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這句話,是2014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北京市海澱區民族小學主持召開座談會(hui) 時的講話中引用的。習(xi) 總書(shu) 記說:“少年兒(er) 童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的希望。這就是《少年中國說》中所說的: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新陳代謝是不可抗拒的曆史規律,未來總是由今天的少年兒(er) 童開創的。去年‘六一’時我說過,每個(ge) 人都是從(cong) 孩子長大的。實現我們(men) 的夢想,靠我們(men) 這一代,更靠下一代。少年兒(er) 童的心靈都是敏感的,準備接受一切美好的東(dong) 西。‘自古英雄出少年。’為(wei) 了中華民族的今天和明天,我們(men) 要教育引導廣大少年兒(er) 童樹立遠大誌向、培育美好心靈,讓少年兒(er) 童成長得更好。”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的出處,是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其相對完整的上下文是:“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yu) 歐洲,則國勝於(yu) 歐洲;少年雄於(yu) 地球,則國雄於(yu) 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穀,百獸(shou) 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幹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yu) 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yu) 國無疆!”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廣東(dong) 新會(hui) 人,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他才氣縱橫,精力充沛,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lun) 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涉獵,而且卓有建樹。他一生著述宏富,其《飲冰室合集》凡148卷,計一千餘(yu) 萬(wan) 字。梁啟超將民主進步之光帶給民眾(zhong) ,成為(wei) 近代中國偉(wei) 大的啟蒙者。他是近代中國思想文化的旗手和執牛耳者,是影響那個(ge) 時代的關(guan) 鍵人物之一。他逝去雖已近百年,但卻從(cong) 未淡出中國人的視野,每次回望,我們(men) 都能夠強烈感受到新的啟迪與(yu) 衝(chong) 擊。
梁啟超故居——飲冰室
《少年中國說》寫(xie) 於(yu) 戊戌變法失敗後的1900年2月。梁啟超作為(wei) 戊戌變法的主要發起者之一,為(wei) 躲避清政府追捕,流亡到了日本。此後的十幾年,梁啟超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日本。此時的日本,已經取得了“明治維新”的成功,國勢可謂是蒸蒸日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此時的清政府腐朽衰敗,正麵臨(lin) 空前的民族危機,帝國主義(yi) 列強肆無忌憚地瓜分中國,一種搖搖欲墜的衰相彌漫在整個(ge) 中國的上空。兩(liang) 相對比之下,許多日本人開始輕視中國,將中國稱為(wei) “老大帝國”。梁啟超對此心懷憤怒,動手寫(xie) 下了這篇雄文。文章駁斥了日本對於(yu) 中國是“老大帝國”的汙蔑,指出“老大帝國”乃是封建統治下的舊中國,而一個(ge) 嶄新的少年中國正欲在此“老大帝國”的腐朽軀殼中浴火重生,破繭待出。
引文所出自的一段,是《少年中國說》的最後一個(ge) 段落,也是整篇文章的高潮所在。在這個(ge) 段落裏,梁啟超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認為(wei) 希望寄托在中國少年的身上,相信中國少年必有仁人誌士,能讓中國取得嶄新的生命與(yu) 未來,使得國富民強,雄立於(yu) 地球之上。文章寫(xie) 得氣象萬(wan) 千、波瀾壯闊,那種對於(yu) 祖國的拳拳之愛,那種洋溢筆端的蓬勃朝氣,那種銳意革新的進取精神,使每一個(ge) 閱讀者都會(hui) 受到強烈的感染,為(wei) 之感奮,為(wei) 之熱血沸騰。它是梁啟超所有文章中傳(chuan) 誦度最高的典範篇章,而作者自己也對它極其重視,將其視為(wei) 自己“開文章之新體(ti) ,激民氣之暗潮”的代表作。
正因為(wei) 《少年中國說》所具有的那種攝人心魄的力量,所以從(cong) 它產(chan) 生的那一天起,就被一代代的中國少年所傳(chuan) 頌,成為(wei) 激勵他們(men) 為(wei) 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而努力奮鬥,造就一個(ge) 少年中國的旗幟與(yu) 號角。文章風行天下,其影響力所及,使得“少年”一詞在清末社會(hui) 變成一種時尚的革命名詞,那個(ge) 時候年輕進步的知識分子競相以“少年中國之少年”或“新中國之少年”自稱。1918年,李大釗等發起了“少年中國學會(hui) ”,其規章開宗明義(yi) 第一條即是“本科學的精神,為(wei) 社會(hui) 的活動,以創造少年中國為(wei) 宗旨”。“少年中國學會(hui) ”成立不久,南京、上海、成都等地,紛紛成立“少年中國學會(hui) ”分會(hui) ,並先後發行《少年中國》《少年世界》《少年社會(hui) 》等期刊,讀者遍及全國,盛極一時。毛澤東(dong) 說,年輕時影響他最大的人就是梁啟超,而他回憶當年投身革命,也有“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shu) 生意氣,揮斥方遒”的句子,從(cong) 中不難看出《少年中國說》的影響。正如梅家玲教授所說:“由此可以看出,‘少年中國’在新一代知識分子中的影響。”。
正像梁啟超呼喚的那樣,一大批心懷誌向的少年,承擔起了那一代少年的責任。辛亥革命,是一批年輕的軍(jun) 官和士兵發動的武裝起義(yi) ,推翻了老朽腐敗的清政府,讓中國從(cong) 帝製走向共和。五四運動,是一批年輕的學生帶頭,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運動。新中國的締造者們(men) ,如毛澤東(dong) 、周恩來、鄧小平,也是在他們(men) 年輕的時候就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最終讓一個(ge) 嶄新的中國佇(zhu) 立在世界的東(dong) 方。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少年中國”從(cong) 夢想變為(wei) 現實,而那一代“中國少年”投身革命、改造舊社會(hui) 的使命也就宣告終結。與(yu) 此相對應的一個(ge) 標誌,就是梁啟超所指的“少年”已逐漸被“青年”這個(ge) 詞所替代。過去的“少年”,在現代漢語詞匯中被稱為(wei) “青年”,指的是15—35歲的年輕人;今天的“少年”,指的是7—14歲的孩子。今天的青年所承擔的曆史使命,已經不是奮起抗爭(zheng) 、打破舊世界,而是堅定不移地沿著改革開放的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前進,意氣風發地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之中,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貢獻青春的激情和力量。而今天的少年,則主要是從(cong) 小樹立遠大理想,心有榜樣,學習(xi) 英雄人物、先進人物、美好事物,培育美好心靈;嚴(yan) 格要自己,從(cong) 自己做起,從(cong) 身邊做起,從(cong) 小事做起,點滴積累,養(yang) 成好思想、好品德。
還有一點必須指出,就是梁啟超所說的“少年”並不單指年齡,更多的是一種心態,所謂“西諺有之曰:‘有三歲之翁,有百歲之童。’”這一點非常重要。按照梁啟超的說法:“國之老少,又無定形,而實隨國民之心力以為(wei) 消長者也。”中國是一個(ge) 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古國,但正如馮(feng) 友蘭(lan) 先生所說,所謂:“蓋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gen) 古亙(gen) 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人們(men) 常說在不遠的將來,中國會(hui) 步入老齡化社會(hui) ,但那隻是年齡上的。隻要我們(men) 心懷希望、朝氣蓬勃,就同樣是少年,而中國也就永遠是少年之國與(yu) 青春之國。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