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交輝,相得益彰(詳解版)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統文化智慧

微信掃一掃 ×

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

  “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這句名言,是2014年6月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hui) 議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引用的。習(xi) 總書(shu) 記說:“人類文明沒有高低優(you) 劣之分,因為(wei) 平等交流而變得豐(feng) 富多彩,正所謂‘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中阿雙方堅持以開放包容心態看待對方,用對話交流代替衝(chong) 突對抗,創造了不同社會(hui) 製度、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傳(chuan) 統的國家和諧相處的典範。”

  “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這句話的出處,是當代哲學家馮(feng) 友蘭(lan) 先生撰寫(xie) 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文》。其大意是:多種顏色交相輝映,在互相映襯下更加彰顯;各種聲音一起合奏,在彼此交響中達到平衡與(yu) 和諧。

西南聯大舊址

西南聯大舊址

  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段傳(chuan) 奇。這段傳(chuan) 奇,與(yu) 中國的抗戰有很大關(guan) 係。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北平、天津很快淪入日本侵略者之手。為(wei) 延續文化命脈,京津高校被迫大規模南遷,其中,清華、北大、南開奉命遷往長沙,合組為(wei) 國立長沙大學;南京、上海失守後,又遷往昆明。1938年4月,三校正式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當年5月4日正式開課。國難當頭,中華文化命懸一線,當此之時,西南聯大匯聚並培育了一大批精英。翻看西南聯大師生名錄,錢穆、聞一多、吳大猷、周培源、梁思成、陳省身、朱自清、陳寅恪、馮(feng) 友蘭(lan) 、沈從(cong) 文、陳岱孫、錢鍾書(shu) 、華羅庚、費孝通……可謂群星燦爛;而其迸發出的民族精神,以及對民族與(yu) 文化的熱愛之情,尤其令人感佩。1945年,隨著抗戰的全麵勝利,西南聯大的戰時使命也宣告終結,三校師生遂重回故地,獨立教學。

  抗日戰爭(zheng) 是中華民族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在這次事件中,中華民族所遭受的苦難、付出的代價(jia) ,以及在此過程中表現出的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都令人唏噓感慨,而西南聯大的曆史,則是抗日戰爭(zheng) 時期最為(wei) 生動的文化注腳。抗戰勝利後,為(wei) 紀念這一段苦難而輝煌的歲月,西南聯大師生樹碑為(wei) 紀,並公推著名哲學家馮(feng) 友蘭(lan) 先生撰寫(xie) 碑文。馮(feng) 友蘭(lan) 先生慨然命筆,遂有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文》。在這篇碑文中,馮(feng) 友蘭(lan) 先生回顧了西南聯大的艱難支撐和三校在此過程中親(qin) 密無間的合作,並將其特殊意義(yi) 歸結為(wei) 四點,而其中的第二點就是:“三校有不同之曆史,各異之學風,八年之久,合作無間,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

  從(cong) 具體(ti) 語境上來說,“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當然是形容抗戰期間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雖各有特色,但能夠無間合作,共同造就了西南聯大的一段佳話。但是,正像馮(feng) 友蘭(lan) 先生所說,西南聯大的特殊意義(yi) ,尤在於(yu) 它是中華民族命運的一個(ge) 縮影和一段啟示。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文明古國,它亦古亦今,亦新亦舊,曆經磨難而終能浴火重生,正是《詩經·大雅·文王》中所說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了。那麽(me) ,中國何以能如此呢?關(guan) 鍵就在於(yu) 中國的文化從(cong) 來就不是單一、尚同的,從(cong) 它的源頭開始,就具有和而不同、善於(yu) 包容的特點。

  中國文化的多樣性,首先表現在地域文化上。不同的景觀、生產(chan) 生活方式、食物的來源等,無不受到環境的製約。中國自古就是大國,遼闊的疆域包括了許多不同的地理單元,這就決(jue) 定了中國的文化必然是複雜多樣的。早在春秋時期,處於(yu) 不同地域的國家,形成了自己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這些地域文化特點,也為(wei) 後世生活在這裏的人民所傳(chuan) 承。

  中國文化的多樣性,還表現在思想學術的多樣性。按照學術思想劃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思想流派至少有儒家、法家、墨家、道家、農(nong) 家、兵家、陰陽家等。盡管因為(wei) 種種原因,中國的典籍遭受過嚴(yan) 重的破壞,不少思想流派受到過打壓,但總體(ti) 來說,這些學術流派基本上都傳(chuan) 承了下來。到了魏晉南北朝之後,佛教在中土的影響日益廣泛並日益中國化,這對中國文化也產(chan) 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文化的多樣性,還表現在它的曆史積澱特別豐(feng) 厚。中國是世界上對曆史最為(wei) 尊重的國家。中國的曆史,是世界上最為(wei) 清晰的。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中國產(chan) 生了太多傑出的曆史人物,這些傑出的英才,也將他們(men) 的名字和氣質留在了中國文化的土壤之中,像被封印的火種,在合適的時機,有如靈魂附體(ti) 般,在另一個(ge) 生命中被呼喚起來,繼續燃燒。中國還有著太多的經驗和教訓,它們(men) 被大量地記錄下來,成為(wei) 後世可資借鑒的寶貴財富。總而言之,就是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所說的,中國有一個(ge) 豐(feng) 厚的文化底蘊,沒有國家能夠與(yu) 之抗衡。在這個(ge) 基礎上,隻要地球存在,中國是一個(ge) 不可能被毀滅的國家,就是因為(wei) 我們(men) 有文化。

  所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財富。這些豐(feng) 富多彩的、差異性十足的文化因素在中華大地上共同存在,從(cong) 而造就了中華文化的燦爛輝煌,也成為(wei) 中華民族始終屹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因素。這些文化因素,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彼此之間或有衝(chong) 撞,但總體(ti) 來說,都有著頑強的生命力,保留了各自的核心特征,有著自己清晰的文化表達。文化多樣性對於(yu) 一個(ge) 國家和民族的好處,和基因多樣性對於(yu) 生物的好處是相同的。眾(zhong) 所周知,基因越是單一,生物種群滅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基因豐(feng) 富多樣,在重大危機、重大考驗來臨(lin) 的時候,才能有更多的生存幾率。對於(yu) 國家來說,文化的多樣性是它生存與(yu) 發展的重要保障,一旦危機來臨(lin) ,各種文化因素就能在瞬間蘇醒,成為(wei) 可資利用的資源,發揮重大的作用。

  如果說在以往的曆史中,中國文化的豐(feng) 富多樣性、中國人對於(yu) 多樣性文化兼容並包的態度造就了一個(ge) 曆史綿長、多彩燦爛的中華民族的話,那麽(me) ,在如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間聯係日益緊密的時代,它們(men) 就應當成為(wei) 全世界共同的財富了。目前,我們(men) 仍能看到因為(wei) 文明差異而導致的對抗和衝(chong) 突,對於(yu) 這一點,以亨廷頓為(wei) 代表的一些西方文化學者充滿了憂慮。那麽(me) ,這個(ge) 問題是否是無解的呢?答案是否定的。英國著名曆史學家湯因比說:“避免人類自殺之路,在這點上現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liang) 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而這個(ge) “獨特思維”,就是對多樣文化兼容並包的態度。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引用“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這句話,意在倡導中阿人民要傳(chuan) 承絲(si) 綢之路友誼,弘揚絲(si) 綢之路精神,堅持以開放包容心態看待對方,用對話交流代替衝(chong) 突對抗,從(cong) 而創造不同社會(hui) 製度、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傳(chuan) 統的國家和諧相處的典範,共同開創中阿戰略合作關(guan) 係更加美好的未來。但實際上,這句話所適用的範圍絕不僅(jin) 僅(jin) 局限在中阿之間,全世界各個(ge) 國家和民族之間,交流互鑒都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人類文明沒有高低優(you) 劣之分,正像馮(feng) 友蘭(lan) 先生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文》寫(xie) 到的:“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天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wei) 大。”多樣性不是這個(ge) 世界的麻煩,而是這個(ge) 世界所以豐(feng) 富多彩的根由。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26日 11:24      來源:ky体育中心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