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曆史性工程——習近平總書記調研京津冀協同發展並主持召開座談會紀實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燕山腳下、渤海之濱、太行之畔。曆史行進的腳步,走過一道道坡、爬過一道道坎,留下了勃勃生機的氣象。

  當5年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作出將“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的重大部署時,他站在中國版圖前去審視這片廣袤大地,謀劃了一個(ge) 有著無限可能的新天地。

  5年過去了。匠心獨運丹青手,萬(wan) 裏山河起宏圖。

  數九寒冬,列車疾馳在這片大地上。從(cong) 北京出發,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3天的足跡,恰好勾勒了一個(ge) 等邊三角形。萬(wan) 千矚目的河北雄安新區,古韻厚重的天津,煥然一新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京津冀協同發展撬動了一場靜水深流的區域深層次變革。

  “發展鴻溝”的問題,千百年來困擾著人類社會(hui) 發展。這裏用不尋常的遠見與(yu) 魄力,書(shu) 寫(xie) 了一份答案。1月18日召開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hui) 上,麵對齊聚一堂的京津冀負責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語重心長:“要保持曆史耐心和戰略定力,做好這件曆史性工程”;“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

  廣袤的華北大地靜待新一年的春耕,燕趙大地起春潮。

  加與(yu) 減,“一盤棋”布局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

  “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飽,河北吃不著。”京津冀流傳(chuan) 多年的這句話,無奈折射了強大的“虹吸效應”下地區發展的不均衡、不協調。

  麵對“成長的煩惱”,突破口在哪?

  “著力點和出發點,就是動一動外科手術,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決(jue) ‘大城市病’問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5年前定調了京津冀發展的大思路。

  看得明白,卻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建設一個(ge) 新的城市副中心談何容易?“首都圈”念叨幾十載,從(cong) 算小賬到算大賬的轉變又談何容易?

  從(cong) 問題破題,才能真正解決(jue) 問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有迎難而上的擔當和膽識。破題之際,也恰逢新舊動能轉換的曆史機遇期,高質量發展的浪潮為(wei) 區域協調發展創造了更大空間。

  回眸走過的路。一批弄潮兒(er) 從(cong) 四麵八方來到雄安,因為(wei) 看好千載難逢時代機遇;植樹造林的雄安本地人,用粗壯的雙手緊握著未來,對今後的日子滿是憧憬。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hui) 上,三省市負責人在發言中不約而同談到了這一部署的英明和遠見,“符合黨(dang) 心民意”。

  從(cong) 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去擘畫和推動,跳出“一城一地”得失來思考發展路徑,這無疑是史無前例的大手筆。“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到京津冀考察調研6次,主持召開相關(guan) 會(hui) 議9次。”追溯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思想脈絡,能深刻感悟這一戰略在黨(dang) 和國家工作大局中的意義(yi) 和分量。

  2014年2月,載入史冊(ce) 的一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京召開座談會(hui) ,專(zhuan) 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如何“打破自家‘一畝(mu) 三分地’的思維定式”,他給出了推進的思路,列出了重點任務。

  “入山問樵、遇水問漁。”隨後,一趟趟調研、一次次論證,協同發展的戰略不斷深化。北京新的“兩(liang) 翼”——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區兩(liang) 個(ge) 新城,一種全新的戰略構想,激蕩了華夏大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在新的曆史階段,集中建設這兩(liang) 個(ge) 新城,形成北京發展新的骨架,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越走,越清晰;越走,越堅定。“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wei) ‘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標注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內(nei) 外發力、加減並用,京津冀三地拿出了各有亮點的成績單。從(cong) 各自為(wei) 政、各管一攤,到相互扶持、彼此協助;從(cong) 發展戰略不清、功能重疊,到優(you) 勢互補、統籌布局……“一加一大於(yu) 二、一加二大於(yu) 三的效果”日漸顯現。

  “疏解是雙向發力。”此次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解析“疏解”一詞:“觸及深層次矛盾,要更加講究方式方法,內(nei) 部功能重組和向外疏解轉移雙向發力。”“雄安新區是外向發力;北京是內(nei) 向調整,優(you) 化核心功能,把‘白菜心’做好。”

  “過去的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總體(ti) 上處於(yu) 謀思路、打基礎、尋突破的階段,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進入到滾石上山、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的關(guan) 鍵階段。”他對京津冀三地負責人說,今後我會(hui) 時不時地過來走一走,看看你們(men) 階段性工作的情況,“新階段任務更艱巨更繁重,來不得絲(si) 毫放鬆,需要我們(men) 下更大氣力推進工作”。

  快與(yu) 慢,“一張圖”謀劃

  雄安風景依舊,一望無際的原野,仿佛凝固了時光。這片播種了希望的土地上,在兩(liang) 年前設立新區的那聲驚雷之後,似乎又恢複沉寂了。

  新區,正是這兩(liang) 年裏在紙上醞釀了影響未來的力量,一筆一畫勾勒了千年大計的發展藍圖和“施工圖”。在雄安新區規劃展示中心,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仔細端詳展板上的《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

  這個(ge) 城市的規劃,一次次擺上中央政治局常委會(hui) 的會(hui) 議桌。他也一再諄諄告誡:“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後再開工建設,不要留曆史遺憾。”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頂層設計基本完成了,秉持先規劃再建設、先管控再發展,目光更遠,起點更高,標準更嚴(yan) 。

  雄安新區,“1+N”規劃體(ti) 係和“1+N”政策體(ti) 係基本建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這兩(liang) 年,幾乎沒有動一磚一瓦。現在有了藍圖,雄安從(cong) 頂層設計階段轉向實質性建設階段,可能今年就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局麵了。

  再看北京發展的另一翼,城市副中心。通州曆史上曾是京東(dong) 交通要道,是京城漕運、倉(cang) 儲(chu) 重地。2016年5月,它以新名稱“城市副中心”載入史冊(ce) 。

  如今,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製性詳規編製完成,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正在修改完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目光放在了更長遠的下一步。和副中心緊鄰的三個(ge) 縣,如何實現功能延伸?中心城區老城如何重組,如何提升行政管理效率、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這都是下一步要思考的問題。”

  “高起點規劃、高質量發展”,新發展理念這條主線,將貫穿京津冀協同發展始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要求,努力創造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標杆。”

  “一張藍圖繪到底。”建設,規劃先行;動工,生態先行。這份“功成不必在我”的曆史耐心,給人們(men) 留下了深刻印象。

  綠色,將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底色。昔日的東(dong) 方化工廠,華麗(li) 轉身為(wei) “城市綠心”。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勉勵他們(men) 要做好“戰略留白”,“綠色留白”。

  九河下梢,白洋澱被譽為(wei) “華北之腎”。對白洋澱的汙染,他十分痛心:“過去腎功能都要衰竭了,一直在透析。”而今,短短兩(liang) 年治理,流入白洋澱的三條河流都“摘帽”了劣5類水質。在規劃展示中心,談到雄安新區下大氣力處理城和澱的關(guan) 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回想起選址的考慮:“當時選址在這,就是考慮要保護白洋澱,而非損害白洋澱。城與(yu) 澱應該是相互輝映、相得益彰。”

  未建城、先種綠,“千年大計”從(cong) “千年秀林”開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登上秀林驛站平台遠眺,喬(qiao) 灌草高低錯落,經濟林生態林比肩而立。他望著一株株搖曳的小樹幼苗,欣喜地說:“讓它們(men) 跟著雄安新區一起慢慢生長。不要搞急就章,不要搞一時的形象工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雄安新區就是要靠這樣的生態環境來體(ti) 現價(jia) 值、增加吸引力。”

  2018年,京津冀地區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約40%。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在生態保護機製創新上下功夫,京津冀要走在全國前列。”他考慮十分周密,語氣格外堅定:“決(jue) 不能搞短命工程、短命建築;嚴(yan) 防過剩產(chan) 能死灰複燃;符合新城規劃的垃圾處理廠、汙水處理廠可以先建……”

  規劃裏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故事,也有青苔、石板路、斑駁老牆的故鄉(xiang) 記憶。雄安新區曆經歲月洗禮的參天古樹、大運河上沉澱了搖櫓號子聲的故道遺址,那些承載著時光的曆史遺址,也一道載入了規劃建設藍圖。京津冀發展,看得見曆史、留得住鄉(xiang) 愁。

  舍與(yu) 得,“一體(ti) 化”發展

  如果將黨(dang) 的十九大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國內(nei) 考察路線連起來看,可以更清晰感知黨(dang) 中央對國家幾大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布局和謀劃。長江乘船、南下廣東(dong) 、飛赴上海,一一呼應了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

  此次,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

  軌道上的京津冀協同發展雛形初現,藍天下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成果卓著。開創協同發展新格局的京津冀、蹚出一條改革新路的京津冀、科技創新鏈條上的京津冀……仍在探索的路上。京津冀在舍與(yu) 得的抉擇中,能否繪出更多協同發展的畫卷?

  人們(men) 期待,一個(ge) 改革不停步的京津冀。

  40年風雨滄桑,40年探索跋涉,改革開放從(cong) 新起點上再一次出發。對於(yu) 京津冀三省市來說,協同發展本身就是一場深層次改革、一個(ge) 大變革大調整的重構曆程。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破除製約協同發展的行政壁壘和機製體(ti) 製障礙,構建促進協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製度保障。

  他具體(ti) 舉(ju) 例來說,“京津冀地區機場、港口群如何發揮協同作用?要拿出方案。”“要賦予雄安新區發展自主權,隻要有利於(yu) 雄安創新發展的要全力給予支持。”“同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加強互補互動,使發展要素更順暢有序地聚集、優(you) 化。”

  座談會(hui) 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回憶了總書(shu) 記曾說過的一段話:“既要有引的激勵優(you) 惠政策,又要有逼的一些限製性措施。要從(cong) ‘引’和‘逼’兩(liang) 個(ge) 方麵著手,盡快拿出一批看得見、摸得著、有幹貨的政策,特別是要研究建立一個(ge) 兼顧各方利益的內(nei) 生動力機製,讓北京願意放,河北、天津等地方也願意接。”

  “不能說‘撿到筐裏都是菜’,一體(ti) 化發展不能僅(jin) 僅(jin) 是空間轉移,要借此機會(hui) 轉型升級、更新換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用形象的比喻,解析京津冀三地發展的取和舍。

  人們(men) 期待,一個(ge) 創新活力迸發的京津冀。

  “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座談會(hui) 上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的明確要求。

  此次考察,他專(zhuan) 程去看了天津濱海——中關(guan) 村科技園。濱海新區、中關(guan) 村,兩(liang) 個(ge) 以創新聞名的夥(huo) 伴握手,會(hui) 激發怎樣的創新活力?

  “天河”係列超級計算機,“算天”、“算地”、“算人”,速度令人驚歎。對於(yu) 中國創新力的提升,科技工作者有最直觀的感受。負責人劉光明對總書(shu) 記說,過去在計算機領域咱們(men) 的聲音沒人聽,現在出了國門總是會(hui) 被詢問對未來計算機有什麽(me) 看法,地位大不一樣了。

  人工智能配電網帶電作業(ye) 機器人,緊螺絲(si) 、解鎖、收網,動作嫻熟流暢。帶著工人創新團隊做了許多發明的張黎明,自豪地告訴總書(shu) 記,他是中專(zhuan) 學曆,在崗位上終身學習(xi) ,前不久還當上了改革先鋒的一線代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稱讚他:“實踐出真知。你作出了貢獻,也作出了創新示範。”

  3年前來到濱海新區創業(ye) 的年輕人齊俊桐,對未來的發展躊躇滿誌:“您腳下的濱海新區有活力,我們(men) 有夢想、有誌氣、有創新熱情和潛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聽了十分欣慰:“高質量發展要靠創新,我們(men) 國家再往前走也要靠自主創新。怎麽(me) 充分調動中國人的創新積極性?黨(dang) 和政府都在研究各種政策,創造良好氛圍,營造優(you) 質環境。我們(men) 要讓有創新夢想的人能夠心無旁騖、有信心有激情地投入到創新事業(ye) 中。”

  人們(men) 期待,一個(ge) 站在開放新起點上的京津冀。

  一路劈波斬浪,一艘巨型貨輪穿越浩瀚太平洋,航行至天津港碼頭。古代海上絲(si) 綢之路,今日成為(wei) 京津冀向海而興(xing) 的航道。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向大海眺望,海天一色,粼粼波光。港口晝夜吞吐不息,它是京津冀的海上門戶、新亞(ya) 歐大陸橋重要起點、21世紀海上絲(si) 綢之路戰略支點,同世界上18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ge) 港口保持貿易往來。

  中國麵向世界的大門越開越大。開放,對於(yu) 京津冀來說,不僅(jin) 意味著擰成一股繩走出去,也是地區發展實力的一把量尺。在這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既勉勵他們(men) “誌在萬(wan) 裏”,聯通海陸,更好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也談到了擴大開放的另一層深意。“我們(men) 要做好實業(ye) 。糧食是中國糧食,工業(ye) 是中國製造,科技是中國人掌握的核心科技……實業(ye) 做大做強了,我們(men) 才能夠紮紮實實走出去、名副其實攀登世界高峰。”

  “人民城市為(wei) 人民。”一個(ge) 為(wei) 了人民更美好生活的京津冀,是全社會(hui) 的期待,也是總書(shu) 記的牽掛。考察途中,他多次談到宜居。“藍天、碧水、綠樹,藍綠交織,將來生活的最高標準就是生態好。”在雄安“千年秀林”,看到當地百姓找到了植樹造林的新工作,他諄諄叮囑:“雄安新區有125萬(wan) 當地百姓,要做好百姓就業(ye) 這篇文章,讓他們(men) 共享發展成果。我們(men) 可不是為(wei) 了一個(ge) 漂亮新城,而恰恰建新城是為(wei) 了老百姓過上更好生活。”

  進與(yu) 退,“一家人”合作

  山同脈,水同源,人相親(qin) ,地相連。京津冀三位鄰居,原本就是“一家人”。

  出白洋澱火車站,一行遒勁大字撲麵而來:“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京津冀是奮鬥者的熱土,時代際遇下的磅礴偉(wei) 力,正是無數奮鬥者的人生機遇。

  在這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見到了書(shu) 寫(xie) 京津冀新篇章的他們(men) 。

  他們(men) 的名字叫創業(ye) 者。

  “你們(men) 是第一批來雄安創業(ye) 的企業(ye) 家吧?”在新區政務中心,聽到總書(shu) 記詢問,進駐新區的企業(ye) 家們(men) 爭(zheng) 相講述在雄安的創業(ye) 夢想。

  一位年輕小夥(huo) 子將企業(ye) 從(cong) 北京搬到了這兒(er) :“來雄安對我們(men) 來說是一次趕考。這個(ge) 考場檢驗著我們(men) 能不能達標,能不能做到中國特色、國際標準。我們(men) 希望能交出一份優(you) 秀答卷。”

  曆史隻會(hui) 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hui) 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一席話,如一則“招賢令”撥動了無數人的心弦:“我們(men) 建設雄安新區,需要各方麵企業(ye) 共同參與(yu) 。無論是國有的還是民營的企業(ye) ,無論是本地的還是北京的企業(ye) ,無論是中國企業(ye) 還是外資企業(ye) ,都要把握住這個(ge) 千載難逢的機會(hui) ,把握住曆史機遇,做民族複興(xing) 、改革創新的弄潮兒(er) !”

  他們(men) 的名字叫搬遷者。

  3萬(wan) 人的浩蕩搬遷,在1月11日掛牌時才為(wei) 公眾(zhong) 所知曉。從(cong) 北京市委和市政府機關(guan) 的原址到新址,來回車程一兩(liang) 個(ge) 小時,搬遷者靜悄悄地在夜晚往返奔波。在北京市委辦公樓主樓大廳,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談到了這個(ge) 細節,“我聽說後很感動。”

  3萬(wan) 人的背後是3萬(wan) 個(ge) 家庭,一些人“職”“住”分離,看得見的困難擺在眼前。一聲令下,他們(men) 為(wei) 了大局,為(wei) 了更好的未來,立即行動起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動情地對他們(men) 說:“你們(men) 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重大決(jue) 策。為(wei)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你們(men) 承擔了這一份曆史責任,作出了貢獻。”他強調,對於(yu) 搬遷所帶來的困難,要采取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措施加以解決(jue) ,實現平穩過渡。

  他們(men) 的名字叫服務者。

  天津市和平區新興(xing) 街朝陽裏社區,有一塊誌願者服務“老字號”招牌。30年前,13位熱心服務鄰裏的老人,如星星之火點亮了社區誌願服務。一代代薪火相傳(chuan) ,誌願服務呈燎原之勢在全國推廣開來。在社區,習(xi) 近平來到一群誌願者中間。

  耄耋老人、小小少年……每個(ge) 人的“誌願故事”,都是一束光。86歲的退役老兵杜誌榮,穿著洗得發白的軍(jun) 裝來了,他給總書(shu) 記敬了一個(ge) 軍(jun) 禮,鏗鏘表態:“我會(hui) 繼續發揮餘(yu) 熱!”麵容慈祥的呂文霞,是鄰居們(men) 喜愛的“陽光奶奶”,她告訴總書(shu) 記:“奉獻著、快樂(le) 著。您帶我們(men) 走進了新時代,追夢路上我們(men) 決(jue) 不掉隊!”小女孩紀施雨是一位“老誌願者”了,她盼著總書(shu) 記下次來天津時,“能給習(xi) 爺爺當小導遊”。

  愛的力量最能感染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為(wei) 誌願者們(men) 點讚,稱讚他們(men) 是為(wei) 社會(hui) 作出貢獻的前行者、引領者。他說,誌願服務是社會(hui) 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誌願者事業(ye) 要同“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同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同行。

  他們(men) 的名字叫建設者。

  一場視頻連線後,上萬(wan) 名京雄城際鐵路的建設者,勁頭更足了。

  京津冀地區,全國路網密度最高、交通運輸最繁忙的地區之一,但也是發展最不均衡的地區之一。經濟發展,交通要先行。

  施工總指揮楊斌頭戴安全帽站在腳手架前,他的身邊站著一群同他一起戰天鬥地的建設者,他們(men) 正用雙手書(shu) 寫(xie) 連接北京和雄安的“中國速度”。“京雄城際鐵路2018年2月28日開工建設,計劃2020年底全線建成通車。”他高呼一聲:“同誌們(men) 有信心沒有?”“有!”嘹亮回答響徹曠野。

  看到這個(ge) 場景,習(xi) 近平十分感慨。他說,現在是數九寒冬、天寒地凍,但我們(men) 的鐵路建設者仍然辛勤勞動著。你們(men) 正在為(wei) 雄安新區建設這個(ge) “千年大計”做著開路先鋒的工作,功不可沒。全國人民都期待著你們(men) 的捷報!

  他們(men) 的名字叫愛國者。

  百年南開史,濃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與(yu) 氣節。在南開大學校史展覽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放慢了腳步,他駐足在一幅幅照片、一份份史料前,端詳著、思考著。

  “國旗三易”的悲憤一幕,孕育了南開。師生奔赴沙場,烽火淬礪了南開。抗戰爆發,日軍(jun) 轟炸南開,叫囂著:“就是要炸掉天津的抗日基地,去其史、滅其魂。”

  “勿誌為(wei) 達官貴人,而誌為(wei) 愛國誌士。”

  “吾人為(wei) 新南開所抱之誌願,不外‘知中國’‘服務中國’二語。”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輕聲念誦,細細揣摩:“說得好!”

  “學校是立德樹人的地方。樹什麽(me) 人?這很重要。愛國主義(yi) 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他詢問身旁的教師,思想政治課怎麽(me) 上?學生們(men) 感興(xing) 趣嗎?“要講得鮮活一些。培養(yang) 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養(yang) 學生的愛國情懷。”

  他勉勵學生:“隻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會(hui) 有海一樣的胸懷、山一樣的崇高。你們(men) 心中總要懷有一個(ge) 遠大的目標,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作出你們(men) 這一代人的曆史貢獻。”

  冬日的南開校園,石先樓前,新開湖畔。聽聞總書(shu) 記來了,“愛我中華”“振興(xing) 中華”的嘹亮呼喊如波濤湧動。歌聲雄壯、掌聲雷動,許多師生熱淚盈眶。

  考察路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念念不忘在南開的一幕幕。

  “中國人民篳路藍縷、艱苦創業(ye) ,為(wei) 有犧牲多壯誌,才有今天的成績。今年我們(men) 要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最好的慶祝,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宗旨,擔好我們(men) 肩上的曆史責任。我們(men) 的曆史責任就是‘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就是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南開大學張伯苓老校長有‘三問’——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這既是曆史之問,也是時代之問、未來之問。我們(men) 就要把這個(ge) 事情做好。”

  國之強在於(yu) 人。創業(ye) 者、搬遷者、服務者、建設者、愛國者……在他們(men) 的足音裏能聽到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脈動,從(cong) 他們(men) 身上可以看到京津冀大地的未來、看到中華民族的未來。

  延伸閱讀

  習(xi) 近平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並主持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hui)

  新華社評論員:抓住“牛鼻子” 做好大文章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引起熱烈反響

發布時間:2019年01月21日 07:19 來源:新華社 編輯:阮玉秀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