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men) 現在講第十九個(ge) 問題:中國改革是一次製度革命。
中國改革,要改變不適應生產(chan) 力發展要求的生產(chan) 關(guan) 係,要改變不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上層建築,生產(chan) 關(guan) 係、上層建築,它具體(ti) 地都體(ti) 現為(wei) 製度。我們(men) 的目標,就是要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體(ti) 製。我們(men) 要在不斷解決(jue) 新問題當中,逐步形成比較完備的成熟的、更加定型的製度。所以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探索確立都是中國改革成功的標誌。那麽(me) 我們(men) 從(cong) 三個(ge) 方麵來討論一下這個(ge) 問題。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是符合人性的製度。人都是生活在一定製度中,即使兩(liang) 個(ge) 人的交往,也需要一定的規則,需要一定的交往的習(xi) 慣。這個(ge) 社會(hui) 看起來,它是由單個(ge) 的人構成的,但是人的背後就是他們(men) 的習(xi) 慣,他們(men) 的製度,所以人就是關(guan) 係中的人,人的行為(wei) 、人的生活,就取決(jue) 於(yu) 人處的社會(hui) 關(guan) 係。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他說,英國的資本家皮爾先生聽說在澳大利亞(ya) 那個(ge) 地方資源非常豐(feng) 富,非常容易發財,於(yu) 是他就拿著5萬(wan) 英鎊,帶著300(3000)個(ge) 奴隸,浩浩蕩蕩地滿懷希望地到那裏去發財,認為(wei) 那裏遍地都是黃金。但是結果怎麽(me) 樣,他沒想到,這些奴隸一下船之後就四散逃走了。你想既然到處都能發財,奴隸幹嗎還聽你吆喝?所以馬克思說,可憐的皮爾先生,連一個(ge) 給他打水的仆人都找不到了。他忘記了他在把奴隸運到澳大利亞(ya) 的時候,把資本主義(yi) 的生產(chan) 關(guan) 係也運過去。所以沒有這樣的生產(chan) 關(guan) 係,它就不存在剝削,就不存在奴隸和奴隸主的關(guan) 係了。
鄧小平非常重視製度,他說我們(men) 過去發生的很多的錯誤,出現的很多問題,當然和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guan) ,但是組織製度、工作製度仍然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製度好,那麽(me) 壞人他就不能做壞事,他就無法橫行。你製度不好,你好人做好事也難。這個(ge) 製度還表現為(wei) 我們(men) 日常生活的習(xi) 慣風俗。
在廣西有一個(ge) 小村子,記者聽說有一個(ge) 無人菜市場,他非常好奇,聽說在那裏,這個(ge) 市場存在好幾年了,也沒有人拿了東(dong) 西不給錢。這個(ge) 記者就來到這裏一探究竟。到那裏一看,這個(ge) 菜市場就在村子中間的一棵大榕樹底下,擺滿了蔬菜和肉。這時候,他看見有一個(ge) 年輕人騎著自行車過來了,割一塊肉,上秤上一稱,然後掏出十塊錢,放在一個(ge) 盛錢的箱子裏。他感到奇怪,這會(hui) 不會(hui) 有人拿了菜不給錢?旁邊大榕樹下,一些老年人在聊天。於(yu) 是他就走過去,問有沒有這種情況,拿了菜拿了肉不給錢。老人們(men) 說,平時農(nong) 忙的時候,大家沒有空看著菜市場,所以就形成了無人菜市,但是現在沒有出現拿東(dong) 西不給錢的。他說,拿東(dong) 西給錢天經地義(yi) ,大家都把信譽看得非常重,沒人去貪小便宜。這是非常好的品格。為(wei) 什麽(me) 有這樣好的品格?就是與(yu) 風俗有關(guan) 。大家買(mai) 東(dong) 西給錢天經地義(yi) ,成為(wei) 人們(men) 心中的一條法則、一條製度。公認的製度,大家都要遵循,那它就對人有很大的約束力。否則的話,你破壞了規矩怎麽(me) 樣,你會(hui) 受到懲罰,在村子裏抬不起頭,要受到村民鄙視,誰還敢貪便宜?所以正是這樣的製度規範、習(xi) 慣風俗,造就了村民的這種誠實的品格,這種守信的品格。
人性它的自然屬性都有利己性,都想滿足自己的需要,追求自己的利益,所以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它是符合人性的製度選擇,它肯定了人的需要和利益,肯定了人的自主性,賦予人主體(ti) 的品格主體(ti) 地位。我們(men) 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多黨(dang) 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法律製度等等這些,都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政治權利,給人民表達自己利益的機會(hui) 。這是第一。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發揮了人的潛能。中國製度在中國改革中發揮了人的潛能,促進了經濟發展,也促進了人的發展。
我小時候生活在山東(dong) 淄博條件比較好的農(nong) 村,我家是一個(ge) 工農(nong) 結合的家庭,父親(qin) 是工人,母親(qin) 是農(nong) 民。1982年的一個(ge) 秋天下午,村子裏召開村民大會(hui) ,生產(chan) 隊長宣布說,我們(men) 根據上級的精神,今天要把生產(chan) 隊的土地承包給大家。當時氣氛一下子就熱烈起來了,有的很高興(xing) ,非常地踴躍;有的還有點擔心,我能不能種好?以前都是生產(chan) 隊大呼隆地勞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但不管怎麽(me) 樣,土地一分之後,勞動的熱情馬上就不一樣了。早晨沒有等到生產(chan) 隊長給你吹哨子,天還不亮,很多人就到田地裏去上工。那時候我父親(qin) 下午下班之後,還來不及吃東(dong) 西,就匆匆忙忙地到田裏去勞動。村民們(men) 見麵,連招呼都來不及打,然後又匆匆地奔向他自己的自留地。農(nong) 民的積極性馬上就高漲起來了,他的潛力,他的能力,就充分發揮出來了,隻想著怎麽(me) 種好地,怎麽(me) 多打糧食。
鄧小平就指出,改革的目標就是要調動基層和工人農(nong) 民知識分子的積極性,把生產(chan) 經營的自主權下放給農(nong) 民,下放給企業(ye) ,下放給基層,這樣才能調動他們(men) 的積極性。就是要使善於(yu) 經營的人能夠有經營權,使善於(yu) 勞動的人有勞動權,這樣逐漸地,勞動、資本、技術、管理,都能夠參與(yu) 到生產(chan) 活動當中,都能夠參與(yu) 到產(chan) 品的分配當中,激發了人民的勞動活力,創造了效益。
第三個(ge) 方麵,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提供了人們(men) 改變命運的機會(hui) 。改革開放前,社會(hui) 成分非常簡單,工人就是工人,農(nong) 民就是農(nong) 民,知識分子就是知識分子。我還記得,1977年是我們(men) 恢複高考的第一年,為(wei) 農(nong) 村的青年提供了好的機會(hui) ,當時我姑姑就是我們(men) 村第一個(ge) 考上中專(zhuan) 生的。之後她當了護士,從(cong) 農(nong) 民變成了護士,變成了國家工作人員,改變了她的命運。1981年是初中,中專(zhuan) 生開始招生,當然那是山東(dong) ,可能有的地方時間相差一點,那麽(me) 這也為(wei) 當時優(you) 秀的中專(zhuan) 生,提供了脫離農(nong) 門的機會(hui) 。
到了現在,我們(men) 獲得了更加公平的教育機會(hui) ,對我們(men) 每一個(ge) 人來講,隻要努力就有機會(hui) 。它使人們(men) 不斷地學習(xi) ,謀求更好的工作,創造更好的發展機會(hui) 。
這個(ge) 問題的分享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