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wei) 官避事平生恥”這句名言,是2015年1月1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黨(dang) 校縣委書(shu) 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中引用的。習(xi) 總書(shu) 記指出:“‘為(wei) 官避事平生恥。’幹部就要有擔當,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ye) ,盡多大責任才會(hui) 有多大成就。不能隻想當官不想幹事,隻想攬權不想擔責,隻想出彩不想出力。縣一級領導要謀幾十萬(wan) 、上百萬(wan) 人的改革發展穩定大計,管千頭萬(wan) 緒的事務,這個(ge) 舞台足夠大,剛才你們(men) 也說到了,是‘芝麻官’千鈞擔。黨(dang) 把幹部放在這樣一個(ge) 崗位上是信任,是重托,要意氣風發、滿腔熱情幹好,為(wei) 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能幹一年、兩(liang) 年、三年還是濤聲依舊,全縣發展麵貌沒有變化,每年都是重複昨天的故事。”
“為(wei) 官避事平生恥”的出處,是金末元初士人元好問的《四哀詩·李欽叔》。從(cong) 題目就可以知道,這是元好問哀悼四位逝去的友人而寫(xie) 的懷人之作。李欽叔就是被悼念的四位友人之一。
李欽叔,名獻能,金朝人,是貞祐三年(1215)的狀元。李欽叔資質甚高,博聞強記,同輩人中很少有超過他的。不過,他最為(wei) 人稱道的還不是才學,而是他的人品。他對於(yu) 人情世故無不洞察,世間所有的狡詐伎倆(lia) 、陰謀詭計,他一眼就能看出,但從(cong) 來不屑於(yu) 使用。他是個(ge) 典型的性情中人,勇於(yu) 任事,朋友中誰有了什麽(me) 麻煩事,他都會(hui) 不遺餘(yu) 力地去幫助人家解決(jue) ,哪怕自己身處險境也無所顧惜,因此在同輩人中享有極高的威望。
李欽叔之死,是死於(yu) 國事。當時金朝占據中原,背麵有蒙古,南麵有南宋,局勢危如累卵。正大五年(1228),李欽叔任鎮南軍(jun) 節度副使充河中帥府經曆官;正大八年,元軍(jun) 攻破河中,李欽叔避難陝州,隨後就任陝府行省左右司郎中,又為(wei) 陝府經曆官。天興(xing) 元年(1232),陝州趙三三軍(jun) 變,李欽叔被殺,時年42歲。除李欽叔外,元好問還有另外三位摯友(冀京父、李長源、王仲澤),也都在這一時期相繼死於(yu) 國難。對於(yu) 朋友們(men) 的離世,元好問非常悲傷(shang) ,於(yu) 是寫(xie) 下了一組詩歌表達自己的懷念之情,這就是《四哀詩》。其中的第一首,就是悼念李欽叔的。原詩如下:
赤縣神州坐陸沉,金湯非粟禍侵尋。
當官避事平生恥,視死如歸社稷心。
文采是人知子重,交朋無我與(yu) 君深。
悲來不待山陽笛,一憶同衾淚滿襟。
詩歌的大意是:眼看神州陸沉,李欽叔當然想挽狂瀾於(yu) 既倒,可是沒有糧草,哪怕是固若金湯的城池,又如何能守得住啊。李欽叔這個(ge) 人,向來以當官卻不敢任事、逃避責任為(wei) 一生最大的恥辱;他對江山社稷一片赤膽忠心,把為(wei) 國家而死看得像回家一樣平常。他才華卓著,為(wei) 世人所重,是我最好的朋友。如今他駕鶴西去,再回憶起當初親(qin) 密相交的那些日子,真是令人悲從(cong) 中來,淚滿衣襟。
詩歌寫(xie) 得情深意長,而李欽叔勇於(yu) 任事、忠於(yu) 社稷、視死如歸的高貴品質,也就給我們(men)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全詩之中,最精警的句子無疑是其中的頷聯:“當官避事平生恥,視死如歸社稷心。”把在其位而不謀其政,做官避事看作平生最大的恥辱;對江山社稷一片赤膽忠心,把為(wei) 國家而死看得像回家一樣平常。
“為(wei) 官避事平生恥”雖然是元好問對於(yu) 李欽叔為(wei) 官生涯的總結與(yu) 褒揚,但以為(wei) 官避事為(wei) 恥,卻是體(ti) 現在中國悠久的傳(chuan) 統文化之中的。比如《荀子·臣道》就明確說:“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祿養(yang) 交而已,謂之國賊。”《漢書(shu) ·朱雲(yun) 傳(chuan) 》說:“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屍位素餐,孔子所謂‘鄙夫不可與(yu) 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
王陽明像
以江山社稷為(wei) 重,以為(wei) 官避事為(wei) 恥,敢於(yu) 任事的例子,我們(men) 可以舉(ju) 出王陽明。當年王陽明在去福建任職、經過江蘇的路上,得知了寧王朱宸濠起兵反叛朝廷的驚人消息。此時王陽明的身份,隻是一個(ge) 過境的官員,身邊又沒有一兵一卒,對朱宸濠叛亂(luan) 的事情,本來是可以不管的。但以社稷為(wei) 重的王陽明,仍然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組織起了平定寧王之亂(luan) 的行動。從(cong) 當時的局勢出發,王陽明認為(wei) 假如朱宸濠立刻攻打南京,則勝算很大,而一旦發生這種狀況,就很容易形成南北割據的局麵。當務之急,是阻止朱宸濠攻打南京。但王陽明手中並沒有與(yu) 朱宸濠作戰的兵力,為(wei) 了拖住朱宸濠,贏得時間,他一方麵偽(wei) 造朝廷的檄文,假說已命令數十萬(wan) 大軍(jun) 討伐寧王,沿路務必及時供應糧草,這就極大地震懾了寧王;另一方麵,他又偽(wei) 造了朝廷給朱宸濠手下兩(liang) 名心腹李士實和劉養(yang) 正的密信,稱讚他們(men) 對朝廷的一片忠心,並巧妙地讓朱宸濠無意中“截獲”了這封密信,這就使得朱宸濠對兩(liang) 人心生懷疑,拒絕了兩(liang) 人勸其早日攻占南京的建議。如此一來,王陽明就獲得了寶貴的十幾天時間,而就在這十幾天中,王陽明招募起了一支不足三萬(wan) 人的隊伍,而後就靠著這支臨(lin) 時組織起來的隊伍,打敗了寧王的十幾萬(wan) 精銳之師。本來可以不管的事情,為(wei) 了社稷安危,王陽明管了。假冒聖旨以及沒有朝廷的授權而擅自招募軍(jun) 隊是殺頭的重罪,但為(wei) 了國家的安定,王陽明也做了。他把一個(ge) 以國家為(wei) 重、勇於(yu) 任事的社稷之臣的形象和精神,體(ti) 現得淋漓盡致。
曆史上,這樣的傑出人物代不乏人。罵賊而死的顏真卿,力撐時局的曾國藩,虎門銷煙的林則徐,等等。正如魯迅所說,“他們(men) 是中國的脊梁”,也理所當然地受到世代的尊重。
相反,那些為(wei) 官避事、屍位素餐的官員,則隻能受到人們(men) 的唾棄。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就記載了這樣一個(ge) 故事。說有一個(ge) 叫鄭蘇仙的人,晚上做夢到了陰間,正趕上閻王在發落那些剛死的鬼魂。這時一個(ge) 官員,穿著官服,昂首挺胸來到閻王跟前,大言不慚地為(wei) 自己表功,說自己所到之處,除了一杯清水,不曾占當地一點便宜,所以上對得起蒼天,下對得起鬼神。閻王笑了,說朝廷設立官員,是為(wei) 了替朝廷分憂、替百姓做事的,假如說不貪汙不要錢就是好官,那麽(me) 放一個(ge) 木偶在公堂之上,連水都不喝,不是更好嗎?那個(ge) 官員又替自己辯解,說我雖然沒有功,但也沒有過。閻王說你一生行事,處處是為(wei) 了保全自己。某某案件,你為(wei) 了避嫌而不肯說話,難道不是辜負了百姓嗎?某某事情,你因為(wei) 怕麻煩而不肯去做,難道不是辜負了國家朝廷嗎?你身為(wei) 朝廷命官卻無所作為(wei) ,這本身就是過啊!那個(ge) 官員聽了閻王這一番話,氣焰頓時就矮了下來。這個(ge) 故事借閻王之口,諷刺了某些自認為(wei) 清廉的“好官”,他們(men) 無所貪求,卻也無所作為(wei) ;自命一介不取,實則屍位素餐。明清之際,民間流行著一句俗語:“當官不為(wei) 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說的是百姓的態度。而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通過這則故事,說明在正直的官員中,也是以因循苟且、無所作為(wei) 為(wei) 恥的。
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說:“權力的行使與(yu) 責任的擔當緊密相連,有權必有責。看一個(ge) 領導幹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沒有責任感,有沒有擔當精神。”誠然,越是要做前人所沒有做過的事情,走一些前任所沒有走過的道路,就越是會(hui) 遇到各種困難與(yu) 挫折,越是會(hui) 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衝(chong) 突,越是會(hui) 陷入盤根錯節的利益糾紛之中。但是,越是如此,就越是需要迎難而上的精神,越是需要責任與(yu) 擔當精神。封建時代一名合格的官員尚且以為(wei) 官避事為(wei) 恥,今天的黨(dang) 員幹部就更當發揚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的精神。如此才能為(wei) 官一任,造福一方,無愧於(yu) 自己的身份和我們(men) 所處的偉(wei) 大時代。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