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雖大,好戰必亡”這句名言,是2015年4月2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巴基斯坦議會(hui) 的演講中引用的。習(xi) 總書(shu) 記說:“中華民族曆來愛好和平。中國人在兩(liang) 千多年前就認識到‘國雖大,好戰必亡’的道理。中國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中國不認同‘國強必霸論’。走和平發展道路,對中國有利,對亞(ya)
洲有利,對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動搖中國和平發展的信念。中國堅持不幹涉別國內(nei) 政原則,不會(hui) 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yu) 人,即使再強大也永遠不稱霸。”
“國雖大,好戰必亡”這句話的出處,是號稱中國古代“兵法之源”的《司馬法》。先秦時期,馬是最核心的戰略物資,所以國家的最高軍(jun) 事長官,就叫做“司馬”。“司馬法”其實就是“司兵之法”,是供武官學習(xi) 的軍(jun) 事法典。今天看到的《司馬法》,實際包含兩(liang) 個(ge) 部分:一是古本《司馬法》,二是《司馬穰苴兵法》。古本《司馬法》早在周朝之前就已經有了,經過周朝大司馬薑子牙之手而變得完備;《司馬穰苴兵法》則是春秋時齊國名將司馬穰苴所作的兵法。齊威王時,下令大夫們(men) 追論古本《司馬法》,並將《司馬穰苴兵法》附在其後,這就是今天的《司馬法》。《司馬法》在我國軍(jun) 事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它不僅(jin) 是我國軍(jun) 事思想的源頭,並且一直被奉為(wei) 權威的軍(jun) 事著作,對後世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直到今天,書(shu) 中的一些戰略戰術,也還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yi) 。不過遺憾的是,隨著時光的流逝,這部產(chan) 生於(yu) 兩(liang) 千多年前的兵書(shu) 大部分都散佚了,如今僅(jin) 殘存有五篇。
中華書(shu) 局出版的《司馬法》
“國雖大,好戰必亡”的具體(ti) 出處,是《司馬法》的《仁本》篇。《仁本》是《司馬法》的第一篇,講述的是戰爭(zheng) 的原則問題,其核心思想,就是戰爭(zheng) 要貫穿以仁為(wei) 本的原則,如果目的是為(wei) 了討伐不義(yi) ,拯救百姓於(yu) 水火之中,或是用戰爭(zheng) 終止戰爭(zheng) ,那是可以的,否則就不應該挑起戰爭(zheng) 。仁義(yi) 的原則,不僅(jin) 體(ti) 現在發動戰爭(zheng) 的目的上,也體(ti) 現在一些具體(ti) 的戰略戰術上,比如不能在對方遭受瘟疫、饑荒時用兵,比如對傷(shang) 病的俘虜應當給予及時救治等。總之,戰爭(zheng) 是不得已之時采取的手段,所以正確對待戰爭(zheng) 的態度,就是既不好戰,也不忘戰,所謂“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今天的一般人可能會(hui) 有一個(ge) 疑問,那就是《司馬法》明明是一部兵書(shu) ,為(wei) 什麽(me) 還會(hui) 在其中大講“仁義(yi) ”的原則,諄諄告誡諸侯們(men) “國雖大,好戰必亡”的道理呢?
原因有兩(liang) 個(ge) 。
第一,戰爭(zheng) 的後果太嚴(yan) 重,成本太高昂,所以必須以極其慎重的態度來對待。對於(yu) 這一點,翻閱與(yu) 《司馬法》同時代的思想、軍(jun) 事著作,就可以看出,“慎戰”乃是那個(ge) 時代非常普遍的認識。比如同是周朝兵書(shu) ,號稱“兵學聖典”的《孫子兵法》,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始計篇》)極言戰爭(zheng) 後果之嚴(yan) 重。而對於(yu) 戰爭(zheng) 的耗費,孫子曾以發兵十萬(wan) 規模的戰役做了估算:“凡興(xing) 師十萬(wan) ,出征千裏,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nei) 外騷動,怠於(yu) 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wan) 家。”(《用間篇》)我們(men) 知道,戰國時期中國的人口,總數也就不到三千萬(wan) ,即使是強大的諸侯國,其人口也不過數百萬(wan) 而已。十萬(wan) 規模的戰役,被卷入的人口達到七十萬(wan) 家,即使是齊國這樣的大國,也會(hui) 被攪動得全國都不得安寧。
第二,戰爭(zheng) 的主要對象是其他的諸侯國,而各諸侯國之間有著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周朝的諸侯,向上追溯,要麽(me) 是跟著周武王打天下的功臣,要麽(me) 就是周王室的子孫,彼此之間都是親(qin) 戚朋友的關(guan) 係。在周朝的早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zheng) ,其目的並不是為(wei) 了消滅對手,奪取對方的土地和人民,而是為(wei) 了懲罰那些犯錯誤的諸侯,讓他們(men) 改正自己的錯誤。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之間的感情漸漸淡薄,到了戰國時期,戰爭(zheng) 就以攻城略地、搶奪人口為(wei) 目的了,而戰爭(zheng) 的手段也就變得越來越殘忍。《司馬法》基本完備於(yu) 薑子牙,大成於(yu) 司馬穰苴,薑子牙是周初之人,司馬穰苴盡管是戰國時人,但仍然處於(yu) 戰國早期,所以書(shu) 中提出比較溫和的戰爭(zheng) 態度也就不難理解了。這一點,和問世較晚一些的《孫子兵法》進行對比,就能看出其中的明顯差別。
古往今來的許多或正或反的事例,都說明了“國雖大,好戰必亡”的道理。
世界上有過許多國家,也曾盛極一時,但因為(wei) 癡迷於(yu) 戰爭(zheng) ,熱衷於(yu) 武力征服,所以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比如亞(ya) 述帝國,它興(xing) 起於(yu) 兩(liang) 河流域,即今天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一帶。公元前8世紀末,亞(ya) 述逐步強大,先後征服了小亞(ya) 細亞(ya) 東(dong) 部、敘利亞(ya) 、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倫(lun) 尼亞(ya) 和埃及等地。亞(ya) 述帝國是世界上第一個(ge) 建立完備軍(jun) 事體(ti) 係的國家,全國奉行窮兵黷武的對外擴張政策,對外的征服戰爭(zheng) 以凶狠殘暴聞名,軍(jun) 隊所到之處城鎮都被焚燒破壞,財產(chan) 被洗劫一空,居民被屠殺或被擄走。連年的征戰使得亞(ya) 述帝國民生凋敝,民怨沸騰,公元前612年,亞(ya) 述在國內(nei) 各民族的起義(yi) 中滅亡。
反觀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wei) 世界上唯一文明綿延5000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與(yu) 中國人對於(yu) 戰爭(zheng) 的理解,有著不可分割的關(guan) 係。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hui) 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hui) 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正因為(wei) 我們(men) 的先人早就知道“國雖大,好戰必亡”的道理,所以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積極開展對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對外侵略擴張;執著於(yu) 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yi) ,而不是開疆拓土的殖民主義(yi) 。2100多年前,中國人就開通了絲(si) 綢之路,推動東(dong) 西方平等開展文明交流,留下了互利合作的足跡,沿路各國人民均受益匪淺。600多年前,中國的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7次遠航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到訪了3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沒有占領一寸土地,播撒了和平友誼的種子,留下的是同沿途人民友好交往和文明傳(chuan) 播的佳話。
今天,重溫《司馬法》中“國雖大,好戰必亡”的道理,顯得尤為(wei) 必要。之所以如此,原因至少有兩(liang) 個(ge) 。
第一,戰爭(zheng) ,尤其是大規模戰爭(zheng) 的代價(jia) ,已經不是今天的人類所能承受的了。對於(yu) 戰爭(zheng) ,曆史學界總結出這樣一個(ge) 規律,就是上一次戰爭(zheng) 中冒頭的武器,一定是下一次戰爭(zheng) 中首先使用的武器。比如美國南北戰爭(zheng) 的後期,開始使用機槍,結果第一次世界大戰一開始就大規模使用機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尾的時候開始使用坦克,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一開始,納粹德國就使用了坦克軍(jun) 團。以此類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階段,人類使用了核武器,那麽(me) ,假如有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話,那麽(me) 下一次世界大戰最先使用的武器,一定就是核武器。而核武器一旦大量使用,其後果隻有一個(ge) ,就是整個(ge) 人類的滅絕,這就是當有人問愛因斯坦如果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人類會(hui) 使用什麽(me) 武器的時候,愛因斯坦所回答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使用什麽(me) 武器我不知道,但第四次使用的,一定是棍子和拳頭。愛因斯坦的意思很明確,第三次世界戰爭(zheng) 大概率的可能性是核戰爭(zheng) ,而核戰爭(zheng) 一旦爆發,人類的文明就會(hui) 中斷。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個(ge) 國家都應該對戰爭(zheng) 有理性的思考。
第二,今天的人類,已經成為(wei) 一個(ge) 緊緊相連的“命運共同體(ti) ”了。隨著科技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入,資本、技術、信息、人員跨國流動,我們(men) 所居住的星球已經變成了“地球村”,國家之間處於(yu) 一種相互依存的狀態。各國利益的高度交融使每個(ge) 國家都成為(wei) 一個(ge) 共同利益鏈條上的一環。任何一環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全球利益鏈的中斷。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各國安全相互關(guan) 聯、彼此影響,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不論人們(men) 身處何國、信仰如何、是否願意,實際上已經處在一個(ge) 命運共同體(ti) 中。沒有一個(ge) 國家能憑一己之力謀求自身的絕對安全,也沒有一個(ge) 國家可以從(cong) 別國的動蕩中收獲穩定。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指出的:弱肉強食是叢(cong) 林法則,不是國與(yu) 國相處之道。窮兵黷武是霸道做法,隻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另外,我們(men) 可以比任何時候都更肯定地說,全世界的人類,其實都是一家人。我們(men) 之所以能夠這樣說,是因為(wei) 生命科學的發現所給予我們(men) 的底氣。以前,在基因測序技術沒有發明之前,人類對於(yu) 自己的由來,其實是不太清楚的。因為(wei) 不同的人種之間在表麵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所以人們(men) 普遍認為(wei) ,不同的人種,很可能是獨立由類人猿進化成人類的,比如我們(men) 很多人都曾經認為(wei) ,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是現代中國人的祖先,歐洲人也曾自認為(wei) 是尼安德特人的後代。但是,基因測序技術的發明,已經能夠非常確定地告訴我們(men) ,今天所有的人類,全部來自非洲。大約6萬(wan) 年前,人類開始走出非洲,大約1萬(wan) 到1.5萬(wan) 年前,現代人類的足跡開始遍布世界各地。不僅(jin) 如此,基因科學還發現,今天地球上所有人類的老祖父,都是同一個(ge) 男人,大概生活在6萬(wan) 年前的非洲;今天所有人類的老祖母,都是同一個(ge) 女人,大概生活在20萬(wan) 年前的非洲。所以,整個(ge) 人類,都是一家人。“戰爭(zheng) 起源於(yu) 人類的內(nei) 心”,如果說以前的人類因為(wei) 彼此的隔膜而戰爭(zheng) ,那麽(me) ,今天科學的發展,應該讓我們(men) 彼此的心靈拉得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更近一些。
當然,我們(men) 在強調“國雖大,好戰必亡”的同時,還要注意習(xi) 總書(shu) 記引而不發的後半句:“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和平往往要靠實力作後盾。總之,戰爭(zheng) 是一種不得已之時采取的必要手段,所以對待戰爭(zheng) 的正確態度,就是既不好戰,也不忘戰:“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讓我們(men) 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huo) 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讓鑄劍為(wei) 犁、永不再戰的理念深植人心,讓發展繁榮、公平正義(yi) 的理念踐行人間!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