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眾(zhong) 則得國,失眾(zhong) 則失國”這句話是2016年7月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95周年大會(hui) 上發表講話時引用的,習(xi) 總書(shu) 記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yi) 政黨(dang) 區別於(yu) 其他政黨(dang) 的顯著標誌。黨(dang) 與(yu) 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yu) 共,始終保持血肉聯係,是黨(dang) 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正所謂‘得眾(zhong) 則得國,失眾(zhong) 則失國’。”可謂是高屋建瓴,語義(yi) 深刻。
“得眾(zhong) 則得國,失眾(zhong) 則失國”出自《大學》,原文是:“《詩》雲(yun) :‘殷之未喪(sang) 師,克配上帝。儀(yi) 監於(yu) 殷,峻命不易。’道得眾(zhong) 則得國,失眾(zhong) 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意思是:“《詩經》說,殷商還沒有喪(sang) 失民心的時候,天意和它是相襯的。如今我們(men) 應該把它當作前車之鑒,天命才能永遠在我們(men) 這邊。為(wei) 政者能夠得到民心,就能治理好國家,如果失去了民心,國家就會(hui) 走向滅亡。所以君子最看重的就是德行,有了良好的德行才能爭(zheng) 取到人心,得到人心才能得到土地,有了土地才能擁有財富,有了財富才能滿足衣食用度。”這段話一邊追述商朝往事,一邊用往事告誡當世,層層推論,強調的是民心的重要性。
《大學》是我國古代儒家代表作“四書(shu) ”之一,本來是《禮記》的第四十二篇,唐代文學家韓愈、李翱對它大力推崇,到了北宋,司馬光又編訂《大學廣義(yi) 》,這時候《大學》才獨立成書(shu) 。後來朱熹把它列在“四書(shu) ”之首,《大學》地位再次得到提高,成了學子必讀的經典。《大學》裏麵論述民眾(zhong) 重要性的句子,除了“得眾(zhong) 則得國,失眾(zhong) 則失國”以外,還有很多。比如“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和老百姓的願望和利益保持一致,老百姓才能支持你,不然百姓討厭什麽(me) ,你就享受什麽(me) ,百姓喜歡什麽(me) ,你就詆毀什麽(me) ,那老百姓為(wei) 什麽(me) 要支持你呢?這也就是《大學》中進一步論述的“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同“災”)必逮夫身”。
“得眾(zhong) 則得國,失眾(zhong) 則失國”的出處和大致背景就是這樣。實際上,對於(yu) 一直想通過爭(zheng) 取民心來維持政權穩定的儒家來說,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ju) ,作為(wei) 一個(ge) 被曆史實踐證明的普遍真理,它也到了人們(men) 極大的認可。
要“得眾(zhong) ”,一要施惠於(yu) 民,二要取信於(yu) 民。
施惠於(yu) 民,不能隻是施些小恩小惠給百姓,而是要真真切切地關(guan) 注、解決(jue) 百姓最關(guan) 心的問題。春秋戰國的時候,各個(ge) 諸侯國互相打仗,誰都想讓自己的地盤更大,想讓地盤上的人口更多。但是要想達到這一目標,不是說說就行的。很多君主熱衷於(yu) 做表麵文章。比如梁惠王,河內(nei) 鬧災荒,他就把百姓遷移到河東(dong) ,河東(dong) 鬧災荒,他就又把百姓遷移到河內(nei) 。這一來一往之間,梁惠王對自己的愛民之心感到非常滿意,可是自己國家的人口就是不見增長,這是怎麽(me) 回事呢?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正當他困惑的時候,大思想家孟子過來告訴他:“你這樣是不行的,真正的愛民之心應該是幫老百姓踏踏實實地過上好日子。鼓勵百姓多種桑樹,大家就有衣服穿;督促百姓按時農(nong) 耕,大家就有飯吃;少收一點賦稅,老百姓就能多吃一口飯;多發展一點教育,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hui) 還背著東(dong) 西在路上辛苦地行走了。日子都好過了,人口自然就多了。”這是非常實際的道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兩(liang) 句都出自《孟子·公孫醜(chou) 下》)。把握住了民眾(zhong) 真正需要的,才能得到民眾(zhong) 的支持,才能實現君王的偉(wei) 業(ye) 。事實上,這種理念不僅(jin) 僅(jin) 適用於(yu) 亂(luan) 世。治世得民心,可以安定社稷;亂(luan) 世得民心,可以掃蕩乾坤。無論什麽(me) 時候,施惠於(yu) 民這條線都不能斷。
商鞅像
人無信不立,國家也一樣。一個(ge) 說話不算數的政府注定無法得到民眾(zhong) 的信任,也就沒法保證政令的順利推行,長此以往,國家的滅亡就成為(wei) 了必然。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經寫(xie) 過一首詩稱讚商鞅變法時取信於(yu) 民的舉(ju) 動:“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wei) 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講的是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商鞅想變法,但是不管你變法的初衷有多麽(me) 好、變法的措施有多麽(me) 棒,要是民眾(zhong) 不支持、不相信,那也是白費。所以商鞅想了一個(ge) 辦法,他在城中立了一根木頭,宣稱誰能將木頭搬到南城門就賞賜誰十金。開始大家都在圍觀,想著搬根木頭就能拿這麽(me) 多錢,天上怎麽(me) 會(hui) 有這種掉餡餅的事。見沒人來搬,商鞅又把賞金增加到五十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yu) 有人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將木頭搬到了南城門,商鞅立刻按照先前的許諾把五十金給了這個(ge) 搬木頭的人。於(yu) 是大家就覺得,這個(ge) 人,這個(ge) 政府,是可信任的。五十金的賞賜是小事,通過一根木頭和五十金,讓民眾(zhong) 明白這個(ge) 政府是言出必行的,這才是大事。得到民眾(zhong) 的信任是此後變法措施得以推行的基礎,這一點商鞅非常清楚,我們(men) 更應該有所感悟。
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貞觀政要·論政體(ti)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曆史中,因為(wei) 暴政而丟(diu) 掉民心,進而丟(diu) 掉國家的例子比比皆是。秦始皇當年掃清六合、席卷八荒,可以說是功業(ye) 顯赫。戍卒陳涉的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怎麽(me) 就能讓秦朝的危機一下子徹底爆發了呢?西漢的賈誼好奇這個(ge) 問題,他說:陳勝吳廣以及他們(men) 率領的士卒,不過是“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過秦論》),沒有雄厚的財力,沒有高貴的出身,沒有超群的智慧。而橫掃六國的秦王朝,為(wei) 什麽(me) 會(hui) 因為(wei) 這樣一群人而元氣大傷(shang) 呢?思考之後,賈誼給出了這樣一個(ge) 回答:“仁義(yi) 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當年七國紛爭(zheng) ,百姓的日子太苦了,強秦的統一給百姓提供了暫時遠離戰爭(zheng) 、休養(yang) 生息的機會(hui) ,所以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擁護。可惜始皇帝似乎沒有這個(ge) 覺悟,他不但不給百姓修複戰爭(zheng) 創傷(shang) 、努力發展生產(chan) 的機會(hui) ,反而用沉重的賦稅和徭役滿足自己的欲望。“天下苦秦久矣”,一點點火星迅速變成燎原的大火,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項羽劉邦緊跟其後,我國曆史上第一個(ge) 大一統封建王朝就這樣灰飛煙滅了,又一次用沉重的代價(jia) 證明了“得眾(zhong) ”與(yu) “失眾(zhong) ”之間的巨大差距,留給我們(men) 後人無限的感慨和深思。
其實,不隻是秦王朝,古今中外很多政權都是因為(wei) “得眾(zhong) ”而興(xing) 盛,又因為(wei) “失眾(zhong) ”而衰亡的,就連首舉(ju) 義(yi) 旗的陳涉,最後也陷入了貪圖享樂(le) 、驕傲自滿、脫離民眾(zhong) 的失敗泥潭。當年那個(ge) 和老百姓“約法三章”的漢高祖劉邦,大概不會(hui) 想到三四百年之後黃巾軍(jun) 高喊的口號,這就是由得民心到失民心轉折的體(ti) 現。羅馬曾經盛極一時,建築、繪畫、雕塑、語言、哲學、戲劇、宗教等等都是當時人類文明的頂峰,這是共和政體(ti) 帶給它的機會(hui) 。可惜的是,羅馬沒能維持住,體(ti) 製逐漸轉向專(zhuan) 製,公民意識漸漸淡薄,軍(jun) 事集團之間連年爭(zheng) 鬥,可以說是民不聊生,終於(yu) 導致了從(cong) 國家到民眾(zhong) 層麵上的分裂和隔閡。當民心成為(wei) 一盤散沙,再輝煌的文明也隻能成為(wei) 一段曆史。英國曆史學家吉本暢遊意大利的時候感慨地說:“我踏上羅馬廣場的廢墟,走過每一塊值得懷念的——羅慕洛站立過的,西塞羅演講過的,愷撒倒下去的地方,這些景象頃刻間都來到眼前。”(《羅馬帝國衰亡史》)這些話我們(men) 今天看來是非常傷(shang) 感的,留給後人的教訓也是深刻的。
“得眾(zhong) 則得國,失眾(zhong) 則失國”,說明的是民心對於(yu) 政權的重要意義(yi) ,其實我們(men) 每個(ge) 人也都是這樣的。俗話說得好,“一個(ge) 籬笆三個(ge) 樁,一個(ge) 好漢三個(ge) 幫”,人們(men) 都喜歡朋友,都希望生活在一個(ge) 和諧順利的環境中,這也是“得眾(zhong) ”。而個(ge) 人的“得眾(zhong) ”之道相對於(yu) 國家來說要簡單得多,它需要的往往隻是真誠加一點人際交往的小技巧。
三人成眾(zhong) ,代表的是千千萬(wan) 萬(wan) 的人心。人心的得與(yu) 失之間,不僅(jin) 是個(ge) 人的成敗,更是家國的興(xing) 衰。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