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統文化智慧

微信掃一掃 ×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紀念紅軍(jun) 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hui) 上的講話中引用的。習(xi) 總書(shu) 記指出:“‘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理想信念的堅定,來自思想理論的堅定。認識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衛真理,是堅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的出處,是《呂氏春秋·季冬紀》中的《誠廉》篇。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召集門客撰寫(xie) 的一部著作。呂不韋(前292—前235),薑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安陽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他幫助和扶植秦國質子異人(後更名子楚)進入秦國的政治核心。異人繼承王位,即秦莊襄王,他拜呂不韋為(wei) 相國,封文信侯,食邑十萬(wan) 戶。莊襄王去世後,嬴政(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繼位,呂不韋為(wei) 相邦,號稱“仲父”,權傾(qing) 天下。公元前239年,呂不韋召集門客,編撰完成了《呂氏春秋》。此書(shu) 分為(wei) 十二紀、八覽、六論,共26卷,160篇,20餘(yu) 萬(wan) 字,它“兼儒墨,合名法”,匯集了先秦各家學說,故史稱“雜家”。書(shu) 成之後,呂不韋十分自信,認為(wei) 此書(shu) 包括了天地萬(wan) 物、古往今來的事理,足以與(yu) 《春秋》相比肩,所以號稱《呂氏春秋》。他還將《呂氏春秋》懸於(yu) 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這就是成語“一字千金”的來曆。

  具體(ti) 到“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一句的出處《誠廉》篇,是一篇談品格操守的短文。作者以伯夷、叔齊兄弟為(wei) 例,讚美了那些寧可死去也不願改變操守,讓自己的品行受到玷汙的誌士仁人。伯夷和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君的兩(liang) 個(ge) 兒(er) 子,父親(qin) 死後,他們(men) 不願為(wei) 爭(zheng) 奪王位互相傷(shang) 害,就去投奔周文王。等他們(men) 到了周地,文王已死,武王伐紂,天下歸周。伯夷、叔齊認為(wei) 這是一種以暴易暴的行為(wei) ,是道德的衰落,就不食周粟,去首陽山隱居,最終餓死在那裏。在作者看來,伯夷叔齊兄弟,人可以死去,但他們(men) 身上所具有的那種高潔的品性,卻是誰都無法奪走的。所謂“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堅與(yu) 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於(yu) 天也,非擇取而為(wei) 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汙也,亦猶此也”。意思是:石頭可以打破,但不能改變它的堅硬;朱砂可以磨碎,但不能改變它的朱紅。堅硬和朱紅,是石頭和朱砂的本性。本性這個(ge) 東(dong) 西是先天的,不是可以任意擇取的。潔身自好的豪傑之士,就像石頭和朱砂被打破、磨碎,也不能改變其堅硬和顏色一樣,他們(men) 是寧死也不願玷汙自己的名節的。

  為(wei) 什麽(me) 這些誌士仁人可以活得如此光明磊落,大氣磅礴?說到底,是因為(wei) 他們(men) 找到了生命的意義(yi) 。意義(yi) 對於(yu) 生命的重要性,其實我們(men) 在生活中都是有所體(ti) 會(hui) 的。比如我們(men) 辛勤工作、撫育子女的時候,苦和累都是在所難免的,讓我們(men) 堅持下來的,其實是這些辛勤付出背後的意義(yi) 。我們(men) 和那些英雄的差別,就在於(yu) 普通人為(wei) 自己找到的意義(yi) 往往近切,而那些誌士仁人為(wei) 自己找到的意義(yi) 更為(wei) 宏大而長遠。在這一點上,我們(men) 是需要向那些品行高潔的仁人誌士學習(xi) 的——因為(wei) 生活不僅(jin) 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意和遠方。當你的生命被那些遠大的意義(yi) 所充滿的時候,你的人格就會(hui) 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光輝,你的生命就會(hui) 具有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剛強。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06日 16:02      來源:ky体育中心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