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青藏高原,如綢緞一般的草原早已染上金黃,連綿起伏的山脈裝點著皚皚白雪。5年前,才旦周也是擁抱著這樣的景致,奔赴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擔任縣長,之後升任縣委書(shu) 記、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管委會(hui) 黨(dang) 委書(shu) 記。
麵對我國首個(ge)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尚無經驗可循、“蟲草之鄉(xiang) ”治安亂(luan) 象頻生、江河源頭垃圾遍地等困局,才旦周堅忍頑強、忠誠擔當,肩負起為(wei) 瀾滄江源謀保護、為(wei) 全縣百姓謀幸福的重任。
摸著石頭過河 探索創新三江源生態保護機製
雜多縣地處青藏兩(liang) 省區交界,平均海拔超過4200米,被譽為(wei) “瀾滄江源第一縣”,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全境均在此縣。
“雜多縣8個(ge) 鄉(xiang) 鎮中的5個(ge) 鄉(xiang) 被列為(wei) 體(ti) 製試點區域,涉及人口約3.5萬(wan) 人,占整個(ge) 國家公園園區人口半數以上。”才旦周說,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傳(chuan) 承自然和生態文化是瀾滄江源園區管委會(hui) 麵臨(lin) 的最大挑戰。
麵對挑戰,才旦周帶領縣鄉(xiang) 幹部堅持生態保護優(you) 先原則,利用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的契機,在今年實現了瀾滄江源園區所有牧戶生態公益管護崗位“一戶一崗”全覆蓋,7700多名生態管護員為(wei) 江河源頭構建起了“點成線、網成麵”的全麵管護體(ti) 係。
在雜多縣昂賽鄉(xiang) 年都村,51歲的生態管護員永塔將雪白的帳房紮在青山綠水之間。永塔告訴記者,除了生態管護員身份,他還是一名生態監測員,他家也成了昂賽鄉(xiang) 15個(ge) 生態體(ti) 驗試點戶之一。
這其實是才旦周探索有序適度特許經營的結果。在生態保護優(you) 先的前提下,才旦周倡導建立國內(nei) 外訪客預約有序進入機製,打造以雪豹為(wei) 主題的全域化自然體(ti) 驗基地,借助“瀾滄江昂賽大峽穀國際自然觀察節”等係列活動,探索全民共享、社會(hui) 廣泛參與(yu) 的公民自然科學新模式。
善用群眾(zhong) 智慧 建立蟲草采集管理新模式
雜多縣是青藏高原上的蟲草“黃金產(chan) 區”,這裏的蟲草產(chan) 量高、質量好、價(jia) 格貴。過去多年,經常有外來人員到雜多縣采挖蟲草,導致矛盾糾紛不斷。每當蟲草采挖季來臨(lin) ,幹部群眾(zhong) 便坐立不安。
“全縣幹部全體(ti) 出動,路邊設站、溝內(nei) 設卡,層層蹲守把關(guan) ,到處嚴(yan) 防死守……”在雜多縣已工作20餘(yu) 年的縣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局局長李連福說,即便如此,2013年之前每逢蟲草采挖季,都要發生群體(ti) 性事件、案件。
“才書(shu) 記一有時間就和村幹部、老百姓坐在草地上聊天,把問題擺出來,把辦法找出來。”雜多縣蘇魯鄉(xiang) 多曉村原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土巴說,怎麽(me) 在增加老百姓收入的同時還能保護生態、維護穩定是才書(shu) 記經常琢磨的問題,《雜多縣蟲草采集管理方案》每年都要進行補充完善。
5年來,麵對雜多縣蟲草采集管理工作麵臨(lin) 的難題,才旦周改變過去大包大攬的做法,將權力逐步下放到村社,由老百姓自主管理。政府則側(ce) 重宏觀調控和服務指導,同時與(yu) 周邊兄弟市縣一起構建邊界地區蟲草采挖協調合作機製,化解群眾(zhong) 仇視對立情緒。
“群眾(zhong) 是非常有智慧的,比如昂賽鄉(xiang) 以簽訂責任書(shu) 包租的形式劃出邊界地區一定麵積的草山,允許相鄰的囊謙縣覺拉鄉(xiang) 、玉樹市下拉秀鄉(xiang) 部分群眾(zhong) 采挖蟲草,對方群眾(zhong) 適度繳納數百元至一兩(liang) 千元的草原補償(chang) 費。”才旦周說,如此便實現了邊界地區蟲草采集管理和諧共贏的新局麵。
從(cong) “垃圾圍城”到江源綠城 瀾滄江清水向東(dong) 流
2013年,才旦周初到雜多就遭遇難題:省內(nei) 外媒體(ti) 集中披露雜多縣“垃圾圍城”現象。“老百姓調侃說:出門要過垃圾山、要過垃圾水,垃圾夏天漂在水上,冬天凍在路上。”雜多縣薩呼騰鎮社區管理辦公室主任阿英說。
“2000年以來,隨著牧區城鎮化速度加快,雜多縣城的垃圾收集、轉運、處理能力遠不能滿足需求。全縣7.1萬(wan) 人,縣城就有4.8萬(wan) 人,每天要產(chan) 生50噸垃圾,而2013年縣城隻有40個(ge) 環衛工人和1個(ge) 垃圾填埋場。”阿英說。
“如果連垃圾都處理不了,那我們(men) 還能幹啥?”才旦周下定決(jue) 心改變江河源頭“垃圾圍城”的麵貌,增加環衛工、配備垃圾清運設備、減量分類無害化處理、宣傳(chuan) 引導教育成為(wei) 他破解垃圾難題的抓手。
“當時從(cong) 牧民貧困戶中招聘近300名環保從(cong) 業(ye) 人員,連續7天每天都清理出20多卡車的垃圾。”阿英說,2015年,才旦周書(shu) 記提出“垃圾不出門,出門即分類”,如今雜多縣城80%以上的垃圾可以實現分類處理。
記者在雜多縣吉乃灘社區牧民達才仁的家中看到,在院子一角,他把家中的垃圾分為(wei) 四類,一種是可回收的易拉罐和塑料瓶,一種是有害垃圾諸如電池、過期藥品等,還有兩(liang) 類是需要填埋處理的煤灰和餐廚垃圾。
“以前采挖蟲草的時候即便是垃圾遍地也沒人理會(hui) 。”雜多縣結多鄉(xiang) 藏尕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文然說,如今牧民環保意識特別強,村委會(hui) 每年也會(hui) 組織2到3次大清理,今年蟲草采挖季藏尕村集中清理出14卡車的垃圾。
“5年來,雜多縣的麵貌得到徹底改觀,才旦周書(shu) 記在其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雜多縣城雖小,但是利益關(guan) 係複雜,沒有他的勇敢擔當和為(wei) 民情懷,很多事情難以推行下去。”雜多縣副縣長鍾保傑說。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