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是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的根本動力。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以來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nong) 村改革波瀾壯闊,“三農(nong) ”工作理論創新、實踐創新、製度創新不斷實現新突破,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取得了曆史性成就、發生了曆史性變革,為(wei) 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全局提供了有力支撐。今年是農(nong) 村改革40周年,最好的慶祝就是深入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認真總結農(nong) 村改革40年來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的曆史成就和經驗,堅定不移全麵深化農(nong) 村改革,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奮力譜寫(xie) 新時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新篇章。
一、40年農(nong) 村改革發展成就舉(ju) 世矚目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農(nong) 村改革持續發力,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nong) 村社會(hui) 生產(chan) 力,使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國家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糧食生產(chan) 能力不斷跨上新台階,糧食產(chan) 量從(cong) 1978年的6095億(yi) 斤增加到2017年的13232億(yi) 斤,翻了一番還多。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生產(chan) 持續豐(feng) 收,連續5年產(chan) 量穩定在12000億(yi) 斤以上,實現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目標。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充足,為(wei) 穩定經濟社會(hui) 發展大局發揮了“壓艙石”的作用。
農(nong) 業(ye) 現代化水平實現大幅躍升。2017年,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耕地灌溉麵積達到10.08億(yi) 畝(mu) ,主要農(nong) 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自主選育品種占比達95%;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6%;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7.5%。現代農(nong) 業(ye) 經營體(ti) 係加快形成,家庭農(nong) 場、農(nong) 民合作社、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等各類主體(ti) 蓬勃發展,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超過1400萬(wan) 人,基本構建起了立體(ti) 式、複合型現代農(nong) 業(ye) 經營體(ti) 係。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主要靠人力畜力、靠拚資源拚消耗已成為(wei) 曆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正在從(cong) 主要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轉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從(cong) 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轉向主要依靠機械動力,農(nong) 業(ye) 綜合效益和競爭(zheng) 力有了明顯提升。
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取得長足進展。農(nong) 業(ye) 資源利用強度明顯下降,從(cong) 2016年起,農(nong) 藥化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2017年化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秸稈綜合利用率和農(nong) 膜回收率均達到60%以上,農(nong) 田水利設施條件顯著改善,農(nong) 業(ye) 灌溉用水總量實現14年零增長,節水農(nong) 業(ye) 技術應用麵積超過4億(yi) 畝(mu) ,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農(nong) 村民生實現根本改善。2017年農(nong)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3000元,是1978年的100倍,尤其是這5年來,每年邁上一個(ge) 千元台階,提前3年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過去8年,農(nong) 民收入增速連續超過城鎮居民,城鄉(xiang) 居民收入比降至2.7:1。農(nong) 村恩格爾係數明顯下降,2017年降至31.2%。農(nong) 村貧困發生率由1978年的30.7%降到3.1%,過去5年累計6800多萬(wan) 人實現脫貧,為(wei) 世界反貧困事業(ye) 做出了卓越貢獻。農(nong) 村教育、文化、衛生、社會(hui) 保障等社會(hui) 事業(ye) 快速發展,農(nong) 村道路、電網、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麵提速,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麵展開,農(nong) 村麵貌發生了深刻變化。
農(nong) 村製度創新實現重大突破。農(nong) 村土地製度改革取得重大成果,以家庭承包經營為(wei) 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ti) 製不斷完善,實行農(nong) 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進一步明確農(nong) 村土地承包關(guan) 係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讓農(nong) 民群眾(zhong) 吃上了長久“定心丸”。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穩步推進,農(nong) 村集體(ti) 資產(chan) 清產(chan) 核資在全國開展,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yan) 格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逐步形成。農(nong) 業(ye) 支持保護製度改革紮實有序推進,堅持工業(ye) 反哺農(nong) 業(ye) 、城市支持農(nong) 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完善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形成機製和收儲(chu) 製度,中國特色農(nong) 業(ye) 支持保護製度逐步形成。全麵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深入推進集體(ti) 林權、水利設施產(chan) 權等領域改革,穩步推進農(nong) 村改革試驗區等工作。
城鄉(xiang) 發展一體(ti) 化邁出重大步伐。城鄉(xiang) 要素雙向流動正在加速,城鄉(xiang) 差別逐步縮小。戶籍製度改革的政策框架基本構建完成,2017年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8.52%。城鄉(xiang) 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加快形成,農(nong) 民工勞動保障權益以及農(nong) 民工進城後子女教育等方麵,基本實現了有製度可循,城鄉(xiang) 居民基本醫療和養(yang) 老製度開始並軌,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體(ti) 製機製開始建立。
二、40年農(nong) 村改革發展經驗彌足珍貴
40年農(nong) 村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推動我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農(nong) 民麵貌發生曆史性巨變,為(wei) 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持之以恒強化農(nong) 業(ye) 、建設農(nong) 村、富裕農(nong) 民,為(wei) 黨(dang) 和國家工作全局贏得了戰略主動。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6個(ge) 方麵的經驗。
堅持黨(dang) 對農(nong) 村工作的全麵領導。黨(dang) 管農(nong) 村工作是我們(men) 的最大政治優(you) 勢,也是我國農(nong) 村改革發展成功經驗的最集中體(ti) 現。改革開放40年來,這一優(you) 良傳(chuan) 統不斷得到發揚光大。20世紀80年代初期,黨(dang) 中央明確提出在經濟上保障農(nong) 民物質利益、在政治上尊重農(nong) 民民主權利,連續發出5個(ge) 指導農(nong) 村改革發展的中央1號文件。進入21世紀,中央連續出台15個(ge) 指導“三農(nong) ”工作的1號文件。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農(nong) 民問題是關(guan) 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把解決(jue) 好“三農(nong) ”問題作為(wei) 全黨(dang) 工作重中之重,是我們(men) 黨(dang) 執政興(xing) 國的重要經驗,必須長期堅持、毫不動搖。實踐證明,始終堅持加強和改善黨(dang) 對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工作的全麵領導,是推進農(nong) 村改革發展最堅實的政治保證。
堅持解放和發展農(nong) 村生產(chan) 力。解放和發展生產(chan) 力是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要求。在農(nong) 村改革進程中,我們(men) 黨(dang) 始終牢牢抓住解放和發展生產(chan) 力這個(ge) 根本,比如改革人民公社體(ti) 製,實行家庭承包經營,支持發展鄉(xiang) 鎮企業(ye) ,解決(jue) 了農(nong) 民溫飽,增加了農(nong) 民收入,滿足了城鄉(xiang) 居民的需求,使得農(nong) 村活力不斷迸發出來。改革是利益關(guan) 係的調整,衡量的標準是看改革是否有利於(yu) 生產(chan) 力的發展,這是製定改革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隻要有利於(yu) 生產(chan) 力發展,能夠調動農(nong) 民的積極性,得到農(nong) 民擁護和歡迎的,就要支持。堅持把發展農(nong) 村生產(chan) 力放在首位,既是農(nong) 村改革成功的一條基本經驗,也是今後推進改革發展必須始終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
堅持尊重農(nong) 民的首創精神。在我國這樣一個(ge) 農(nong) 業(ye) 大國進行改革,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效仿。農(nong) 村情況千差萬(wan) 別,采取什麽(me) 樣的方式發展生產(chan) ,當地農(nong) 民最清楚、最有發言權。農(nong) 民群眾(zhong) 中蘊藏著無限的創造力,隻有尊重農(nong) 民的創造與(yu) 選擇,才能調動農(nong) 民的積極性,把改革推向前進。這是黨(dang) 的群眾(zhong) 路線的具體(ti) 體(ti) 現。農(nong) 村改革的每一步推進,都是來自於(yu) 農(nong) 民的創造。包幹到戶、鄉(xiang) 鎮企業(ye) 、村民自治、股份合作製、外出務工、農(nong) 村承包土地“三權分置”等,無一不是在黨(dang) 的領導下億(yi) 萬(wan) 農(nong) 民的實踐創造。我們(men) 黨(dang) 始終尊重群眾(zhong) 、尊重實踐、尊重規律,及時發現典型,加以總結提高,上升為(wei) 政策規定,再用於(yu) 指導實踐,把農(nong) 村改革不斷引向深入,才有了農(nong) 村發展的勃勃生機,才有了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巨大成就。實踐表明,充分尊重農(nong) 民的首創精神,是農(nong) 村改革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是農(nong) 村改革發展的動力源泉。
堅持強化對農(nong) 業(ye) 的政策支持。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中央堅持在宏觀調控中加強對農(nong) 業(ye) 的支持。全麵取消農(nong) 業(ye) 稅,終結了2600多年農(nong) 民種地交納“皇糧國稅”的曆史,實行對農(nong) 民的直接補貼;全麵放開糧食購銷和價(jia) 格,完善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形成機製和收儲(chu) 製度,對農(nong) 業(ye) 大縣進行獎勵補助;加大對種糧農(nong) 民、新型經營主體(ti) 、綠色發展的支持力度,使種糧務農(nong) 保生態不吃虧(kui) 、有錢賺;改革完善財政支農(nong) 方式,引導支持農(nong) 村“雙創”,撬動金融資本和社會(hui) 力量的支農(nong) 動力,形成全社會(hui) 支持參與(yu) 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發展格局;加強農(nong) 業(ye) 法治建設,製定農(nong) 村土地承包法等保護農(nong) 民利益、促進農(nong) 業(ye) 發展的法律法規,構建了中國特色農(nong) 業(ye) 支持政策體(ti) 係。實踐證明,加強對農(nong) 業(ye) 的政策支持,是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基礎保障。
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改革方向。這是我國農(nong) 村改革的鮮明特征。農(nong) 村各項改革,都是緊緊圍繞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目標逐步展開的。家庭聯產(chan) 承包責任製使農(nong) 戶獲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生產(chan) 自主權和收益處置權,推動了農(nong) 村商品經濟發展,帶來了農(nong) 村的分工分業(ye) ,促進了生產(chan) 要素的合理流動。放手發展鄉(xiang) 鎮企業(ye) ,培育和造就了大批自主經營、自負盈虧(kui) 的市場經營主體(ti) 。農(nong) 戶和鄉(xiang) 鎮企業(ye) 作為(wei) 市場主體(ti) ,直接麵向市場、參與(yu) 市場競爭(zheng) 、接受市場考驗,成為(wei) 發展市場經濟的先導力量。同時,改革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體(ti) 製,逐步放開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培育農(nong) 產(chan) 品市場。正是由於(yu) 堅持改革的市場取向,我國農(nong) 業(ye) 和農(nong) 村經濟成功地擺脫了體(ti) 製機製的羈絆,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實現了大發展,為(wei) 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基本經濟製度和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進行了創造性探索,為(wei) 實現人民生活從(cong) 溫飽不足到總體(ti) 小康的曆史性跨越、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堅持統籌城鄉(xiang) 發展。新世紀以來,我們(men) 黨(dang) 堅持以工促農(nong) 、以城帶鄉(xiang) 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在新型工業(ye) 化、信息化、城鎮化進程中同步推進農(nong) 業(ye) 現代化,推動技術、人才等現代要素更多地向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流動,推動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更多地向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延伸,使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更多地分享到了現代化建設成果,大大加快了農(nong) 業(ye) 現代化進程和農(nong) 村各項社會(hui) 事業(ye) 發展。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加快完善城鄉(xiang) 發展一體(ti) 化體(ti) 製機製,推動建立工農(nong) 互促、城鄉(xiang) 互補、全麵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nong) 城鄉(xiang) 關(guan) 係,進一步強化了工農(nong) 、城鄉(xiang) 之間的相互支持、雙向促進。實踐表明,隻有城鄉(xiang) 要素平等交換、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才能為(wei) 農(nong) 業(ye) 發展、農(nong) 村繁榮和農(nong) 民富裕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
三、以全麵深化農(nong) 村改革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農(nong) 村改革。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改革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法寶,要解放思想,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破除體(ti) 製機製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籬,讓農(nong) 村資源要素活化起來,讓廣大農(nong) 民積極性和創造性迸發出來,讓全社會(hui) 支農(nong) 助農(nong) 興(xing) 農(nong) 力量匯聚起來,並就深化農(nong) 村改革提出了“擴麵、提速、集成”的總體(ti) 要求。我們(men) 要深刻學習(xi) 領會(hui) ,認真貫徹落實,汲取40年農(nong) 村改革發展成功經驗,弘揚農(nong) 村改革優(you) 良傳(chuan) 統,推動農(nong) 村發展不斷向縱深推進,為(wei) 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
一是鞏固完善農(nong) 村基本經營製度。新形勢下深化農(nong) 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nong) 民和土地的關(guan) 係。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須堅持和完善農(nong) 村基本經營製度,決(jue) 不能動搖。堅持農(nong) 村土地集體(ti) 所有製,堅持家庭經營在農(nong) 業(ye) 中的基礎性地位,鞏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wei) 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ti) 製,保持土地承包關(guan) 係穩定並長久不變,完善農(nong) 村承包地“三權分置”製度,落實所有權、保護承包權、放活經營權。要全麵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政策,真正讓農(nong) 民吃上“定心丸”。
二是深化農(nong) 村土地製度改革。穩妥推進農(nong) 村土地征收、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製度改革試點,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進一步完善設施農(nong) 用地政策,探索利用農(nong) 村閑置建設用地發展農(nong) 村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全麵開展農(nong) 村集體(ti) 資產(chan) 清產(chan) 核資,完善農(nong) 村集體(ti) 資產(chan) 股份權能,保護集體(ti) 經濟組織成員權利,不斷發展壯大農(nong) 村新型集體(ti) 經濟。
三是創新現代農(nong) 業(ye) 經營體(ti) 係。以解決(jue) 誰來種地問題為(wei) 導向,加快培育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構建以家庭經營為(wei) 基礎、合作與(yu) 聯合為(wei) 紐帶、社會(hui) 化服務為(wei) 支撐的立體(ti) 式、複合型現代農(nong) 業(ye) 經營體(ti) 係。加快構建扶持小農(nong) 戶發展的政策體(ti) 係,加強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完善利益聯結機製,促進小農(nong) 戶與(yu) 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有機銜接。
四是完善農(nong) 業(ye) 支持保護製度。繼續加大農(nong) 業(ye) 支持保護力度,在資金投入上優(you) 先保障,創新農(nong) 業(ye) 支持保護方式,更好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強化金融服務方式創新,發揮好信貸、擔保、保險、期貨、證券等支持作用,構建政府支持有力、市場運行有效的支持保護體(ti) 係。積極支持農(nong) 業(ye) 走出去,建立健全我國農(nong) 業(ye) 貿易政策體(ti) 係,深化與(yu)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農(nong) 產(chan) 品貿易關(guan) 係,構建農(nong) 業(ye) 對外開放新格局。
五是健全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體(ti) 製機製。著力打破城鄉(xiang) 二元體(ti) 製,清除城市要素向農(nong) 村流動的製度障礙,逐步改變鄉(xiang) 村要素淨流出局麵。把基礎設施和社會(hui) 事業(ye) 發展重點放在鄉(xiang) 村,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機製,增加對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城鄉(xiang)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xiang) 之間雙向流動。建立健全城鄉(xiang)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ti) 製機製,推動公共服務向農(nong) 村延伸、社會(hui) 事業(ye) 向農(nong) 村覆蓋,加快形成工農(nong) 互促、城鄉(xiang) 互補、全麵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nong) 城鄉(xiang) 關(guan) 係。
六是創新鄉(xiang) 村治理體(ti) 係。強化農(nong) 村基層黨(dang) 組織在鄉(xiang) 村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xiang) 村治理體(ti) 係。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健全和創新村黨(dang) 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製,加快建設法治鄉(xiang) 村,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建立健全黨(dang) 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hui) 協同、公眾(zhong) 參與(yu) 、法治保障的現代鄉(xiang) 村社會(hui) 治理體(ti) 製,增強農(nong) 村社會(hui) 發展活力,實現農(nong) 村社會(hui) 長治久安。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