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名言,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黨(dang) 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hui) 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引用的。習(xi) 總書(shu) 記說:“學習(xi) 和思考、學習(xi) 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的,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你腦子裏裝著問題了,想解決(jue) 問題了,想把問題解決(jue) 好了,就會(hui) 去學習(xi) ,就會(hui) 自覺去學習(xi)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論語·為(wei) 政》。大意是:學習(xi) 而不思考,等於(yu) 白學,甚至越學越糊塗;思考而不學習(xi) ,則是胡思亂(luan) 想,還會(hui) 導致危險。
孔子的這番話,將學習(xi) 和思考的辯證關(guan) 係,做了極其完美的闡釋。
孔子是一個(ge) 特別強調學習(xi) 的人。“朝聞道,夕死可矣。”“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學也已。”“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中這些關(guan) 於(yu) 學習(xi) 的話語,都可以看出孔子對於(yu) 學習(xi) 的態度。這一方麵是因為(wei) 孔子的身份是老師,但另一方麵,也是因為(wei) 學習(xi) 確實是人類的本質特征之一。人與(yu) 其他動物的最大差別,就是人類是有文化的,而人類的文化活動是世代累積的,具有高起點性。其他的動物,特別低等的,比如蜜蜂、螞蟻,其一生所有的生存技能都固定在它的DNA當中,它們(men) 的生命曆程就是一個(ge) DNA打開的過程,根本無需學習(xi) ;高等一些的,比如獅子、老虎,當然要學習(xi) 一些生存的技能,比如如何捕殺獵物,但這些技能也都相對簡單,並且所有這些簡單技能都將隨著個(ge) 體(ti) 的死亡而失去,代與(yu) 代之間也沒有任何積累。但人類不同。人類隻有一些最簡單的本能是固定在DNA之中的,其他大量的生存生活技能,都是以知識的形式一代代累積起來的,這種積累隨著時間的演進而越來越多,每一代人都生活在以往人類文化成果的基礎之上。正因為(wei) 人類的活動具有“積累性”與(yu) “高起點性”,所以我們(men) 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與(yu) 技能,就隻能通過學習(xi) 的方式來完成。“學習(xi) 是人類的本質性特征”,就是在這個(ge) 意義(yi) 上說的。
人類知識的累積性,決(jue) 定了它的總量必然越來越龐大。這樣龐大的總量,遠遠超過了人類的記憶能力。另外,人類以往的知識中也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錯誤的;還有一些知識,很難說錯誤,但彼此之間的見解充滿了矛盾的。數量極其龐大、質量良莠不齊、觀點相互矛盾,這就是我們(men) 學習(xi) 的時候不得不麵臨(lin) 的現實。麵對這樣的現實,假如我們(men) 隻是強調“學習(xi) ”,結果隻能是越來越迷惘。
所以我們(men) 就必須“思”。所謂“思”,就是“思考”,就是我們(men) 作為(wei) 各種知識、信息的接收主體(ti) ,對浩如煙海、良莠不齊、充滿矛盾的知識和信息加以甄別、選擇、加工的過程。如果說學是“知其然”,那麽(me) 思就是“知其所以然”。這個(ge) “所以然”有兩(liang) 層含義(yi) ,一是表層知識背後隱藏的信息,需要用思來獲取;二是時刻反思,在總結當前不足和優(you) 勢的基礎上繼續前行。學會(hui) 思考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在學習(xi) 過程中要注意培養(yang) 思考的習(xi) 慣,一旦養(yang) 成了這個(ge) 習(xi) 慣,思考就是學習(xi) 中最好的幫手。
剛才說的是“學”離不開“思”。那麽(me) ,“思”能不能離開“學”呢?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麵,知識是思考的基礎和原材料,而要獲得知識,隻有通過學習(xi) 。學對於(yu) 思,就像“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左傳(chuan) ·昭公九年》),不學習(xi) ,思考就隻能流於(yu) 空想,淪為(wei) 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說:“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說的就是這個(ge) 意思。“思而不學”的麻煩還不止於(yu) 此。不經過學習(xi) 的思考,其本質就是胡思亂(luan) 想,假如胡思亂(luan) 想隻停留在思考的層麵也就罷了,如果要把自己胡思亂(luan) 想的結果付之於(yu) 行動,還可能導致嚴(yan) 重的危險。“殆”是危險的意思,孔子說“學而不思則殆”,就是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的。
我們(men) 可以舉(ju) 一個(ge) 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學”與(yu) “思”的關(guan) 係。比如蓋大樓。你首先應該學習(xi) 關(guan) 於(yu) 建築的各種知識。這時你會(hui) 發現,古往今來,關(guan) 於(yu) 建築的知識浩如煙海,在這些知識當中,你必須用自己的思考做出篩選和判斷,挑選你所需要的東(dong) 西,否則的話,你就會(hui) 淹沒在各種知識之中,茫然不知所措,這就是“學而不思則罔”。不過,和“學而不思則罔”比起來,“思而不學”的後果就更嚴(yan) 重了。假如你對建築的科學知識一無所知,僅(jin) 僅(jin) 憑著自己的胡思亂(luan) 想,想當然地設計出一棟大樓來,那麽(me) 這棟大樓不蓋則已,蓋出來的結果十有八九會(hui) 很快倒塌,從(cong) 而帶來生命和財產(chan) 的嚴(yan) 重損失。孔子說的“思而不學則殆”——思考而不學習(xi) ,就是胡思亂(luan) 想,很可能導致危險——絕不是一句嚇人的空話,而是必定會(hui) 如此的事實。
孔子本人就是學思結合的典範。在汲取前人的文化成果方麵,他真正做到了如饑似渴。他很早就立下了求學之心,所謂“吾十有五而誌於(yu) 學”;他學習(xi) 起來不知疲倦,簡直是爭(zheng) 分奪秒,所謂“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對待重點知識,他反複學習(xi) ,唯恐掌握不盡,所謂“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從(cong) 這些記述中,都可以看出孔子求學用力之深。刻苦的學習(xi) ,使孔子獲得百科全書(shu) 般廣博的知識。孔子三十多歲的時候,就已經以博學而聞名天下了,諸侯們(men) 有不懂的事情,第一個(ge) 想到的求助對象就是孔子。在博學的基礎上,孔子也非常善於(yu) 思考。《韓非子》和《呂氏春秋》中都記載了孔子對於(yu) 一則大舜時的樂(le) 正夔的史料甄別,足以說明孔子乃好學深思之士,絕非一個(ge) 兩(liang) 腳書(shu) 櫥式的書(shu) 呆子。當時有一則記載,說大舜的樂(le) 正“夔一足”。魯哀公以此詢問孔子,說我聽說大舜的樂(le) 正夔隻有一隻腳,有這麽(me) 一回事嗎?孔子的回答是:這隻是人們(men) 的以訛傳(chuan) 訛罷了。夔是人,是人就有兩(liang) 隻腳,夔怎麽(me) 可能隻有一隻腳呢?夔除了擅長音律,並無其他異於(yu) 常人之處。當時舜想要用禮樂(le) 教化天下,於(yu) 是有人就推薦了夔作為(wei) 樂(le) 正。夔非常稱職,他製定五音六律,大舜用來教化天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那個(ge) 人想再為(wei) 大舜推舉(ju) 一人,大舜回答說“夔一足”,意思是夔這樣的人才,一個(ge) 就足夠了,並不是夔隻有一隻腳的意思。孔子所生活的時代,科學尚未昌明,怪力亂(luan) 神之說充斥天下。但孔子並未因此而陷入鬼神的迷思。他通過自己的思考,合理推測了這一則史料的實際意義(yi) ,不但糾正了一個(ge) 錯誤的傳(chuan) 聞,還將其納入到了儒家禮樂(le) 教化的思想體(ti) 係之中,使之成為(wei) 儒家學說的一個(ge) 有力例證。
因為(wei) 孔子對於(yu) 學習(xi) 與(yu) 思考關(guan) 係所做出的解釋極其精到,也由於(yu) 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使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說法,在後世產(chan) 生了極大的影響,指導著中國人的學習(xi) 和思考。比如宋代文學家晁說之就說:“為(wei) 學之道,必本於(yu) 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也說:“致知之途有二:曰學,曰思。學非有礙於(yu) 思,而學愈博則思愈遠;思正有功於(yu) 學,而思之困則學必勤。”
張之洞像
在今天這個(ge) 信息爆炸、知識日益碎片化的時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重要性就顯得更加突出了。從(cong) 整體(ti) 來說,人類知識的產(chan) 生量越來越大,而真正堪稱經典的東(dong) 西所占比例卻越來越小,這就是清末張之洞在《輶(yóu)軒語》中所說的:“大約秦以上書(shu) ,一字千金;由漢至隋,往往見寶;與(yu) 其過也,無亦存之。唐至北宋,去半留半。南宋迄明,擇善而從(cong) 。”假如說知識量太大、學習(xi) 選擇之難在張之洞的時代就已經成為(wei) 一個(ge) 很嚴(yan) 重的問題,那麽(me) 在今天這個(ge) 互聯網、自媒體(ti) 的時代,這個(ge) 問題簡直就到了令人崩潰的程度了。我們(men) 一方麵必須要學習(xi) 新知,否則就會(hui) 被時代甩在後麵;另一方麵則必須有所選擇,因為(wei) 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這樣的時候,要想不惘不殆,就隻有學思結合這一條明路了。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