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之於(yu) 未萌,慮之於(yu) 未有”,是2015年10月2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第二次全體(ti) 會(hui) 議上提到下大氣力破解製約如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重點難點問題時引用的。
“圖之於(yu) 未萌,慮之於(yu) 未有”的出處,是唐代大臣柳澤給唐睿宗李旦的一封奏疏。此篇奏疏,最早見於(yu) 後晉劉昫等撰寫(xie) 的《舊唐書(shu) ·柳亨傳(chuan) 》所附的《柳澤傳(chuan) 》,後被收錄在《全唐文》中。
柳澤,生卒年不詳,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睿宗時任監察禦史,玄宗時任太子右庶子。後被委任為(wei) 鄭州刺史,未及成行,即患病身死,追贈兵部侍郎。
這封奏疏的寫(xie) 作背景,是唐睿宗李旦第二次被立為(wei) 皇帝後不久。李旦是唐高宗李治與(yu) 武則天的兒(er) 子,他曾兩(liang) 次讓出皇帝之位,在中國曆代皇帝中,其經曆也算得上是一段傳(chuan) 奇。他第一次當皇帝,是他的哥哥唐中宗李顯因為(wei) 不肯當母親(qin) 武則天的傀儡而被廢掉之後。後來武則天稱帝,李旦將皇位讓給了自己的母親(qin) 。這是其第一次讓出皇帝之位。他第二次當皇帝,是中宗李顯駕崩,將皇位傳(chuan) 給自己的兒(er) 子少帝李重茂,李旦的兒(er) 子臨(lin) 淄王李隆基聯合鎮國太平公主發動政變,殺死韋後、安樂(le) 公主,廢掉少帝,擁立李旦為(wei) 帝。而李旦在兩(liang) 年之後,又將帝位傳(chuan) 給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這是其第二次讓出皇帝之位。
柳澤給睿宗上的這封奏疏,談論的主要問題是關(guan) 於(yu) 皇太子——確切地說就是關(guan) 於(yu) 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的教育培養(yang) 問題。李隆基能夠聯合鎮國太平公主,在錯綜複雜、稍瞬即變的政局中一舉(ju) 拿下韋皇後、安樂(le) 公主,其政治素質是有目共睹的。但他也有很明顯的問題,就是喜歡奢侈享受,喜歡音樂(le) 歌舞,喜歡打獵遊玩,這些都讓柳澤感到十分擔憂。如果沒有太大的變故,李隆基將來當皇帝,應該說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假如他帶著這些問題登上權力的頂峰,一定會(hui) 給大唐帶來一些麻煩。柳澤給睿宗上這封奏疏,就是希望睿宗能夠注意到李隆基身上的這些缺點,並加以訓導和改正:“誕降謀訓,敦勤學業(ye) ,示之以好惡,陳之以成敗,以義(yi) 製事,以禮製心,圖之於(yu) 未萌,慮之於(yu) 未有,則福祿長享,與(yu) 國並休矣。” ——對太子身上的毛病,要多加留意,時時加以訓導,告訴他什麽(me) 是好的,什麽(me) 是壞的;做什麽(me) 會(hui) 導致成功,做什麽(me) 會(hui) 導致失敗;用道義(yi) 指導做事,用禮法約束心性;在禍患沒有萌發之前就預先準備,在災難沒有到來之時就預先防備。這樣的話,個(ge) 人可以長保富貴,國家也可以永保太平。
柳澤的奏疏,睿宗表示讚賞,還將其提拔為(wei) 監察禦史。不過,讓柳澤始料未及的是,睿宗對當皇帝似乎沒什麽(me) 熱情,很快就把皇位傳(chuan) 給了李隆基,所以柳澤的這些建議,等於(yu) 是沒有起到什麽(me) 作用,李隆基仍然帶著讓柳澤擔心的那些缺點做了大唐的新一代天子,就是唐玄宗。後來的結果我們(men) 也知道了,唐玄宗李隆基才幹非凡,繼位之後任用姚崇、宋璟等一批賢臣,很快將大唐帶入了一個(ge) 全新的局麵,迎來了中國曆史上堪稱輝煌的“開元盛世”;但也正像柳澤所擔心的那樣,唐玄宗喜歡奢侈享受,喜歡音樂(le) 歌舞,喜歡鬥狗走馬,這些給盛世的背後埋下了隱憂,讓大唐在極度繁榮之後不久,就走向了衰落。我們(men) 在惋惜之餘(yu) ,還真是要佩服柳澤的先見之明。
“圖之於(yu) 未萌,慮之於(yu) 未有”的出處和史實就是這樣。不過,我們(men) 要說明的是,這句話雖然是柳澤說的,但核心意旨卻來自於(yu) 中國的文化傳(chuan) 統,類似的表述在中國典籍中所在多有。比如《老子》說:“為(wei) 之於(yu) 未有,治之於(yu) 未亂(luan) 。”《管子·牧民》說:“唯有道者,能備患於(yu) 未形也,故禍不萌。”《禮記·中庸》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黃帝內(nei) 經》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luan) 治未亂(luan) ,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luan) 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所有這些,都是強調要在不好的跡象剛剛冒出苗頭,災禍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就善加預防。
這裏麵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也有未雨綢繆方能事半功倍的經驗和智慧。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