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wei) 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luan) ,事劇而功寡”,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hui) 第二次全體(ti) 會(hui) 議上提到加快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國家時引用的經典名句。
這句名言的出處,是《商君書(shu) 》的《算地》篇,其大概意思就是,治理國家,隻有在充分考察風俗的基礎上,才能製定合適的法規;隻有在弄清國情的基礎上,才能抓住國家的根本任務。如果不觀察當時的風俗,不抓住國家的根本任務,那麽(me) 法令製定後民眾(zhong) 就會(hui) 混亂(luan) ,政務再繁忙也沒有什麽(me) 效果。
商鞅是對中國曆史文化影響最為(wei) 重大的人物之一。“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國強盛的基礎,為(wei) 後來吞並六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不過,商鞅的改革,也因觸動了秦國一大批舊貴族的觀念和利益而受到他們(men) 的切齒痛恨,所以,等到信任商鞅的秦孝公一死,舊貴族們(men) 就對商鞅群起而攻之。商鞅最後的結局,是受到車裂,也就是“五馬分屍”的酷刑而死。
商鞅雖死,但他所創製的一係列製度卻被後世秦王所繼承,其中包括處死他的秦惠文王在內(nei) ,而其思想也完整地保留在了商鞅及其後學所著的《商君書(shu) 》中。
《商君書(shu) 》總共26篇,《算地》是其中的第六篇。這篇文章談到的問題很多,而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清算國家的各類土地資源並充分利用之,刺激百姓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積極性,同時堵住工商業(ye) 等其他一切財富出口,讓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成為(wei) 百姓致富的唯一手段,隻有如此,國家才能實現富足。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要對本國的民情、國情有充分的了解,所謂“為(wei) 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luan) ,事劇而功寡”。
商鞅改革的成功,本身就證明了“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這一主張的正確性。
正是在對當時的風俗人心及秦國國情了解的基礎上,商鞅提出了自己的改革主張。既然原有的井田製已經妨礙了對土地的充分利用,不利於(yu) 發揮人們(men) 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積極性,那麽(me) 就廢除井田製,承認土地私有;既然交納賦稅是以家庭為(wei) 單位的,那麽(me) 就把大家庭打碎,分化出更多的小家庭,家裏如果有兩(liang) 個(ge) 以上的成年男子,必須加倍交稅;既然農(nong) 業(ye) 是國家的根本,那麽(me) 就大力獎勵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同時對工商娛樂(le) 等影響百姓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積極性的行業(ye) ,進行嚴(yan) 格的抑製;既然百姓有對榮譽地位的渴望,那麽(me) 就獎勵軍(jun) 功,廢除原有的世卿世祿製。而其核心理念,就是所謂“利出一孔”“驅農(nong) 歸戰”——把其他所有利益的出口全部堵死,隻給百姓提供一個(ge) 與(yu) 國家利益一致的出口,這個(ge) 出口就是“農(nong) 戰”:要想獲得財富,你就得努力耕地;要想獲得榮譽地位,你就得走向戰場。老百姓在內(nei) 竭力種地,國家就會(hui) 富足;對外拚死作戰,就能戰勝敵國。這樣,就把國家的目的和百姓對於(yu) 功利的追求緊緊地結合在了一起。
“觀俗立法,察國事本”的反麵,當然就是“不觀時俗,不察國本”,而其結果,就是“法立而民亂(luan) ,事劇而功寡”。
鑒古是為(wei) 了知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是在談到中國的法治建設時引用“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這句名言的,但其意義(yi) ,卻不僅(jin) 僅(jin) 局限於(yu) 法治建設。這就是,中國的事,是由中國的基本國情決(jue) 定的,所以無論做什麽(me) 事情,都必須堅持從(cong) 中國的實際出發,既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也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因時因地製宜,實事求是,才能富有成效地解決(jue) 問題。國家如此,地方如此,部門如此,具體(ti) 到我們(men) 個(ge) 人,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