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3月,黨(dang) 中央召開全國科學大會(hui) ,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奏響了改革開放的序曲。40年來,我國科技事業(ye) 砥礪前行、蓬勃發展,在攻堅克難中鑄就偉(wei) 業(ye) ,在勇攀高峰中追求卓越,不斷探索和實踐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出了一條從(cong) 人才強、科技強到產(chan) 業(ye) 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創新發展新道路。
一、我國科技創新取得顯著成就,為(wei) 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40年來,我國科技事業(ye) 發展從(cong) 推動科技與(yu) 經濟緊密結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進入到全麵支撐“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加快從(cong) 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新階段;科技實力從(cong) 跟蹤追趕為(wei) 主,進入到跟跑、並跑、領跑“三跑並存”的新階段;體(ti) 製機製改革從(cong) 釋放高校、科研院所的創新活力,進入到完善國家創新體(ti) 係功能布局、調動全社會(hui) 創新創業(ye) 積極性的新階段。我國正在加快邁向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
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在世界創新版圖中占據重要位置。2017年全社會(hui) 研發經費支出達到1.76萬(wan) 億(yi) 元,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比重為(wei) 2.13%,超過歐盟15國的平均水平。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403.4萬(wan) 人年,連續5年穩居世界第一。科技投入的產(chan) 出質量和效率大幅提升,我國發明專(zhuan) 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居世界第一。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實現多點突破、群體(ti) 性躍升,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鬥導航、量子通信、深海探測、高速鐵路等領域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叫得響、數得著的重大成果。科技創新能力正在從(cong) 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cong) 點的突破向係統能力提升轉變。
科技支撐引領能力顯著增強,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科技含量更加突出。高水平創新源頭供給不斷湧現,有效推動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2017年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7.5%。半導體(ti) 照明、太陽能光伏、風電等重點產(chan) 業(ye) 規模和技術能力居世界先進水平。2017年全國高新技術企業(ye) 達到13.6萬(wan) 家,成為(wei) 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頂梁柱”。科技支撐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良種在糧食增產(chan) 中的貢獻率達到43%以上。科技扶貧帶動精準脫貧,為(wei) 縣域發展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新活力。一批創新藥物打破國外產(chan) 品壟斷,建立了完整的傳(chuan) 染病防控體(ti) 係,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科技攻關(guan) 力度不斷加大,公共安全和防災減災科技保障能力不斷增強,有力支撐了健康中國、美麗(li) 中國、平安中國建設。
科技型創新創業(ye) 發展壯大,推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40年來,從(cong) 建設技術市場、培育民營科技企業(ye) ,到構建全鏈條的創業(ye) 孵化體(ti) 係,全社會(hui) 的創新創業(ye) 生態不斷優(you) 化,一批創新型科技企業(ye)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中異軍(jun) 突起。2017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34萬(wan) 億(yi) 元,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轉化“量”“質”齊增。各類眾(zhong) 創空間、大學科技園等,形成接遞有序的創業(ye) 孵化鏈條。
科技體(ti) 製改革向縱深推進,重點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40年來,科技體(ti) 製改革緊緊圍繞優(you) 化科技資源配置、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和健全創新治理體(ti) 係三個(ge) 維度,從(cong) 改革財政撥款製度、建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推動科研院所企業(ye) 化轉製到建設完善國家創新體(ti) 係,多點突破,全麵發力,各類創新主體(ti) 的活力不斷增強。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科技體(ti) 製改革動真碰硬,勇闖“深水區”。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建成了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台。實行以增加知識價(jia) 值為(wei) 導向的分配政策,改革完善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切實為(wei) 科技人員“鬆綁減負”。深化科技獎勵製度改革,改進完善院士製度,建立國家重大科技決(jue) 策谘詢製度,創新治理體(ti) 係的結構和功能更加優(you) 化。在全社會(hui) 大力開展科學普及活動,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
區域創新高地不斷湧現,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增長帶。從(cong) 中關(guan) 村建設新技術產(chan) 業(ye) 開發試驗區伊始,國家高新區和自主創新示範區成為(wei) 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和“試驗田”,19個(ge) 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168個(ge) 高新區充分發揮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區域創新體(ti) 係的功能定位和規劃布局更加完善,有效服務於(yu) 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北京、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重要進展,8個(ge) 全麵創新改革試驗區、9個(ge) 創新型省份和78個(ge) 創新型城市建設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東(dong) 中西部跨區域創新合作邁出新步伐,以科技創新引領區域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國際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有效服務國家總體(ti) 外交大局。主動布局科技開放合作,積極參與(yu) 全球創新治理,努力構建平等合作、互利共贏的創新共同體(ti) 。與(yu) 158個(ge) 國家建立科技合作關(guan) 係,與(yu) 10多個(ge) 主要經濟體(ti) 建立創新對話機製,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中國的創新理念正在加快走向世界。同時,積極參與(yu) 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我國在解決(jue) 全球性問題中的參與(yu) 度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二、我國科技創新形成獨具特色的發展模式,為(wei) 新時代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積累了寶貴經驗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科技改革發展瞄準全球創新大勢,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立足國情實際,積極探索科技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緊密結合的有效途徑,積極探索開放條件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實施路徑。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創新在更寬視野、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積極探索實踐新時代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思路新舉(ju) 措新模式,憑借強大的製度優(you) 勢、有效的宏觀統籌、巨大的市場空間、完備的體(ti) 係能力,不斷增強創新自信,不斷開拓創新空間,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越走越寬廣。
始終堅持黨(dang) 對科技事業(ye) 的全麵領導。40年來,黨(dang) 中央在我國科技事業(ye) 發展的每一個(ge) 關(guan) 鍵節點都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從(cong) 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科教興(xing) 國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始終牢牢把握我國科技創新的正確方向。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把創新作為(wei)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強化創新驅動發展的頂層設計,部署推動了一係列科技改革發展的重大舉(ju) 措。黨(dang) 的堅強領導是我國科技創新的最大政治優(you) 勢,是推動科技事業(ye) 繁榮發展的重要法寶,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根本保證,必須毫不動搖長期堅持。
把科技創新作為(wei) 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根本之策。世界經驗和我國實踐都深刻表明,科技創新已經成為(wei) 關(guan) 乎國家命運和核心競爭(zheng) 力的決(jue) 定性力量。下好科技“先手棋”既是順應全球競爭(zheng) 博弈大勢的要求,也是我國所處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唯有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有效增強國家核心競爭(zheng) 力,把創新的主動權和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麵創新中的引領帶動作用。創新驅動發展是涉及生產(chan) 力和生產(chan) 關(guan) 係的全要素、全方位創新,其中最重要的是科技創新,科技作為(wei) 第一生產(chan) 力對生產(chan) 關(guan) 係具有決(jue) 定性影響。必須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you) 勢的引領型發展,帶動體(ti) 製機製創新、社會(hui) 文化創新、商業(ye) 模式創新等各方麵創新,讓全社會(hui) 的創新源泉充分湧流。
緊緊抓住“三個(ge) 麵向”的科技創新戰略著力點。麵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夯實科技創新的根基。麵向經濟主戰場,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的現實需要,培育壯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創新型企業(ye) ,加快形成以科技創新為(wei) 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現代化經濟體(ti) 係和發展模式。麵向國家重大需求,努力攻克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瓶頸製約,保障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這“三個(ge) 麵向”明確了我國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係統布局和任務重點,是構建科技創新體(ti) 係能力的重要指針。
堅持科技創新和體(ti) 製機製創新“雙輪驅動”。以改革驅動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把政府引導與(yu) 市場機製有機結合起來,這是40年來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路徑和方法手段。充分發揮社會(hui) 主義(yi) 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ou) 勢,統籌中央和地方、軍(jun) 口和民口、國際和國內(nei) 的各類創新資源,以戰略規劃引領前沿方向,以重大項目匯聚創新要素,促進各類創新主體(ti) 的協同發展,營造公平競爭(zheng) 的市場環境,構建法律政策文化的良好創新生態。
充分調動科技人員和各類創新主體(ti) 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人才資源作為(wei) 第一資源,堅持國內(nei) 培養(yang) 人才與(yu) 引進國外智力相結合,打造一流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尊重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各個(ge) 環節的創新活動規律,優(you) 化科研管理流程,建立完善科研評價(jia) 導向,搭建創新創業(ye) 服務平台,充分釋放全社會(hui) 的創新活力。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厚植科技創新的社會(hui) 文化土壤。
三、矢誌不移自主創新,譜寫(xie) 新時代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篇章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加速演進,以信息、生物、製造等為(wei) 代表的新興(xing) 技術廣泛滲透到各個(ge) 領域,帶動以綠色、智能、泛在為(wei) 特征的群體(ti) 性重大技術變革,重塑全球競爭(zheng) 版圖。我國既麵臨(lin) 趕超跨越的難得曆史機遇,也麵臨(lin) 差距拉大的嚴(yan) 峻挑戰,必須打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先發優(you) 勢,為(wei) 建設現代化強國提供支撐。
科技創新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men)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國科技發展水平特別是關(guan) 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為(wei) :科技創新還沒有真正成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內(nei) 生動力,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源頭供給能力不足;基礎研究薄弱,原創性技術短板突出;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偏少,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評價(jia) 體(ti) 係還有待健全;科技界良好的創新生態和創新氛圍還有待完善。
黨(dang) 的十九大對推進科技創新、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全麵部署。新時代的科技創新必須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為(wei) 奮鬥目標,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開辟發展新空間。要加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統籌部署,找準產(chan) 業(ye) 跨越發展的突破口,強化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加快重大創新突破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要優(you) 化科技創新力量布局,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國家實驗室,構建麵向2035年的科技攻關(guan) 係統布局。要強化科技創新的民生導向,加強針對性、差異化、係統性的科技創新供給,著力解決(jue) 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要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增強國家創新體(ti) 係的整體(ti) 效能,營造全社會(hui) 創新創業(ye) 的良好環境。要完善人才發展機製,在重大科技攻關(guan) 實踐中培養(yang) 造就高水平科技人才。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提升在國際創新治理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