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馬鞍山市姥橋鎮黨委書記鄭李龍:當好“大管家” 破解“老大難”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鄭李龍(右)在走訪群眾(zhong) 。馬 軒攝

  姥橋鎮的多數百姓都還記得:那場暴雨,以及關(guan) 鍵時刻跳入河中,用雙手死死撐住固壩木樁的那個(ge) 身影……

  2016年6月底,暴雨侵襲了安徽省馬鞍山市鄭蒲港新區姥橋鎮,7月7日,姥下河河堤唐橋段發生大麵積塌方!一旦潰壩,港區幾十家企業(ye) 和5.6萬(wan) 人的生命財產(chan) 安全將受到影響!

  危急時刻,姥橋鎮黨(dang) 委書(shu) 記鄭李龍率先跳進齊肩深的河水,用雙手支撐木樁,以便工程機械將其固定……在水中浸泡長達6小時,他和另兩(liang) 位鎮幹部硬是先後撐住了230根木樁,使得壩體(ti) 得以加固!河堤保住了,鄭李龍卻一下子癱軟下來,被村民拉上了岸……

  “鄭蒲港6年來投入幾百億(yi) 元,事關(guan) 姥橋鎮及新區數萬(wan) 名群眾(zhong) 的民生福祉,不能讓洪水打亂(luan) 了港區發展的腳步。”鄭李龍平靜地說。

  今年48歲的鄭李龍2005年10月調到鄭蒲港新區姥橋鎮工作,先後擔任鎮長、鎮黨(dang) 委書(shu) 記。2016年,位於(yu) 鄭蒲港新區的馬鞍山綜合保稅區項目獲批,姥橋鎮涉及拆遷600多戶。時間緊、任務重,鄭李龍堅持組織領導、責任獎懲等“五到位”工作法,挨家挨戶做群眾(zhong) 工作,用耐心和真情換來了支持和理解。

  走進搬遷戶王長永位於(yu) 鎮淮花園小區的新居,隻見房屋寬敞明亮,家具嶄新光潔。他的老家在杜姬廟村,處於(yu) 搬遷規劃區內(nei) 。起初由於(yu) 擔心工作無著,王長永對搬遷顧慮重重……為(wei) 此,鄭李龍沒少上門做工作,算經濟賬、帶看新房;最終,王長永主動簽了協議,3個(ge) 月後拿到新居鑰匙。

  不僅(jin) 如此,鄭李龍還跟王長永結成對子,主動幫扶。在他的牽線搭橋下,王長永在新區一所中學當上保安,妻子在一家公司做起了保潔,兩(liang) 人月收入5000多元。

  在鄭李龍帶領下,姥橋鎮僅(jin) 用兩(liang) 個(ge) 月就完成了馬鞍山綜合保稅區征地3000餘(yu) 畝(mu) 、拆遷房屋600餘(yu) 戶的工作。自2012年鄭蒲港新區成立以來,姥橋鎮累計征地2.5萬(wan) 多畝(mu) 、拆遷近40萬(wan) 平方米、拆違5860平方米,創造了征地拆遷的“鄭蒲港速度”。

  如今,在馬鞍山市的鄉(xiang) 村社區,有事找“村民(社區)大管家”,已成為(wei) 很多人的共識。

  馬鞍山市“村民大管家”是個(ge) 以網格為(wei) 基本單元、黨(dang) 小組為(wei) 基本單位、黨(dang) 員為(wei) 骨幹力量,零距離組織群眾(zhong) 、服務群眾(zhong) 的綜合性平台。而這一黨(dang) 建平台的率先試水,就在姥橋鎮。

  通過24小時熱線電話、門戶網站、微信公眾(zhong) 號、網格黨(dang) 員走訪等多個(ge) 渠道,“村民大管家”服務平台匯集群眾(zhong) 訴求、政務服務信息,並將訴求分類管理,派送給各個(ge) 基層網格員或協調部門聯動處置。2016年10月平台建立以來,共受理轉辦各類群眾(zhong) 訴求1972件、辦結1894件,辦結率達96%。

  “鎮裏還鼓勵‘村民大管家’做一些公益性事業(ye) ,最高可給予50%的經費補貼。”鄭李龍說,通過村民事村民議、完善公共服務設施等活動,群眾(zhong) 的凝聚力不斷增強。

  “鎮幹部每周到村裏的黨(dang) 群服務中心、每月第五天到網格黨(dang) 小組報到,並對反映問題比較多的村民小組集中走訪。”鄭李龍說,為(wei) 了密切聯係群眾(zhong) ,姥橋鎮結合“村民大管家”開展“三下三進”活動,13名黨(dang) 政負責人分別聯係鎮上的10個(ge) 村,並每周安排至少一天用於(yu) 接待群眾(zhong) 來訪。

  如今,姥橋鎮信訪案件由年最高43起下降到2017年的26起,治安案件由年最高223起下降到2017年的72起,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社會(hui) 治安狀況明顯改善。姥長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夏發平說,正是鄭李龍這個(ge) “大管家”,讓一些多年的“老大難”村變成了幸福村。

  姥橋鎮官塘村村民段國武身有殘障,是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7月開始,鄭李龍多次上門,幫助他申請“兩(liang) 免一補”小額貸款5萬(wan) 元,以此入股新思源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公司,每年享受分紅;與(yu) 此同時,鄭李龍還幫助段國武及其兒(er) 子、兒(er) 媳在鄭蒲港新區企業(ye) 找到合適工作,讓一家子有了穩定收入,當年順利脫貧。

  “目前,已有130戶貧困戶通過小額扶貧貸款入股,共同發展石斛種植產(chan) 業(ye) 。每年平均為(wei) 每戶貧困戶增加5000元固定收入。”新思源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公司負責人說。

  “鄭蒲港新區堅持農(nong) 村和起步區同步建設,推進城市公交設施、公共保障和公共服務向農(nong) 村延伸。”鄭蒲港新區管委會(hui) 副主任張先清說。今年以來,姥橋鎮先後投入1000多萬(wan) 元補齊農(nong) 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

  住進了新樓房、乘上了公交車、吃上了自來水、用上了天然氣……在姥橋鎮,很多村民感慨,“姥橋鎮越來越有城市樣了!”

發布時間:2018年11月29日 07:16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田延華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