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義:與時代同行詮釋“雷鋒精神”生命力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郭明義(yi) 在工作中(2010年8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任勇 攝

  在2018年12月18日舉(ju) 行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hui) 上,鏡頭記錄的一個(ge) 細節溫暖人心,“當代雷鋒”郭明義(yi) 全程攙扶著88歲的屠呦呦同台接受表彰,在現場又當了一次雷鋒。

  這就是郭明義(yi) 的真性情,在什麽(me) 場合和狀態,都自然而然流露對身邊人的關(guan) 愛。不論時空如何變換,他始終把助人為(wei) 樂(le) 、奉獻社會(hui) 當作使命、習(xi) 慣和生活方式,向人們(men) 傳(chuan) 遞著“雷鋒精神”的不朽魅力。

  今年60歲的郭明義(yi) 與(yu) 雷鋒頗有幾分相似經曆。當過兵、進過工廠,甚至連介紹他們(men) 入伍的都是同一位老政委。同為(wei) 汽車兵,郭明義(yi) 一邊勤學苦練,一邊攢下津貼為(wei) 災區捐款,在改革開放初期就被評為(wei) “全師學雷鋒標兵”。

  走上工作崗位,郭明義(yi) 仍是“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當鞍鋼礦山的大型卡車司機,他第二年就創造單車產(chan) 量的最高紀錄;接到安裝進口電動輪的重點工程,他苦學英語,一年就成為(wei) 外方專(zhuan) 家的合格翻譯;擔任露天礦采場公路管理員,他隻要沒有出差任務,都會(hui) 風雨無阻每天提前2小時上班,步行距離超過5次長征路。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商品繁榮和市場經濟帶來人們(men) 原有價(jia) 值觀鬆動,郭明義(yi) 一度被身邊人視作“異類”和“傻子”。但他仍不放棄,投身希望工程,他每月拿出工資收入的一半,累計資助了超過300名貧困學子;參與(yu) 關(guan) 愛生命,他累計無償(chang) 獻血、捐獻血小板折合總量超過6萬(wan) 毫升,並簽字獻出身後的眼角膜、遺體(ti) ……

  “德不孤,必有鄰”,這樣的純粹和堅守,讓很多譏笑者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進而如同漣漪般地帶起追隨效應。如今,以“跟著郭明義(yi) 學雷鋒”為(wei) 主題,郭明義(yi) 愛心團隊已經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累計達到1000多支,擁有誌願者超過180萬(wan) 人,學習(xi) 雷鋒的動人故事每天都在發生。

  擁有許多“光環”的郭明義(yi) 仍然紮根基層。參加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hui) ,他連夜乘坐火車,第二天一早就出現在礦山采場組織修路。

  “不信春風喚不回”,郭明義(yi) 以親(qin) 身實踐,證明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條件下,“雷鋒精神”依然具有強大生命力、示範力和感召力。正如他本人常說的,心懷善念相互攙扶、相互激勵,人人都可以做雷鋒!

發布時間:2019年01月07日 16:15 來源:新華網 編輯:楊安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