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位於(yu) 河北省北部,曾經是茫茫荒原。半個(ge) 多世紀以來,三代塞罕壩林場人以堅韌不拔的鬥誌和永不言敗的擔當,堅持植樹造林,建設了百萬(wan) 畝(mu) 人工林海。如今,塞罕壩成為(wei) 守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
2017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men) 聽從(cong) 黨(dang) 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yu) 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北京往北直線距離不到200公裏的內(nei) 蒙古渾善達克沙地是沙塵暴的重要來源地之一。那裏的海拔高度比北京高出1400米,北風一刮,沙塵暴直撲京津地區,而位於(yu) 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的塞罕壩則是沙塵暴的必經之地。
為(wei) 阻斷京津沙源、涵養(yang) 水源,改善華北地區的生態環境,1962年,國家在當時經濟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毅然決(jue) 定,在河北省承德市北部的塞罕壩建立大型國有機械林場。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劉海瑩說:“當時環境非常艱苦,冬季白天最低氣溫達到零下二十七八度。盡管條件這麽(me) 惡劣,但是大家有信心把樹栽活。”
為(wei) 了完成國家交付的任務,第一代種樹人在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開始在塞罕壩創業(ye) 。無處棲身,就住倉(cang) 庫、馬棚;沒有食堂,就架上幾口大鍋,以全麩黑蓧麵加野菜充饑。“老天雖無情,也怕打鐵漢,滿地栽上樹,看你變不變”。然而在高寒荒原上種樹談何容易。
建場初期,沒有在同類地區造林育苗的成功經驗,大家就開始創新。
經過老一代塞罕壩人的努力,栽種樹苗成活率由最初的不足8%,到造林成活率達到95%,開創了國內(nei) 高寒地區栽植針葉樹成功的先河。到1982年,塞罕壩的綠色版圖迅速擴張,已經超額完成當年國家建立林場時所規劃的所有綠化和生態任務。通過塞罕壩人的堅守與(yu) 努力,宜林地已經都種上了樹。到了2011年,通過測算,還差9萬(wan) 畝(mu) ,塞罕壩的森林覆蓋率就接近86%的飽和值。但這剩下的9萬(wan) 畝(mu) 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塞罕壩人開始了第二次創業(ye) 。
在土壤少、坡度陡、難存水的石質陽坡上種樹難度可想而知,這些難以想象的困難都被塞罕壩人一個(ge) 一個(ge) 克服了。
坡陡的地方運輸車上不來,全靠人力,人扛不動就用騾子,特別陡的地方騾子上來都費勁。
就這樣,塞罕壩人在石質陽坡上攻堅造林,九萬(wan) 畝(mu) 荒山披上了綠色。塞罕壩機械林場成立以來已種植了112萬(wan) 畝(mu) 、4.8億(yi) 株樹木,如果按株距1米計算,可以繞地球12圈。
目前,塞罕壩植樹造林的任務已基本完成,更重要的任務是把森林資源保護好,經營好。眼下正值秋季,林場進入了防火關(guan) 鍵期。行車在林場的路上,可以看到防火內(nei) 容的指示牌。除了地麵的警示,空中雷達探測也是塞罕壩森林防火的重要手段。
雷達一旦報警,林場就會(hui) 迅速通知距離最近的望火樓進行人工核實確認是否有起火點。駐守在望火樓的瞭望員也是防止森林火災的一道重要防線。58歲的趙福州和妻子陳秀玲來塞罕壩機械林場工作已經有30多個(ge) 年頭了,憑借積累下來的經驗,老趙對周圍的山形地貌非常熟悉,能準確地叫出地名來。一旦出現火情他就能快速報準地名,撲火隊直接奔過去滅火,減少損失。
正是有了像趙福州夫婦這樣的瞭望與(yu) 堅守,確保了塞罕壩森林資源的安全。現在塞罕壩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地麵巡護、高山瞭望、雷達探測的立體(ti) 防控體(ti) 係。
趙福州說:“我們(men) 這個(ge) 望火樓在製高點,國慶節我也升國旗,四周一看綠茫茫的,就像守衛邊關(guan) 哨所一樣。”
延伸閱讀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