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訪《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節目製作團隊: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黨(dang) 的創新理論隻有在廣大幹部群眾(zhong) 心底生根發芽,才能凝聚起最廣泛的共識,調動起最深層的力量。

  10月8日晚八點,由中共中央宣傳(chuan) 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創作的《百家講壇》12集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用典》正式與(yu) 觀眾(zhong) 見麵。節目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一係列重要講話、文章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經典名句為(wei) 切入點,旨在推動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生動闡釋和廣泛傳(chuan) 播。截至10月10日晚,節目收到的輿情評價(jia) 中,各種大數據都指向一個(ge) 喜人結果,觀眾(zhong) 普遍認可。

  如何讓內(nei) 涵豐(feng) 富、博大精深的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通過電視節目“飛入尋常百姓家”?近日,記者作為(wei) 首家媒體(ti) 走進節目主要製作單位——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探尋其中的成功密碼。

  堅持大眾(zhong) 化節目定位,拉近理論與(yu) 群眾(zhong) 的距離

  “宣傳(chuan) 好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是我們(men) 的重大政治任務,中宣部和總台領導親(qin) 自策劃,親(qin) 自研究腳本,反複審改。”說起創作這樣一檔節目,央視科教頻道不少工作人員首先感到的是沉甸甸的壓力。

  壓力,不隻來自工作本身帶來的使命責任感,還有對如何“宣傳(chuan) 好”的思考。

  闞兆江是央視科教頻道總監,作為(wei) 一位資深電視媒體(ti) 人,他深知,把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這樣一個(ge) 邏輯嚴(yan) 謹、係統全麵的理論體(ti) 係宣傳(chuan) 好,並不容易。“如果把這一思想做成政論專(zhuan) 題片,雖然理論性、係統性強,但受眾(zhong) 多是黨(dang) 員幹部、領導幹部,傳(chuan) 播範圍和效果有限。”闞兆江從(cong) 電視傳(chuan) 播特點和規律出發,認為(wei) 電視節目麵向大眾(zhong) ,宣傳(chuan) 應避免照本宣科,而應大眾(zhong) 化、通俗化、人性化。

  除了考慮電視傳(chuan) 播特點和規律外,做好宣傳(chuan) 思想工作的要求,也是節目走大眾(zhong) 化路線的一個(ge) 重要原因。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做好宣傳(chuan) 思想工作重在聚民心。宣傳(chuan) 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必須貼近群眾(zhong) 、走進群眾(zhong) 心裏,才能聚民心、築同心。“我們(men) 要做的,就是在群眾(zhong) 和這一思想之間架設傳(chuan) 播橋梁,打通這一思想宣傳(chuan) 、落實的‘最後一公裏’,讓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闞兆江說。

  沿著這一思路,節目製作人員很快形成共識——節目不是黨(dang) 校培訓班的課程,必須堅持大眾(zhong) 化定位,用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方式去生動解讀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在闞兆江看來,這是一次新的嚐試。

  不是重複、羅列經典名句,而是站在新時代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賦予新的時代內(nei) 涵

  文化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靈魂。五千年曆史演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已流淌在中國人民的血液裏。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作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最新成果,也吸納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這種文化共通性,加之文化本身具有的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屬性,為(wei) 拉近理論與(yu) 群眾(zhong) 的距離提供了可能,也為(wei) 節目製作團隊架設傳(chuan) 播橋梁提供了啟迪。

  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節目製作團隊找到了“用典”這個(ge) 著力點。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經常引用一些經典名句,並與(yu) 總書(shu) 記樸素的大眾(zhong) 化語言融為(wei) 一體(ti) ,體(ti) 現了總書(shu) 記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珍視和弘揚。

  對於(yu) 這些經典名句,節目該如何使用?闞兆江認為(wei) ,節目並不是重複、羅列經典名句,而是對這些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站在新時代、站在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最新成果的高度去解讀。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不隻是一種理論創新,更是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一種提升、豐(feng) 富和發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不僅(jin) 對經典名句進行了闡釋,而且賦予新的時代內(nei) 涵,閃爍著新時代的思想光芒,必須把這層意義(yi) 和內(nei) 涵在節目中體(ti) 現出來。換句話說,解釋經典不是搞以古喻今,而是為(wei) 闡釋思想這個(ge) 目標服務。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不僅(jin) 在講話、文章中用典,而且還身體(ti) 力行這些用典所提之意,主要體(ti) 現在總書(shu) 記在下鄉(xiang) 插隊、地方工作以及考察調研時的言行和故事上。不少鮮活的故事被節目製作團隊挖掘出來,用以增強節目的說服力、感染力、傳(chuan) 播力。

  記者注意到,第1集節目裏,節目組專(zhuan) 門邀請當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梁家河搭夥(huo) 的村民張衛龐,講述總書(shu) 記為(wei) 老百姓做實事的故事。老人回憶起總書(shu) 記當年的點滴瞬間,一句“再糙的飯他都咽得下,再窮的人他都看得起”,令現場不少觀眾(zhong) 動容,感受到總書(shu) 記真摯的為(wei) 民情懷。節目製作團隊告訴記者,這些故事大多不為(wei) 人知,僅(jin) 靠這一點就很能吸引觀眾(zhong) ,加之多數講述者帶有“泥土味”的語言,更具親(qin) 和力,“節目現場講故事時,恰恰是該節目分鍾收視率最高的時候”。

  打破欄目固有模式,用多人多樣的講述替代一位學者講到底

  節目策劃之初,央視科教頻道充分考慮其頻道、欄目特色,決(jue) 定以《百家講壇》欄目作為(wei) 推出《平“語”近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用典》的平台。《百家講壇》是央視科教頻道的品牌欄目,經過17載耕耘,已培養(yang) 了一大批忠實觀眾(zhong) ,受眾(zhong) 優(you) 勢明顯。此外,該欄目內(nei) 容多以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題材為(wei) 主,而且講壇式的欄目設計,符合從(cong) 文化角度講解、傳(chuan) 播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感覺”。

  然而,該欄目副製片人陳力坦承,欄目多年來形成的一位學者講到底的模式,可謂嚴(yan) 肅有餘(yu) 、活潑不足,從(cong) 實際看,如果既講述經典又闡釋思想,僅(jin) 靠一個(ge) 人是不夠的。這些都影響黨(dang) 的創新理論傳(chuan) 播的實效。

  黨(dang) 的創新理論能不能被接受、易不易被理解,關(guan) 鍵看方式方法。方式方法接地氣、冒熱氣,思想理論才能真正落地。“定位既然麵向大眾(zhong) ,就要用大眾(zhong) 都能接受的方式。”《百家講壇》欄目製片人那爾蘇說,此次他們(men) 在欄目設計上大膽突破,打破原有的一位學者講到底的模式,改為(wei) 多位專(zhuan) 家、群眾(zhong) 、學生講述,既有專(zhuan) 家進行經典釋義(yi) 和理論闡釋,又有親(qin) 曆者講述故事,還有學生互動交流,最後通過誦讀升華認識。更多的參與(yu) 人員,多樣的講述方式,活躍了欄目節奏和現場氛圍,讓思想理論深入淺出,更具生動性和感染力。

  這麽(me) 多人物出場,整個(ge) 節目會(hui) 不會(hui) 顯得亂(luan) ?那爾蘇告訴記者,節目組對此專(zhuan) 門在節目編排上下了一番功夫。節目多個(ge) 環節遵循“背景+要點+故事+啟示”的結構模式,龐大的信息量按照“為(wei) 什麽(me) -是什麽(me) -怎麽(me) 做”的邏輯組合串聯在一起,兼顧理論與(yu) 實踐、曆史與(yu) 現實,讓觀眾(zhong) 更清晰地理解每集節目的主題,感受到知行合一。

  以節目製作人員的嚴(yan) 謹作風為(wei) 保證,打造高質量節目

  隻有高素質的製作人員,才能生產(chan) 出高質量的電視節目。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具有完整的體(ti) 係、豐(feng) 富的內(nei) 涵,想要向全國電視觀眾(zhong) 宣傳(chuan) 好這一思想,首要的是媒體(ti) 人自己先努力學習(xi) 、領會(hui) 這一思想。這需要節目製作人員具備高素質,特別是把學習(xi) 貫穿始終。

  “一本《習(xi) 近平用典》不知翻了多少遍,快翻爛了。”央視科教頻道副總監張廣義(yi) 說,接到任務那天起,欄目組全體(ti) 人員就邊學習(xi) 、邊思考,同事之間反複交流,“為(wei) 的是集納團隊智慧,盡可能地去準確理解、把握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科學內(nei) 涵,盡可能到位地展示出來”。

  學習(xi) ,不僅(jin) 學思想內(nei) 涵,更要學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嚴(yan) 謹作風,以此作為(wei) 做好節目的保證。張廣義(yi) 舉(ju) 例說,節目中的微視頻看似簡短,但每一個(ge) 同期聲,節目組都想盡辦法找到效果最優(you) 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引用經典,不僅(jin) 在中央的重要大會(hui) 上,很多還在考察調研現場和座談會(hui) 上。這種場合的音頻,節目組都會(hui) 找到幾家新聞單位的現場錄音進行比較,優(you) 中選優(you) 。正是在細節上精益求精,才換來了高質量節目和觀眾(zhong) 的好評。

  節目工作人員的嚴(yan) 謹作風,讓參加節目錄製的一些學者深受鼓舞。“經典釋義(yi) 人”、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雖曾多次參加過《百家講壇》欄目錄製,但這一次依然作了精心準備。為(wei) 給觀眾(zhong) 講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故事,讓節目更加出彩,“思想解讀人”、北京大學教授郭建寧自費去了趟梁家河,走訪當年總書(shu) 記下鄉(xiang) 插隊時的鄉(xiang) 親(qin) ,探尋總書(shu) 記當年愛民為(wei) 民的足印。

  “宣傳(chuan) 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過程,也是我們(men) 電視媒體(ti) 人深入學習(xi) 、領會(hui) 這一思想的過程,更是我們(men) 錘煉自身、以實際行動踐行這一思想的過程。” 采訪最後,節目製作人員都有同樣的感受。

點擊進入專(zhuan) 題學習(xi)

發布時間:2018年10月15日 14:1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雜誌 編輯:周世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