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men) 現在討論的問題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方法。
蘇聯曾經采取休克療法進行改革,結果導致了國家解體(ti) 。那麽(me) 改革應該怎樣進行?中國采取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在改革中總結經驗、反思問題,進一步地修正改革的方法,由此推動了中國改革。我們(men) 下麵從(cong) 三個(ge) 方麵來討論這個(ge) 問題。
第一,改革的主要方法:摸著石頭過河。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方法符合馬克思主義(yi) 的基本原理,這就是從(cong) 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一個(ge) 辯證的推進的過程。在這個(ge) 過程當中達到人們(men) 的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
對於(yu) 中國改革,鄧小平曾經說,我們(men) 在形成一個(ge) 統一的方案之前,先在局部進行改革,先在一個(ge) 行業(ye) 、一個(ge) 地區進行改革,我們(men) 邊改革邊總結,看看是不是改革快了,還是改革慢了,太快的就收一收,在我們(men) 逐漸的總結反思當中,改革穩步地推向前進。當然我們(men) 這種摸著石頭過河不是膽小怕事,不是小心翼翼,不是畏畏縮縮。鄧小平說,我們(men) 要敢闖敢幹,也就是說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當年設立深圳經濟特區的時候他就說,中央沒有錢,你們(men) 深圳大膽地幹,殺出一條血路,不要像小腳女人那樣,隻有大膽闖大膽試,有冒險精神,有革命精神,才能夠真正成功。
其實摸著石頭過河這種方法意味著我們(men) 的改革充滿了不確定性,需要有勇氣,有擔當。所以對於(yu) 改革當中第一個(ge) 吃螃蟹的人,他的這種勇氣尤其值得欣賞。當年在一次科教座談會(hui) 上,負責恢複高考方案的同誌曾經向鄧小平匯報說,我們(men) 有這樣四條原則:一個(ge) 就是自願報名,領導批準是第二,第三是嚴(yan) 格考試,第四擇優(you) 錄取。鄧小平說我同意你四分之三,領導批準就不要了,高考是個(ge) 人的權利嘛。所以這種改革的方向還是非常有勇氣的。
改革的辦法還體(ti) 現了我們(men) 敢闖敢幹的精神。當年小崗村的人正是有這樣敢闖敢幹的精神才開辟了家庭聯產(chan) 承包責任製這樣的改革方式。在企業(ye) 當中也是這樣,開始打破大鍋飯,實行計件工資製,實行承包製,那麽(me) 這些都體(ti) 現了改革的勇氣、改革的膽略。對於(yu) 深圳來講也是這樣,深圳正是以一種敢於(yu) 突破的勇氣,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才從(cong) 小漁村成了一個(ge) 現代化的都市。在這個(ge) 過程當中需要我們(men) 的勇氣膽略。這是第一個(ge) 問題。
第二個(ge) 問題,改革進程中的摸著石頭過河。那麽(me) 破解中國經濟發展之謎,最主要的就是中國經濟改革的方法,這就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當年1978年在農(nong) 村改革的時候,正是在天氣大旱的狀況下,安徽省肥西縣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包產(chan) 到戶,這一種改革的方法就極大地激發了人們(men) 勞動的熱情和活力,所以小崗村經濟發展非常迅速。當然那個(ge) 時候也不是一片支持,有很多反對的聲音。實際上當時中國人對社會(hui) 主義(yi) 還是很有感情的,他們(men) 從(cong) 舊社會(hui) 過來,從(cong) 受壓迫受剝削的那種境地過來,認為(wei) 小崗村這樣的做法,這不是回到了原來的剝削階級的社會(hui) 了嗎?他們(men) 有可能再次受剝削、受壓迫,進入到這樣一個(ge) 境地。所以這個(ge) 改革的壓力還是很大的。鄧小平當時說,這種做法可以試試。農(nong) 村政策放寬之後,適合搞包產(chan) 到戶的就搞了包產(chan) 到戶,經濟大有改觀。他們(men) 實際上沒有偏離社會(hui) 主義(yi) 方向,他們(men) 這種改革也促進了生產(chan) 力的發展,這不是很好嗎?企業(ye) 也是這樣。當時四川省有六家企業(ye) ,先進行了放權讓利的改革試點,這就是在他們(men) 完成國家計劃之後把利潤拿出一部分來獎勵給職工。這種獎勵辦法刺激作用非常明顯,你一看你的同事老張這個(ge) 月比我多拿了3塊5毛錢,他又加班了,那麽(me) 下一個(ge) 月我一定要趕上去,我一定要超過他。那麽(me) 這種辦法就很強地刺激了人們(men) 的積極性,這種試點很快地擴展到一百多個(ge) 。中央的有關(guan) 文件、政策也支持推廣了這種做法。
當然不光是企業(ye) ,不光是農(nong) 村,個(ge) 體(ti) 戶的改革、個(ge) 體(ti) 經濟的改革也是這樣,不再把它看作是走資本主義(yi) 道路,成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公有製的重要補充。當時有一個(ge) 安徽的個(ge) 體(ti) 戶叫做年廣久,他搞了一個(ge) “傻子”瓜子,很快從(cong) 一個(ge) 小作坊發展到一百多人的工廠,經營很靈活。當時他雇傭(yong) 了一些人,有人就說這個(ge) 年廣久是搞資本主義(yi) ,是不是又搞剝削,甚至寫(xie) 信到省委。省委調查他,然後把調查的結果報到中央,鄧小平知道了這件事,說先不要動他,他對社會(hui) 主義(yi) 沒有危害,可以幹幹看看。所以後來出現了很多承包果園的、魚塘的、養(yang) 豬的等等個(ge) 體(ti) 戶。這是第二個(ge) 問題。
第三,對外開放促進了改革。那麽(me) 中國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刺激了人民生產(chan) 的積極性、生產(chan) 關(guan) 係適應生產(chan) 力的發展要求這樣的內(nei) 部因素之外,對外開放、利用外國資金和先進的技術經驗也非常重要。這種對外開放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建立經濟特區,為(wei) 融入世界經濟交往活動、探索國際化的經濟發展的方式提供了新路。1979年,中央設立四個(ge) 經濟特區,這就是深圳、珠海、廈門和汕頭,並且決(jue) 定讓深圳和珠海先進行實驗,然後再為(wei) 以後的經濟特區提供經驗,提供發展的方式。深圳打破了傳(chuan) 統的行政模式,比方說在設計、在建設、在利用資金的方麵,當時最初的對外開放主要是利用外國的資金,主要搞“三來一補”,比方說來料加工、來料裝配、來樣加工和補償(chang) 貿易,正是沒有資金大膽突破大膽闖這樣一種方式,這樣一種勇氣,深圳才殺出了一條血路,從(cong) 一個(ge) 小漁村成為(wei) 一個(ge) 現代化的大都市。從(cong) 1980年到1984年,當時全國經濟增長是1.5倍,深圳多少?是6倍多。珠海也有3倍多。那麽(me) 對外開放經濟特區這個(ge) 經驗向全國推廣,很快中央又批準設立上海、青島等14個(ge) 沿海開放城市,設立了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開放地區,並且在1988年批準海南為(wei) 一個(ge) 省份對外開放,並且給它更多的優(you) 惠政策、更多的自主權。所以對外開放和改革成為(wei) 互相促進、互相激發的兩(liang) 種形式。
實際上對外開放也是一種改革,我們(men) 改革了一種新的管理模式,改革了新的管理方式,改革了新的生產(chan) 方式。比方說利用外資,比方說我們(men) 學習(xi) 外國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管理經驗,更有效促進生產(chan) 發展的分配方式。在改革當中我們(men) 同時也深化了對外開放,所以對外開放和我們(men) 自身的改革成為(wei) 推動中國發展的兩(liang) 種方式。那麽(me) 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對外開放的擴展,中國的改革也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斷自我總結、自我反思,在自我推進的道路上更加深化,更加擴展。
這一次的分享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