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zhong)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ju) 行的“偉(wei) 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上觀看“四合院”微縮模型。新華社發
1月14日,“四十如歌 砥礪同行——內(nei) 蒙古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書(shu) 畫作品展覽”在內(nei) 蒙古美術館開幕。圖為(wei) 觀眾(zhong) 在參觀展覽。丁根厚攝/光明圖片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改革開放是我們(men) 黨(dang) 的一次偉(wei) 大覺醒,正是這個(ge) 偉(wei) 大覺醒孕育了我們(men) 黨(dang) 從(cong) 理論到實踐的偉(wei) 大創造。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wei) 大革命,正是這個(ge) 偉(wei) 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的偉(wei) 大飛躍!”這段集中所講的“偉(wei) 大覺醒、偉(wei) 大創造、偉(wei) 大革命、偉(wei) 大飛躍”是一個(ge) 有機整體(ti) ,它在實質上論述了改革開放的本質特征、曆史地位和深遠意義(yi) 。
一
“改革開放是我們(men) 黨(dang) 的一次偉(wei) 大覺醒”,這一簡明扼要之筆,道出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開啟和實行改革開放的強大曆史動因和實踐動力。
這種全方位的自覺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wei) 前提,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對曆史總結的經驗自覺和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理論自覺為(wei) 基礎。首先,是對國內(nei) 外實踐和現實的反思。對內(nei) 反思,主要集中於(yu) 我們(men) 黨(dang) 對過去曆史尤其是“文革”十年重大失誤的反思,它啟迪人們(men) 不能走“以階級鬥爭(zheng) 為(wei) 綱”的路線,必須實行改革開放;對外反思,主要集中於(yu) 反思“蘇聯模式”,它啟迪人們(men) 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其次,是從(cong) 縱向橫向對曆史和時代的反思。縱向反思,可凝結為(wei) 一句話,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應義(yi) 無反顧地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曆史使命,並尋求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根本道路;橫向反思,可以凝結為(wei) 另外一句話,中國應注重解放和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以加快發展,盡快趕上世界現代化潮流和時代發展步伐。這種覺醒具有重大曆史意義(yi) 、時代意義(yi) 和實踐意義(yi) ,那就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在根本問題上已經覺醒並達到了自覺,進而推動了偉(wei) 大創造、偉(wei) 大革命、偉(wei) 大飛躍。
二
“正是這個(ge) 偉(wei) 大覺醒孕育了我們(men) 黨(dang) 從(cong) 理論到實踐的偉(wei) 大創造”,這一鮮亮精彩之筆,揭示出了偉(wei) 大創造和偉(wei) 大覺醒之間的內(nei) 在關(guan) 係,道出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致思旨向和實踐依歸。反思過去是為(wei) 了昭示現在和開辟未來。偉(wei) 大覺醒之最大成果,集中體(ti) 現在我們(men) 黨(dang) 開啟了改革開放新的步伐,並以此極大地推進了我們(men) 黨(dang) 的偉(wei) 大創造。這種創造,總體(ti) 來說,是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曆史進程,積極推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事業(ye) 的繁榮發展;展開來說,就是從(cong) 道路到理論、從(cong) 製度到文化,全麵地科學實踐。
40年改革開放開創和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這條道路,是我們(men) 黨(dang) 認識到“決(jue) 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決(jue) 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作出的堅定選擇。這條道路,是革故鼎新的變革之路,是與(yu) 時俱進的創新之路,是強國富民的強國之路,是實現夢想的複興(xing) 之路,是共享發展的普惠之路,是一往無前的奮鬥之路。要言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必由之路,是決(jue) 定當代中國命運的根本之路。40年改革開放創立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這一理論體(ti) 係由鄧小平理論、“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構成,它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men) 黨(dang) 的指導思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行動指南。40年改革開放健全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強調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最大優(you) 勢。40年改革開放發展和繁榮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這一文化引領並支撐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三
“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wei) 大革命”,這一石破天驚之筆,道出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麵對改革開放曆程的艱辛所具有的精神鬥誌。自從(cong) 1978年我國開啟改革開放新的步伐,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便開始了改革開放的萬(wan) 裏長征。正像當年紅軍(jun) 萬(wan) 裏長征一樣,改革開放的萬(wan) 裏長征同樣會(hui) 遭遇各種風險、困難、挑戰。這意味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必須帶領廣大中國人民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披荊斬棘,克服險阻。曆史和實踐證明,我國的改革開放不是一條筆直平坦的大道。複興(xing) 的背後是挑戰,成長的背後是風險,偉(wei) 大的背後是苦難,美好的背後是艱辛,幸福的背後是付出。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和中國人民為(wei)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不斷化解矛盾、破解難題、抵禦風險、應對挑戰,進行了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wei) 大鬥爭(zheng) ,付出了相當艱辛的努力。實行改革開放,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對我們(men) 而言,實際上是在“攀登一座沒有探測過的險峻高山”。為(wei) 此,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必須義(yi) 無反顧地一往無前,要具有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擼起袖子加油幹。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是奮鬥出來的,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也是奮鬥出來的。顯然,具有“革命”的精神和鬥誌,是改革開放的常態。這種革命,既是“自我革命”,要革除我們(men) 自身所存在的各種陳舊落後的思想觀念、陳規陋習(xi) ,也是“社會(hui) 革命”,它要破除束縛和禁錮生產(chan) 力發展的體(ti) 製機製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籬。正因如此,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我們(men) 必須要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wei) 大鬥爭(zheng) 。
四
“正是這個(ge) 偉(wei) 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的偉(wei) 大飛躍”,這一畫龍點睛之筆,點出了“偉(wei) 大革命”與(yu) “偉(wei) 大飛躍”的因果關(guan) 係,道出了改革開放所具有的曆史成就和曆史意義(yi) 。在這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要講了“三大飛躍”。
首先是改革開放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wei) 大飛躍。1921年以後,以毛澤東(dong) 同誌為(wei) 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所有努力,都聚焦於(yu) 使中華民族“站起來”!改革開放以後,以鄧小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ti) 、以江澤民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ti) ,以胡錦濤同誌為(wei) 總書(shu) 記的黨(dang) 中央,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chan) 力,堅持以先富帶動和幫助其他群眾(zhong) ,堅持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重點解決(jue) 人民的“溫飽”“小康”問題,著重使中國人民“富起來”。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新時代中國具體(ti) 實際結合起來,萬(wan) 眾(zhong) 一心,眾(zhong) 誌成城,進行偉(wei) 大鬥爭(zheng) 、建設偉(wei) 大工程、推進偉(wei) 大事業(ye) 、實現偉(wei) 大夢想,推動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取得全方位、開創性曆史成就,發生深層次、根本性曆史變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cong) 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wei) 大飛躍。
其次是改革開放使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迎來了從(cong) 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wei) 大飛躍。馬克思恩格斯使社會(hui) 主義(yi) 由空想變為(wei) 科學,創立了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列寧把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俄國具體(ti) 實踐相結合,使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由理論變成實踐。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yi) ,也使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實踐由一國走向多國。1978年以後,改革開放不僅(jin) 使我們(men) 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而且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而使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2010年,中國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同時,中國也成為(wei) 世界第一大工業(ye) 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和第一大外匯儲(chu) 備國。黨(dang) 的十八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積極推進社會(hui) 治理創新,積極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guan) 係,積極參與(yu) 全球治理,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日趨提升。這充分表明改革開放使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迎來了從(cong) 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wei) 大飛躍。
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迎來了從(cong) 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wei) 大飛躍。改革開放就是為(wei) 了集中解決(jue) 好社會(hui) 主要矛盾。改革開放之初,我們(men) 致力於(yu) 解決(jue) 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hui) 生產(chan) 之間的矛盾,主要是為(wei) 了滿足物質方麵需要,解決(jue) “溫飽不足”成為(wei) 主要問題。黨(dang) 的十八大以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呈現出來。這意味著在“溫飽不足”解決(jue) 之後,我們(men) 黨(dang) 要進一步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真正解決(jue) 好“小康富裕”問題,迎來從(cong) 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wei) 大飛躍。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