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名言,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黨(dang) 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hui) 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引用的。習(xi) 總書(shu) 記說:“學習(xi) 和思考、學習(xi) 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的,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你腦子裏裝著問題了,想解決(jue) 問題了,想把問題解決(jue) 好了,就會(hui) 去學習(xi) ,就會(hui) 自覺去學習(xi)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論語·為(wei) 政》。大意是:學習(xi) 而不思考,等於(yu) 白學,甚至越學越糊塗;思考而不學習(xi) ,則是胡思亂(luan) 想,還會(hui) 導致危險。
孔子的這番話,將學習(xi) 和思考的辯證關(guan) 係,做了極其完美的闡釋。
孔子是一個(ge) 特別強調學習(xi) 的人。這一方麵是因為(wei) 孔子的身份是老師,但另一方麵,也是因為(wei) 學習(xi) 確實是人類的本質特征之一。
人類知識的累積性,決(jue) 定了它的總量必然越來越龐大。這樣龐大的總量,遠遠超過了人類的記憶能力。另外,人類以往的知識中也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錯誤的;還有一些知識,很難說錯誤,但彼此之間的見解充滿了矛盾的。數量極其龐大、質量良莠不齊、觀點相互矛盾,這就是我們(men) 學習(xi) 的時候不得不麵臨(lin) 的現實。麵對這樣的現實,假如我們(men) 隻是強調“學習(xi) ”,結果隻能是越來越迷惘。
所以我們(men) 就必須“思”。所謂“思”,就是“思考”,就是我們(men) 作為(wei) 各種知識、信息的接收主體(ti) ,對浩如煙海、良莠不齊、充滿矛盾的知識和信息加以甄別、選擇、加工的過程。如果說學是“知其然”,那麽(me) 思就是“知其所以然”。這個(ge) “所以然”有兩(liang) 層含義(yi) ,一是表層知識背後隱藏的信息,需要用思來獲取;二是時刻反思,在總結當前不足和優(you) 勢的基礎上繼續前行。
剛才說的是“學”離不開“思”。那麽(me) ,“思”能不能離開“學”呢?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麵,知識是思考的基礎和原材料,而要獲得知識,隻有通過學習(xi) 。學對於(yu) 思,不學習(xi) ,思考就隻能流於(yu) 空想,淪為(wei) 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思而不學”的麻煩還不止於(yu) 此。不經過學習(xi) 的思考,其本質就是胡思亂(luan) 想,假如胡思亂(luan) 想隻停留在思考的層麵也就罷了,如果要把自己胡思亂(luan) 想的結果付之於(yu) 行動,還可能導致嚴(yan) 重的危險。“殆”是危險的意思,孔子說“學而不思則殆”,就是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的。
因為(wei) 孔子對於(yu) 學習(xi) 與(yu) 思考關(guan) 係所做出的解釋極其精到,也由於(yu) 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使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說法,在後世產(chan) 生了極大的影響,指導著中國人的學習(xi) 和思考。比如宋代文學家晁說之就說:“為(wei) 學之道,必本於(yu) 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也說:“致知之途有二:曰學,曰思。學非有礙於(yu) 思,而學愈博則思愈遠;思正有功於(yu) 學,而思之困則學必勤。”
在今天這個(ge) 信息爆炸、知識日益碎片化的時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重要性就顯得更加突出了。從(cong) 整體(ti) 來說,人類知識的產(chan) 生量越來越大,而真正堪稱經典的東(dong) 西所占比例卻越來越小,這就是清末張之洞在《輶(yóu)軒語》中所說的:“大約秦以上書(shu) ,一字千金;由漢至隋,往往見寶;與(yu) 其過也,無亦存之。唐至北宋,去半留半。南宋迄明,擇善而從(cong) 。”假如說知識量太大、學習(xi) 選擇之難在張之洞的時代就已經成為(wei) 一個(ge) 很嚴(yan) 重的問題,那麽(me) 在今天這個(ge) 互聯網、自媒體(ti) 的時代,這個(ge) 問題簡直就到了令人崩潰的程度了。我們(men) 一方麵必須要學習(xi) 新知,否則就會(hui) 被時代甩在後麵;另一方麵則必須有所選擇,因為(wei) 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這樣的時候,要想不惘不殆,就隻有學思結合這一條明路了。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