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為什麽能成功》係列公開課 | 第十五講 以人為本的中國改革

微信掃一掃 ×

《中國改革為(wei) 什麽(me) 能成功》係列公開課

  大家好,我們(men) 現在講《中國改革為(wei) 什麽(me) 能成功》的第十五個(ge) 問題:以人為(wei) 本的中國改革。

  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時期,老百姓之所以非常踴躍地參加共產(chan) 黨(dang) 八路軍(jun) 的隊伍,願意投身革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men) 共產(chan) 黨(dang) 八路軍(jun) 是咱老百姓的隊伍。革命是為(wei) 了消滅剝削壓迫,群眾(zhong) 翻身做主人,讓窮人過上好日子。所以建立人人平等的社會(hui) 是革命和改革的目的,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宗旨和使命。

  中國改革堅持以人為(wei) 本,有的人說,現在說“以人為(wei) 本”其實並不新鮮,因為(wei) 中國封建社會(hui) 也講“民惟邦本”。那肯定不是一回事,它們(men) 之間有根本的區別。在封建社會(hui) 講民惟邦本,講民為(wei) 貴,社稷次之,君為(wei) 輕,講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其實我們(men) 都可以看出來,這是把民放在一個(ge) 重要的位置,那為(wei) 什麽(me) 放在一個(ge) 重要的位置,目的還是為(wei) 了封建統治符合君為(wei) 臣綱的基本的原則。那麽(me) 現在我們(men) 講以人為(wei) 本完全不同,我們(men) 是在唯物史觀的框架下理解這個(ge) 問題,我們(men) 是堅持人民群眾(zhong) 是曆史的創造者,堅持人民是創造曆史的決(jue) 定力量。那麽(me) 中國的改革,在它的動因、目的和依靠力量等方方麵麵,都堅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wei) 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堅持以人為(wei) 本的理念和原則,這也是中國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下麵我們(men) 從(cong) 三個(ge) 方麵來闡釋這個(ge) 問題。

  第一,改革的首要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鄧小平說,我們(men) 對不起人民,我們(men) 太窮了,貧窮不是社會(hui) 主義(yi) ,我們(men) 不能因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就覺得光榮,就忍受貧窮。我們(men) 要消滅貧窮,要發展生產(chan) 力,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否則就是不夠格的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主義(yi) 要實現共同富裕,所以我們(men) 要生存,我們(men) 要過好日子。可能很多人都看過電視劇《十八個(ge) 手印》,我們(men) 看到小崗村本來很窮,他們(men) 每年都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敲著花鼓到各地去討飯。1978年這一年是農(nong) 業(ye) 歉收,他們(men) 偷偷進行了包產(chan) 到戶,在生死狀上按下了手印。小崗村人做了這麽(me) 一件大事,鄰村的人就發現小崗村發生的變化,他們(men) 也都紛紛效仿。企業(ye) 也是這樣,打破大鍋飯、鐵飯碗,其目的也是為(wei) 了激發人民群眾(zhong) 的勞動積極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黨(dang) 的十三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hui) 的主要矛盾是什麽(me) ?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hui) 生產(chan) 之間的矛盾。所以在這裏,就把人民的需要放在了一個(ge) 突出的位置,成為(wei) 我們(men) 國家發展改革的一個(ge) 重要的任務。它是主要矛盾,其他的矛盾都要服從(cong) 於(yu)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我們(men) 當時確定的改革三步走的戰略,從(cong) 貧困到溫飽再到小康,最後達到共同富裕。它的核心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鄧小平提出的三個(ge) 有利於(yu) ,有利於(yu) 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的生產(chan) 力,有利於(yu) 增強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的綜合國力,最後還是落腳到有利於(yu)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最終的標準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說當代中國的改革是以人為(wei) 本的改革,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人民,一切為(wei) 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產(chan) 力,發展生產(chan) 力,消滅剝削,消除兩(liang) 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改革也要依靠人民,否則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樣的改革必然走向失敗。

  第二個(ge) 方麵,堅持以人為(wei) 本,必須密切聯係群眾(zhong) 。以人為(wei) 本,首先要滿足人民的需要和利益,這個(ge) 需要和利益就是人的根本。我們(men) 要了解他們(men) 有什麽(me) 需求,有什麽(me) 困難,有什麽(me) 期望,有什麽(me) 不滿。鄧小平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er) 子,我深情地愛著自己的祖國和人民,我們(men) 一切事情都要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讚成不讚成、滿意不滿意、高興(xing) 不高興(xing) ,作為(wei) 我們(men) 判斷改革得失的標準。要真正地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走群眾(zhong) 路線,要密切聯係群眾(zhong) 。毛澤東(dong) 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上專(zhuan) 門就群眾(zhong) 感情說過一段話。他說,我是學生出身的人,那個(ge) 時候我覺得知識分子最幹淨,工人、農(nong) 民很髒。但是革命了之後,我和他們(men) 天天戰鬥在一起,我才發現真正幹淨的是工人、農(nong) 民。雖然他們(men) 的手很黑,腳上還有牛屎味,但是我們(men) 的感情發生了變化。現在這樣的人還有,但是很少了。有的學校領導甚至都不見老師,更不用說和學生談話了,這樣不同學生、不同群眾(zhong) 打交道,不同他們(men) 接觸,你怎麽(me) 能夠了解群眾(zhong) 。所以,我們(men) 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關(guan) 心群眾(zhong) 。你關(guan) 心群眾(zhong) ,同群眾(zhong) 打成一片,你才能夠不搞特殊,才能夠了解群眾(zhong) 的需求,這樣才能得到群眾(zhong) 的支持,任何問題都不是困難,都能解決(jue) 。

  中國的改革也正是通過各方麵的製度設計,加強黨(dang) 和群眾(zhong) 的密切聯係。比方說,向農(nong) 村派駐第一書(shu) 記就是我們(men) 黨(dang) 了解農(nong) 民的需求、農(nong) 村發展的現實,加強與(yu) 基層聯係的有效方式。2004年2月,安徽省財政廳的幹部沈浩被派到小崗村。可以說從(cong) 合肥到小崗村,從(cong) 財政廳到基層,生活的條件,工作的條件,差距很大,反差很大。但是沈浩他有一個(ge) 樸素的想法,他想,我來了就是要做貢獻的。他來到小崗村就找到婦女主任,說我要一家一戶地吃頓飯,你先陪我到關(guan) 友林家去。這個(ge) 婦女主任就犯難了,說這個(ge) 關(guan) 友林家太窮了,太髒了,他的老婆孩子也有問題,你到那裏怎麽(me) 吃飯呀。沈浩說,村上人不去他家,我更要去看看。所以他就在關(guan) 友林家吃了一頓飯,不久就派工匠粉刷了關(guan) 家的三間平房,給鋪上了水泥地麵,也給辦了特困保障。他在日記當中說,我們(men) 要得到群眾(zhong) 的信任和支持,就要為(wei) 群眾(zhong) 做事。所以他一個(ge) 月就把全村108戶的村民家跑了兩(liang) 遍。他為(wei) 群眾(zhong) 實實在在地辦事。大家看這張圖片,就可以看出來。他認為(wei) ,我們(men) 要融入小崗村,要了解民意,必須踏踏實實地辦點實事,這樣村民才了解你,才支持你,才擁護你。所以他作為(wei) 第一書(shu) 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聯係群眾(zhong) 的作用。

  第三個(ge) 方麵,激發人的活力和潛能是以人為(wei) 本的根本表現。以人為(wei) 本,不是簡單地為(wei) 人們(men) 的生活創造好的條件,不隻是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而是要踏踏實實地想著百姓,服務於(yu) 百姓。我們(men) 看到,《人民的名義(yi) 》在區裏這個(ge) 服務大廳,他們(men) 為(wei) 百姓辦事設了一個(ge) 小窗口,讓你在辦事的時候,根本坐也坐不好,蹲也蹲不下。設置這樣的障礙,就是不希望你麻煩他,根本沒有任何以人為(wei) 本的價(jia) 值理念。所以我們(men) 堅持以人為(wei) 本,還要尊重群眾(zhong) 的首創精神、主體(ti) 地位,要激發他們(men) 的活力。

  今天你在馬路上,肯定不會(hui) 注意一個(ge) 賣瓜子的人、賣水果的小販,但是如果說在改革開放之初,大街上有這麽(me) 一個(ge) 人,肯定引起人們(men) 極大的關(guan) 注,當年傻子瓜子的創始人年廣久,就是這樣的一個(ge) 人。他被稱為(wei) 中國商販第一人,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ge) 符號。他十幾歲的時候,就在大街上叫賣瓜子,他炒瓜子賣瓜子,然後又雇了一些人幫他做事,很快就發達起來了,據說成了百萬(wan) 元戶。當時很多人嫉妒他,但是鄧小平支持了他的創業(ye) 熱情,也相應地激發了人們(men) 創業(ye) 的潛能和活力。

  這個(ge) 問題的分享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發布時間:2018年12月17日 17:18      來源:ky体育中心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