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這句名言,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體(ti) 學習(xi) 時的講話中引用過的。
“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的出處,是明代呂坤的《呻吟語·應務》。
呂坤(1536—1618),字叔簡,一字心吾、新吾,自號抱獨居士,明代歸德府寧陵(今河南商丘寧陵)人,明代文學家、思想家。曾任山西巡撫,都察院左、右都禦史,刑部左、右侍郎等職,死後被追任刑部尚書(shu) 。呂坤為(wei) 政清廉,剛正不阿,與(yu) 沈鯉、郭正域被譽為(wei) 明萬(wan) 曆年間天下“三大賢”。呂坤著述眾(zhong) 多,而以《呻吟語》最為(wei) 重要。它積呂坤三十年心血而成,是一部語錄體(ti) 、箴言體(ti) 的小品文集,書(shu) 分內(nei) 外兩(liang) 篇,共六卷,約數百則。《呻吟語》大體(ti) 以儒家思想為(wei) 基礎,吸納了道家、法家、墨家等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具有極高的社會(hui) 人生價(jia) 值。
“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出自《內(nei) 篇·應物》的第九則,這一則完整的上下文是:“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審勢擇人。專(zhuan) 欲難成,眾(zhong) 怒難犯。此八字者,不獨妄動人宜慎,雖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須調劑人情,發明事理,俾大家信從(cong) ,然後動有成,事可久。盤庚遷殷,武王伐紂,三令五申,猶恐弗從(cong) 。蓋恒情多暗於(yu) 遠識,小人不便於(yu) 己私;群起而壞之,雖有良法,胡成胡久?自古皆然,故君子慎之。”大意是,為(wei) 天下做好事,也是講求條件的,力量、時機、人選都很重要。而且做事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不要一意孤行,不要觸犯眾(zhong) 怒。這一點,不要說那些喜歡輕舉(ju) 妄動的人要注意,即使你懷著至公無私的心,做的是正大光明的事,也要特別注意,最好能夠體(ti) 察人情,講明道理,讓大家信從(cong) ,這樣才能把事情辦成,效果也會(hui) 長久。你看盤庚遷都,武王伐紂,哪個(ge) 不是三令五申後才實行的?為(wei) 什麽(me) 如此慎重呢?因為(wei) 對於(yu) 普通人來說,他們(men) 會(hui) 因為(wei) 缺乏遠見而不理解;對於(yu) 小人來說,他們(men) 會(hui) 因為(wei) 利益受損而心懷不滿,不把道理說清,小人就會(hui) 鼓噪起大眾(zhong) ,群起而攻之,那樣的話,就算你的辦法再好,又怎麽(me) 能獲得長久的成功呢?自古以來就是這個(ge) 道理,所以君子們(men) 一定要謹慎對待。
呂坤的道理講得非常精彩。他所主張的,是一種剛健而謹慎的行事原則,值得每一個(ge) 要做一番大事的人銘記在心。不過對於(yu) 普通人來說,從(cong) 這段話中最容易受到感奮的,其實還是“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這句話。從(cong) 整段文字來看,它雖然不是呂坤的側(ce) 重點,卻是整段文字的前提和基礎,離開了“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則“調劑人情,發明事理”也就變得毫無意義(yi) 了。作為(wei) 整段話中最為(wei) 閃亮的一句,它無疑有著巨大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