人用火燒大軍(jun) 草料場的方式來栽贓林衝(chong) ,陷林衝(chong) 於(yu) 必死之地。大軍(jun) 草料是朝廷的重要戰略物資,在高俅這個(ge) 北宋最高軍(jun) 事長官及其所謂“心腹人”的心理天平上,竟然還抵不過高衙內(nei) 得不到林衝(chong) 娘子而發出的一聲歎息。在高俅這裏,“不知恥者,無所不為(wei) ”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水滸傳(chuan) 》當中,高俅的故事是放在全書(shu) 之首的,此後,若幹好漢的命運——王進、史進、魯智深、林衝(chong) 、楊誌等,都和高俅有著相當密切的關(guan) 聯。何以如此?
中華書(shu) 局出版的《水滸傳(chuan) 》按照金聖歎的評價(jia) ,是要讓大家知道“亂(luan) 自上作”的道理,也就是告訴大家,一個(ge) 社會(hui) 的好壞,統治者是要負主要責任的。但站在“知恥”的重要性這一角度而言,《水滸傳(chuan) 》把高俅那些無恥的行徑寫(xie) 在作品開頭,也是在告訴我們(men) ,對於(yu) 一個(ge) 社會(hui) 而言,羞恥感重要到了什麽(me) 程度,特別是,如果無恥之人身居高位,對這個(ge) 社會(hui) 又會(hui) 造成怎樣難以估量的危害。
再說第二點:中國人源遠流長的“恥感文化”。
中華書(shu) 局出版的《水滸傳(chuan) 》
《水滸傳(chuan) 》中的高俅,當然出於(yu) 作家的虛構,但文學作品乃是社會(hui) 生活的反映,在中國曆史上,高俅這樣的無恥之人其實並不罕見。怎樣才能盡可能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呢?從(cong) 先秦開始,中國文化就特別注重培養(yang) 人的羞恥之心,形成了源遠流長的“知恥”傳(chuan) 統。
《管子·牧民》說:“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qing) ,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qing) 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複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yi) ,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yi) 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cong) 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cong) 枉,則邪事不生。”把讓百姓知道羞恥作為(wei) 國家的根本之一。
談“恥”談得最多的當屬儒家。比如,子貢問孔子“何如斯可謂之士哉?”——怎樣就可以叫做“士”了呢?孔子的回答是:“行己有恥,使於(yu) 四方,不辱使命,可謂士矣。”(《論語·子路》)孔子的回答其實就兩(liang) 點,一是內(nei) 心有操守,知道什麽(me) 是羞恥;二是要有良好的技能,能夠為(wei) 社會(hui) 做事。又如,孟子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恥之於(yu) 人大矣,為(wei) 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盡心上》)”意思是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之心,如果一個(ge) 人連羞恥之心都沒有的話,那就真的是無恥了。
先秦是奠定中國文化思想格局的時代。自先秦開始,“知恥”的傳(chuan) 統在中國一以貫之,形成了有別於(yu) 西方文化的一個(ge) 非常值得注意的特點。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在她那本有著世界性廣泛影響的名著《菊與(yu) 刀》中就提出,與(yu) 西方的“罪感文化”相比,東(dong) 方的文化是一種“恥感文化”。盡管本尼迪克特的許多說法都有值得商榷之處,但“罪感文化”與(yu) “恥感文化”的命名,確實比較傳(chuan) 神地把握了東(dong) 西方文化在道德自持方麵的核心差別。在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中,“原罪”是一個(ge) 極其重要的概念。按照《聖經》的說法,因為(wei) 人類的始祖亞(ya) 當與(yu) 夏娃偷吃了禁果,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園,所以人類都是生而有罪的,人類隻有以自己的虔誠和勞作,才能獲得救贖。但東(dong) 方的“恥感文化”不同。與(yu) 西方相比,東(dong) 方社會(hui) 道德人心的維係,並不依賴於(yu) 上帝,而更多地依賴道德的力量。道德的力量來自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方麵是以輿論為(wei) 代表的外在力量的約束,另一方麵則來自個(ge) 體(ti) 內(nei) 部的道德約束。對於(yu) 羞恥感在維護社會(hui) 安定方麵的作用,明朝學者呂坤在其《呻吟語》中有一個(ge) 很好的說法,叫做“五刑不如一恥”,意思是再嚴(yan) 酷的刑罰,也不如讓百姓懂得羞恥的重要性。人知道什麽(me) 是羞恥,知道什麽(me) 該做,什麽(me) 不該做,就能明辨是非,這比犯了法進行處罰更加重要。
在漫長的曆史中,中國文化能夠始終不斷流,並以“禮儀(yi) 之邦”屹立於(yu) 世界之中,這種獨特的恥感文化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法製建設的今天,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提升全民思想道德水平,賦予恥感文化以新時代的內(nei) 涵,它就一定能承擔起新的使命,成為(wei) 滋養(yang) 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文化的源泉活水。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