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絲一粒,我之名節(詳解版)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統文化智慧

微信掃一掃 ×

一絲(si) 一粒,我之名節

  “一絲(si) 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wei) 人不值一文。”是2014年3月18日習(xi) 總書(shu) 記在河南省蘭(lan) 考縣委常委擴大會(hui) 議上的講話中引用過的。習(xi) 總書(shu) 記說:“我一直講‘從(cong) 善如登,從(cong) 惡如崩’,思想的口子一旦打開,那就可能一瀉千裏。幹部不論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獨慎初慎微,‘不以惡小而為(wei) 之’。蘭(lan) 考曆史上出了一個(ge) 有名的清官張伯行。他曆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禮部尚書(shu) ,為(wei) 謝絕各方饋贈,專(zhuan) 門寫(xie) 了一篇《卻贈檄文》,其中說道:‘一絲(si) 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wei) 人不值一文。誰雲(yun) 交際之常,廉恥實傷(shang) ;倘非不義(yi) 之財,此物何來?’我看,這也可以作為(wei) 一麵鏡子。”

  “一絲(si) 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wei) 人不值一文”的出處,是清代官員張伯行的《卻贈檄文》。

優(you) 秀廉政戲劇《張伯行》演出場景

優(you) 秀廉政戲劇《張伯行》演出場景

  張伯行(1651—1725),字孝先,號恕齋,晚號敬庵,河南儀(yi) 封(今河南蘭(lan) 考)人。清朝大臣,理學家。康熙二十四年(1685)進士,累官至禮部尚書(shu) 。曆官二十餘(yu) 年,他以清廉剛直著稱。其政績在福建及江蘇最為(wei) 著名。學宗程、朱,及門受學者數千人。去世後,朝廷追贈其為(wei) 太子太保,諡清恪。

  這篇著名的《卻贈檄文》是他在康熙四十八年(1710),調任江蘇巡撫時所作的。江南是魚米之鄉(xiang) ,繁華富庶甲於(yu) 天下,“水漲船高”,江南一代官場的浮華奢靡、貪汙腐敗之風也差不多是甲於(yu) 天下的。作為(wei) 地方長官,張伯行上任之初,饋贈禮物者就接踵而來。為(wei) 了扭轉這種風氣,張伯行就寫(xie) 了這篇檄文,懸掛在居所以及衙門前。全文是:“一絲(si) 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wei) 人不值一文。誰雲(yun) 交際之常,廉恥實傷(shang) ;倘非不義(yi) 之財,此物何來?”

  檄文的大意是:一絲(si) 一粒,都關(guan) 係到我的聲名節操;一厘一毫,都是百姓的民脂民膏。對百姓寬鬆一分,老百姓得到的好處就不止一分;放任自己多拿一文,我的為(wei) 人就不值一文。不要說什麽(me) 這隻是正常的人情交往,這實在是關(guan) 乎廉恥的大事;對於(yu) 這種不義(yi) 之財,我是無論如何都不會(hui) 收下的。

  張伯行是這樣寫(xie) 的,也是這樣做的。在江蘇做巡撫的幾年時間裏,他心係百姓,廉潔自守,獲得了百姓的擁戴。當他離任之時,江蘇百姓心懷感念,人們(men) 知道他為(wei) 官清廉,就帶來了蔬菜和水果,但同樣被張伯行婉言謝絕了。百姓不忍,說出了一段百年之後仍讓我們(men) 為(wei) 之動容的話語:“公在任,隻飲江南一杯水;今將去,無卻子民一點心。”您在江南做官,除一杯水外,真的是一無所取;如今您要走了,千萬(wan) 不要拒絕百姓對您的一點心意。話說到這般地步,張伯行也就隻好破例,收下了一棵青菜和兩(liang) 塊豆腐,取“一清二白”之意。

  張伯行的清廉自守,在得到百姓愛戴的同時,也受到了朝廷的高度認可。他還在江蘇任按察使的時候,康熙皇帝就聽說了他的名聲。康熙南巡,到蘇州的時候,就和身邊的大臣說起張伯行,說這個(ge) 人為(wei) 官清廉,實在難得。當時命令江蘇省的地方長官舉(ju) 薦賢能,因為(wei) 張伯行為(wei) 人倔強,和地方長官的關(guan) 係不是太好,所以沒有舉(ju) 薦他。康熙一看舉(ju) 薦的名單中沒有張伯行,就親(qin) 自將張伯行召來,說我聽說你的事跡很久了,他們(men) 不舉(ju) 薦你,朕親(qin) 自舉(ju) 薦你。你一定要幹出個(ge) 樣子來,讓天下人知道朕是有識人之明的君主,於(yu) 是賜給他“廉惠宣猷”幾個(ge) 大字,而後將其提拔為(wei) 福建巡撫。在古代社會(hui) ,一個(ge) 臣子,能夠得到皇帝親(qin) 筆書(shu) 寫(xie) 的表彰文字,那真是至高無上的榮譽了。還不止於(yu) 此。在此後的為(wei) 官生涯中,張伯行多次得到康熙的表彰,說“伯行居官清正,天下所知”,“伯行操守為(wei) 天下第一”。雍正年間,朝廷提拔他為(wei) 禮部尚書(shu) ,賜“禮樂(le) 名臣”榜,死後追贈太子太保,諡號清恪。光緒初年,更是給予他從(cong) 祀文廟的無上殊榮。

  放到曆史的長河中,張伯行這樣的“清官”可以說是代不乏人。

  比如拒金的楊震。楊震是東(dong) 漢官員。他路過昌邑,當地的縣令王密是他當年舉(ju) 薦的。為(wei) 了感謝楊震的知遇之恩,王密趁夜色給楊震送來了十斤黃金。楊震堅決(jue) 拒絕,王密以為(wei) 楊震是有所顧慮,於(yu) 是說這事沒人知道,您放心好了。王密這番話激怒了楊震,楊震當時就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麽(me) 能說沒有人知道呢?”

  再比如明代的範景文。他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書(shu) 、內(nei) 閣大學士等要職,位尊權重,卻清正廉明,從(cong) 不以權謀私。為(wei) 表達自己的清廉之心並杜絕親(qin) 朋好友的請托,他特在衙門堂鼓邊放置了一塊牌子,上書(shu) “不受囑,不受饋”六個(ge) 大字,並放言,倘有人違犯,莫怪他翻臉無情。老百姓交口稱讚,尊稱他為(wei) “二不公”或“二不尚書(shu) ”。

  又比如清代的湯斌。他為(wei) 官多年,崇尚簡約,兩(liang) 袖清風。在擔任陝西潼關(guan) 道台期間,他廉潔自律,居家簡樸,一日三餐不離清水豆腐湯,加之他為(wei) 政清明,使百姓安居樂(le) 業(ye) ,於(yu) 是有了湯斌“為(wei) 政清白像豆腐湯,生活簡樸像黃連湯,於(yu) 世道人心則像人參湯”的說法,“三湯道台”的雅號就此廣為(wei) 流傳(chuan) 。當地幾位秀才還專(zhuan) 門寫(xie) 了一副對聯:“兩(liang) 袖清風,百姓愛憐當局者;一身正氣,三湯可配後來人。”

  “清官”,既寄托著朝廷對官員的道德期待,也凝聚著百姓對官員的殷殷期望。從(cong) 這些古代的清官身上,我們(men) 能學到什麽(me) 呢?

  第一,廉潔是為(wei) 官之本。

  為(wei) 什麽(me) 上自天子,下到百姓,都對官員的清廉如此重視呢?明清時代非常流行的一則《官箴》把這個(ge) 道理說透了。這則《官箴》是這樣說的:“吏不畏吾嚴(yan) 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則吏不敢慢,公則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大意就是:官吏不怕我嚴(yan) 厲,而害怕我廉潔。百姓不服我的才能,而服我的公正。為(wei) 政清廉,官吏就不敢有所怠慢;辦事公正,百姓就不敢有所欺瞞。為(wei) 官公正,才能使政治清明;為(wei) 官清廉,才能在百姓中樹立威信。

  這則《官箴》,出自明初學者曹端之口,後來山東(dong) 巡撫年富對其詞句稍作改動,增加了“公生明,廉生威”,而後用楷書(shu) 恭敬地寫(xie) 下來,作為(wei) 自己的座右銘。因其精警深刻,被不少正直的士大夫奉為(wei) 圭臬。它一針見血地指出,為(wei) 官之本說來說去無非就是兩(liang) 點:一是公正,二是廉潔。而我們(men) 要補充的是,在很多時候,廉潔其實也是公正的前提。正如常言所說,“吃了別人的嘴軟,拿了別人的手短”,當你手裏有賄賂,又怎麽(me) 能奢望你心中有公正呢?

  第二,廉潔要防微杜漸,從(cong) 小事做起。中國古代的很多名言,都是在講這個(ge) 道理。比如“堤潰蟻穴,氣泄針芒”,比如“貪如火,不遏則自焚;欲如水,不遏則自溺”。把這個(ge) 道理說得特別清楚的是唐德宗時候的大臣陸贄。他做宰相的時候,拒絕下屬贈送的任何禮物,即使是像馬鞭、靴子一類的小東(dong) 西也不接受。有些人以陸贄不近情理而向皇帝匯報,皇帝也覺得這樣有些不近人情,勸陸贄把口子鬆一鬆。陸贄的回答是:這是萬(wan) 萬(wan) 不可的。小吏收受賄賂,尚且應受到懲罰,何況我是國家大員?收取賄賂的口子一旦打開,就會(hui) 越擴越大,先是鞭子靴子之類的小東(dong) 西,到後來就是金玉珠寶了。每天沉溺於(yu) 物欲之中,又怎麽(me) 能做到為(wei) 官的公正廉潔呢?這些,其實也就是習(xi) 總書(shu) 記所說的“‘從(cong) 善如登,從(cong) 惡如崩’,思想的口子一旦打開,那就可能一瀉千裏。幹部不論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獨慎初慎微,‘不以惡小而為(wei) 之’”。

  當年方誌敏烈士的《清貧》一文,曾經風靡大江南北,令無數人為(wei) 之感奮。在作品的開頭,他就寫(xie) 道:“我從(cong) 事革命鬥爭(zheng) ,已經十餘(yu) 年了。在這長期的奮鬥中,我一向是過著樸素的生活,從(cong) 沒有奢侈過。經手的款項,總在數百萬(wan) 元;但為(wei) 革命而籌集的金錢,是一點一滴地用之於(yu) 革命事業(ye) 。這在國民黨(dang) 的大人物身上,頗似奇跡,或認為(wei) 誇張;而矜持不苟,舍已為(wei) 公,卻是每個(ge) 共產(chan) 黨(dang) 員具備的美德。”在作品的最後,他又說:“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men) 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矜持不苟,舍己為(wei) 公,是共產(chan) 黨(dang) 人當初能夠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也是每一個(ge) 共產(chan) 黨(dang) 人應當具有的美德。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發布時間:2018年12月21日 11:33      來源:ky体育中心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