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hui) 在北京人民大會(hui) 堂隆重舉(ju) 行。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在大會(hui) 上發表重要講話。
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hui) 舉(ju) 行。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在大會(hui) 上發表重要講話。這篇講話是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新的宣言書(shu) 、新的動員令,對於(yu) 鼓舞和激勵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為(wei) 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不懈奮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yi) 和深遠曆史意義(yi) 。
在超過萬(wan) 字的講話稿中,習(xi) 近平多次引用古今中外的名句。這些引用,既有中國古代的經典名言,也有恩格斯、毛澤東(dong) 、鄧小平、魯迅的論述。這些名句,從(cong) 理論依據、曆史實踐、文化淵源、民族精神等方麵,深化了對中國改革開放內(nei) 涵的認知。
鄧小平同誌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men) 的現代化事業(ye) 和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就會(hui) 被葬送。”
解讀:
出自1978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hui) 議閉幕會(hui) 上的講話。
40年前,這篇講話發表時,中國正麵臨(lin) 著何去何從(cong) 的重大曆史關(guan) 頭。人們(men) 急切地盼望從(cong) 困境中擺脫出來,但又因僵化的思想尚未得到徹底轉變,中國在前進中徘徊。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持續36天之久的中央工作會(hui) 議召開。鄧小平親(qin) 自擬定了講話提綱,決(jue) 定就一些重大問題談談他的看法。在講話的第四部分,鄧小平指出了改革開放的迫切性,他認為(wei) ,“政治的空談往往淹沒一切。這並不是哪一些同誌的責任,責任在於(yu) 我們(men) 過去沒有及時提出改革。但是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men) 的現代化事業(ye) 和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就會(hui) 被葬送。”
習(xi) 近平在講話中引用鄧小平的話,闡明了提出改革開放時的曆史背景,強調了改革開放這一決(jue) 策對黨(dang) 和國家的重大曆史意義(yi) 。
鄧小平同誌指出:“貧窮不是社會(hui) 主義(yi) ”,“我們(men) 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
解讀:
1985年4月15日,在會(hui) 見時任坦桑尼亞(ya) 副總統阿裏·哈桑·姆維尼時,鄧小平說:“社會(hui) 主義(yi) 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chan) 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從(cong) 1958年到1978年這20年的經驗告訴我們(men) :貧窮不是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主義(yi) 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chan) 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hui) 主義(yi) 要求的。”
1987年6月12日,在會(hui) 見前南斯拉夫共產(chan) 主義(yi) 者聯盟中央主席團委員斯特凡·科羅舍茨時,鄧小平說:“現在世界突飛猛進地發展,科技領域更是如此,中國有句老話叫‘日新月異’,真是這種情況。我們(men) 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
習(xi) 近平的引用強調了我們(men) 黨(dang) 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jue) 策,是基於(yu) 對黨(dang) 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是基於(yu) 對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是基於(yu) 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於(yu) 對人民群眾(zhong) 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ti) 悟。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解讀:
出自南宋理學家張栻《論語解·序》。這句話是在講“知”和“行”的關(guan) 係。人最初總是根據自己當時的理解來行動、來實踐的。隨著實踐的深入,人的知識會(hui) 增長,認識也會(hui) 更加精進,而認識的深化又反過來讓行動變得更有方向感。正因為(wei) 如此,我們(men) 才需要知行合一,不斷地把前一步的實踐形成的經驗作為(wei) 下一步行動的基礎。
習(xi) 近平在講話中引用這句話,是說明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是黨(dang) 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有著極為(wei) 重要的指導意義(yi) ,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feng) 富和發展。
恩格斯說:“一切社會(hui) 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men) 的頭腦中,到人們(men) 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yi) 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chan) 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
解讀:
這段話出自1880年恩格斯所著的的《社會(hui) 主義(yi) 從(cong) 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這一著作首先以“空想社會(hui) 主義(yi) 和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為(wei) 題,發表在一本法國的社會(hui) 主義(yi) 雜誌上,後來又以單行本形式在同年出版。全書(shu) 共三章,闡述了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思想來源、理論基礎和基本原理等。
習(xi) 近平的引用,呼應了這樣一個(ge) 事實——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yi) 指導地位,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我們(men) 堅持理論聯係實際,及時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廓清困擾和束縛實踐發展的思想迷霧,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大眾(zhong) 化,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yi) 發展新境界。
魯迅先生說過:“什麽(me) 是路?就是從(cong) 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cong) 隻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
解讀:
出自魯迅雜文集《熱風》中的《隨感錄六十六》。這篇文章最初發表於(yu) 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第六卷第六號,署名唐俟。《熱風》編集成冊(ce) 時,魯迅對當時的社會(hui) 現狀感到“寒冽”,所以以“熱風”命名。反映了他主張深刻批判社會(hui) ,促醒人們(men) 去改革社會(hui) 的強烈願望。
習(xi) 近平在講話中引用此句,強調了“路”的意象,說明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引領時代發展的康莊大道,必須毫不動搖走下去。
幾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們(men) 就秉持“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精神,開啟了締造中華文明的偉(wei) 大實踐。
解讀: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一句,出自《詩經·大雅·文王》,意思是周朝雖然是舊的邦國,但其使命在革新。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新”是一個(ge) 重要的哲學命題。《禮記·大學》中就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無論是個(ge) 人、社會(hui) ,還是國家,都需要在時間的洪流中不斷適應形勢,日新其德。所以,變革從(cong) 來不是中國文化所抗拒的。
習(xi) 近平在講話中引用這句話,是在闡述“以數千年大曆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ti) 上是中國的曆史常態。中華民族以改革開放的姿態繼續走向未來,有著深遠的曆史淵源、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國是一個(ge) 文化綿延千年不斷的古老國家,但同時,我們(men) 又在不斷追尋文明的進步,不斷尋求變革的機遇,努力讓古老煥發新彩。
自古以來,中國大地上發生了無數變法變革圖強運動,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等豪邁宣言。
解讀: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出自《史記·商君列傳(chuan) 》。商鞅想要在秦國進行變法,麵對許多秦國舊貴族的反對,商鞅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意思是說治國並非隻有一條道路,隻要有利於(yu) 國家,就不一定非要拘泥於(yu) 古法舊製。後來,商鞅在秦國進行了強有力的改革,使得秦國成為(wei) 了戰國末期最強大的諸侯國。除了商鞅變法,中國曆史上的著名的變法變革圖強運動還有很多。這些變法和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回應了當時的時代呼聲,給中國曆史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協和萬(wan) 邦”的寬廣胸懷,自信而又大度地開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經譜寫(xie) 了萬(wan) 裏駝鈴萬(wan) 裏波的浩浩絲(si) 路長歌,也曾經創造了萬(wan) 國衣冠會(hui) 長安的盛唐氣象。
解讀:
“天下大同”是中國古代儒家提出的一種政治理想。《禮記·禮運》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選賢與(yu) 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qin) 其親(qin) ,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ang) 。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yu) 地也,不必藏於(yu) 己;力惡其不出於(yu) 身也,不必為(wei) 己。是故謀閉而不興(xing) ,盜竊亂(luan) 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在中國人的政治理想中,個(ge) 體(ti) 家庭的“小我”和社會(hui) 政治生活的“大我”是價(jia) 值相通的,“小我”需要在“大我”中得到最終的價(jia) 值實現,最終形成社會(hui) 的和諧。
“協和萬(wan) 邦”出自《尚書(shu) ·堯典》,原句說:“克明俊德,以親(qin) 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wan) 邦。”意思是首先把自己的宗族治理好,繼而把自己的國治理好,進而使各國團結起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崇尚和平,“協和萬(wan) 邦”的精神傳(chuan) 統除了和平,還有團結協作,這是流淌在中華文化中的一種自信。
正是這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變革和開放精神,使中華文明成為(wei) 人類曆史上唯一一個(ge) 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
解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兩(liang) 句出自《周易》。意思是君子應當如天一般自強努力,無有止息;君子應當如地一般寬厚仁德,承載萬(wan) 物。中國古人善於(yu) 從(cong) 天地自然的規律中悟出道理,並以此勉勵世人。
習(xi) 近平在講話中引用這兩(liang) 句,強調的是中華文化有鼓勵人們(men)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傳(chuan) 統。正是因為(wei) 有了這樣的精神,中華文明才能代代流傳(chuan) 、綿延不息。而今,走進新時代的中國人仍然需要保持這樣的昂揚的鬥誌,繼續奮勇向前。
毛澤東(dong) 同誌說:“奪取全國勝利,這隻是萬(wan) 裏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更值得驕傲的還在後頭。在過了幾十年之後來看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就會(hui) 使人們(men) 感覺那好像隻是一出長劇的一個(ge) 短小的序幕。劇是必須從(cong) 序幕開始的,但序幕還不是高潮。”“我們(men) 不但善於(yu) 破壞一個(ge) 舊世界,我們(men) 還將善於(yu) 建設一個(ge) 新世界。”
解讀:
這兩(liang) 段話出自1949年3月5日毛澤東(dong) 作的《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第七屆中央委員會(hui) 第二次全體(ti) 會(hui) 議上的報告》。
彼時,中國革命即將取得最後的勝利,中共中央為(wei) 規劃迅速取得勝利和勝利後如何建設新中國的各項方針政策,在西柏坡召開了第七屆中央委員會(hui) 第二次全體(ti) 會(hui) 議。麵臨(lin) 著即將誕生的新中國,下一步路怎麽(me) 走,成為(wei) 擺在全黨(dang) 麵前的重大課題。在報告中,毛澤東(dong) 提醒全黨(dang) “奪取全國勝利,這隻是萬(wan) 裏長征走完了第一步”。而在中共中央離開西柏坡、踏上進京的征途時,毛澤東(dong) 又將這次出發比喻為(wei) “進京趕考”。
習(xi) 近平在講話中引用毛澤東(dong) 的這一報告,也是再次提醒人們(men) 看待中國的發展要有更加長遠的目光,麵向未來要懷著雄心壯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不僅(jin) 能夠帶領人們(men) 建立新中國,更能帶領人們(men) 讓中國富起來、強起來。
古人說:“事者,生於(yu) 慮,成於(yu) 務,失於(yu) 傲。”
解讀:
這句話出自《管子·乘馬》。“生於(yu) 慮”是指做事要未雨綢繆,周密考慮和精心安排各項工作;“成於(yu) 務”是指要把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失於(yu) 傲”是指越是形勢好,越要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
習(xi) 近平在講話中引用這句話,是為(wei) 了指出偉(wei) 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拚出來、幹出來的。改革開放走過了千山萬(wan) 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在這個(ge) 千帆競發、百舸爭(zheng) 流的時代,我們(men) 絕不能有半點驕傲自滿、固步自封,也絕不能有絲(si) 毫猶豫不決(jue) 、徘徊彷徨,必須統攬偉(wei) 大鬥爭(zheng) 、偉(wei) 大工程、偉(wei) 大事業(ye) 、偉(wei) 大夢想,勇立潮頭、奮勇搏擊,在新時代創造中華民族新的更大奇跡。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