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在節目現場進行經典釋義(yi)
節目主持人康輝在節目現場
思想解讀人艾四林在節目現場
經典誦讀人方亮在誦讀經典
節目現場的大學生觀眾(zhong) 全體(ti) 起立朗讀經典
文化自信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們(men) 的文化自信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密切關(guan) 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經強調,在新時代要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這方麵,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本人率先垂範,在他的一係列重要講話和文章當中,無論是談治國理政的重大問題,還是在國際場合闡明中國的原則、觀點、立場,抑或是在基層和幹部群眾(zhong) 傾(qing) 心地交談,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經常會(hui) 引用一些中國經史典籍當中的華章佳句,不僅(jin) 對這些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有精準的闡釋,而且賦予了新的時代內(nei) 涵,閃爍著新時代的思想光芒。這些華章佳句,又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樸素的大眾(zhong) 化的語言鮮活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實現了讓古籍裏的文字活了起來。
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百家講壇》播出的係列節目《平“語”近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用典》,共分12期,每期節目確立一個(ge) 主題,邀請一位思想解讀人,一位經典釋義(yi) 人,和大家一起重溫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和論述當中的用典。《平“語”近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用典》節目的經典釋義(yi) 人王立群撰寫(xie) 文章,闡釋學習(xi) 典故的豐(feng) 富意義(yi) 。
——編 者
一
典故,在古代又稱事類。南朝文論家劉勰的《文心雕龍》中有一篇文字專(zhuan) 講事類。劉勰說:“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事以類義(yi) ,援古以證今者也。”所謂事類,就是文章在達意抒情之外,根據故事來類比說明義(yi) 理,引用故事、古語來論證今義(yi) 。劉勰的界定與(yu) 分類,今天依然為(wei) 大多數學者所認同並接受。典故是指在話語活動中所引用的一切業(ye) 已發生或出現過,有其文獻依據,並具有可追溯的原初情景的敘述內(nei) 容或語言形式。典故可以表現為(wei) 一個(ge) 詞語或成語、短語,也可以表現為(wei) 一句話、一句詩甚至一段敘述。簡而言之,典故包括事典、語典兩(liang) 類。
《文心雕龍》專(zhuan) 列《事類》一篇,對典故的內(nei) 涵、起源及使用進行闡釋,這說明最遲到南朝時期,用典已成為(wei) 中國文化的普遍風氣,亟需對其進行理論總結和使用規範了。南朝以後,用典之風逐漸滲透到經史子集各個(ge) 層麵,成為(wei) 中國文化最明顯的表征之一,也是中國話語言簡義(yi) 豐(feng) 、意味深長的根本所在。因此,中國古代的文人讀書(shu) 伊始,就特別注重典故內(nei) 容的學習(xi) 及用典技巧的訓練,這是一種基本的文字功夫。
用典的前提是必須有典故存在。典故是從(cong) 哪裏來的?典故的特點之一是可以追溯,能夠追尋到其原始的文獻出處。一言以蔽之:典故來源於(yu) 古代文獻。典故必定需要文化積累到足夠水平之後才能應運而生,典故發達的前提是有足夠數量的文獻。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曆史,從(cong) 史前神話傳(chuan) 說,到夏商周三代的文字的發明使用,“惟殷先人,有典有冊(ce) ”(《尚書(shu) ·多士》),孔子刪述六經,乃至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zheng) 鳴,形成了大量的原始文獻,為(wei) 此後中國文化的發達奠定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從(cong) 六藝到十三經,從(cong) 前四史到二十四史,加上曆代思想家治國安邦的深思熟慮,眾(zhong) 多總集、別集的編纂,這些數不勝數、汗牛充棟的古代文獻,既是孕育典故的肥沃土壤,也是用典的型範。曆史愈前進,文化愈厚重,典故愈豐(feng) 富。舊的典故被反複陳述,意義(yi) 不斷被凸顯,話語空間不斷被重構,不斷被賦予新的派生意義(yi) ;同時,新的典故也在不斷生成。因此,典故的發達,一方麵是曆史悠久的表征,另一方麵是文化繁榮的體(ti) 現。
二
由此可知,一個(ge) 典故的意義(yi) ,至少包含三個(ge) 層麵:一是典故最初生成時的意義(yi) ;二是在文化傳(chuan) 承的進程中典故被不斷運用的意義(yi) ,這個(ge) 意義(yi) 可能會(hui) 產(chan) 生一些變化,甚至會(hui) 大相徑庭;三是當下使用的意義(yi) 。簡單認識一個(ge) 典故的意義(yi) ,關(guan) 注其當下使用的意義(yi) 也能粗略理解,但要深入理解一個(ge) 典故的意義(yi) ,這三者是不可或缺的。一句話,理解典故,不能脫離具體(ti) 的空間語境:生成的語境,曆史中使用的語境以及當下運用的語境。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4年1月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hui) 第三次會(hui) 議上講話時說到:“全黨(dang) 同誌要深刻認識反腐敗鬥爭(zheng) 的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以猛藥去屙、重典治亂(luan) 的決(jue) 心,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堅決(jue) 把黨(dang) 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zheng) 進行到底。”習(xi) 近平善於(yu) 用典,這次講話就用了大量的典故,僅(jin) 就此句而言,就出現了猛藥去屙、重典治亂(luan) 、刮骨療毒、壯士斷腕四個(ge) 典故。下麵以“刮骨療毒”為(wei) 例,分析一下典故的三重意義(yi) 。
第一,生成意義(yi) 。刮骨療毒這個(ge) 典故的出現與(yu) 三國名將關(guan) 羽有關(guan) 。《三國誌·蜀誌·關(guan) 羽傳(chuan) 》記載:“羽嚐為(wei) 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yu) 骨,當破臂作創,割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yu) 盤器,而羽割炙飲酒,言笑自若。”這段文獻中沒有出現“刮骨療毒”四字,但有“割骨去毒”之語及相關(guan) 的故事,故可視為(wei) 能夠追溯到的最早出處。一般而言,典故的生成,尤其是事典的生成,必須有個(ge) 凝練的過程,即把一段曆史、一個(ge) 故事濃縮為(wei) 簡潔且有表現力的寥寥數語,以便後人轉述、重複、使用。將刮骨療毒置於(yu) 關(guan) 羽療傷(shang) 的具體(ti) 語境中,其生成意義(yi) 即其字麵意義(yi) ,即刮除滲透毒液的骨頭,以此達到療傷(shang) 的目的。不過,在此字麵意義(yi) 的語境中,也能深切地感受到關(guan) 羽的英勇與(yu) 意誌堅強的品性,這些字麵意義(yi) 附帶的話語背景,為(wei) 典故的傳(chuan) 播及重新賦值提供了可能。
第二,傳(chuan) 播意義(yi) 。一個(ge) 典故的真正形成,有賴於(yu) 在出現後的曆史中被不斷運用,在新的話語空間中,濃縮的相對固定的表述被不斷凸顯,由此賦予典故新的生命力。典故傳(chuan) 承的方式至少有兩(liang) 種,一是意義(yi) 複述,二是意義(yi) 派生。所謂意義(yi) 複述,既包括對原文的引述,也包括對原文的渲染與(yu) 改編。關(guan) 羽刮骨療毒的故事,經《初學記》《白孔六帖》《太平禦覽》《記纂淵海》《諸史提要》《錦繡萬(wan) 花穀》等大量文獻的全引、節引,為(wei) 此故事的廣泛傳(chuan) 播提供了可能。雖然一些類書(shu) 中僅(jin) 僅(jin) 截取刮骨的幾句,省略了前後的細節背景,但也由此愈加凸顯了故事的關(guan) 鍵詞,即典故的文字表述。純粹的引用之外,尚有文學性的改造。正史中關(guan) 羽刮骨療毒的事件,經曆代說話(如《水滸傳(chuan) 》第100回中就有燕青聽《三國誌平話》,正說到關(guan) 羽刮骨療毒的情節),尤其是到明代的時候,經由羅貫中《三國演義(yi) 》的渲染、普及更是深入人心。《三國演義(yi) 》第七十五回《關(guan) 雲(yun) 長刮骨療毒,呂子明白衣渡江》前半部分就著力渲染此事,大意是說:關(guan) 羽在戰鬥中右臂被射中一箭。不想箭頭有毒,毒已入骨,又青又腫,動彈不得,長久不愈。名醫華佗聽聞後,親(qin) 自前往,割開皮肉治療。“佗用刀刮骨,悉悉有聲。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麵失色。公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華佗刮盡骨上的毒,敷上藥,縫上線,手術告成,關(guan) 羽大笑而起,說:“此臂伸舒如故,並無痛矣。先生真神醫也。”華佗亦感慨道:“某為(wei) 醫一生,未嚐見此。君侯真天神也!”《三國誌》中並未交代為(wei) 關(guan) 羽刮骨的醫生姓氏名誰,《三國演義(yi) 》將其定位為(wei) 華佗。華佗確為(wei) 一代名醫,不過他不可能為(wei) 關(guan) 羽刮骨,因為(wei) 關(guan) 羽中箭的時候,華佗早已離世。《三國演義(yi) 》讓關(guan) 羽與(yu) 華佗走到一起,是文學手法,是為(wei) 了互相襯托,一為(wei) 名醫,一為(wei) 名將,既突出了關(guan) 羽的英雄氣概,又彰顯了華佗的高超醫術。此類細節與(yu) 故事改造,對刮骨療毒的初始意義(yi) 並沒多大改變,但文學性的演繹,無疑強化了事件的驚心動魄性,其功能在於(yu) 讓此事傳(chuan) 播範圍更加廣泛,無意中也引導了意義(yi) 派生的趨向。所謂派生意義(yi) ,是指典故在原初意義(yi) 的基礎上,引申、衍化的新意。刮骨療毒的典故,在文學作品中常被縮減為(wei) “刮骨”二字。南朝庾信的名篇《哀江南賦》中曾用此典:“胄落魚門,兵填馬窟,屢犯通中,頻遭刮骨。”此處用“刮骨”典故,是說南朝蕭梁大將柳仲禮與(yu) 侯景戰於(yu) 青塘,身中數刀之事,且此役之後,士氣大衰,並未含有勇武之意。唐代王維的《燕支行》中雲(yun) “報仇隻是聞嚐膽,飲酒不曾妨刮骨”,則是借用關(guan) 羽刮骨的典故,將飲酒與(yu) 刮骨強烈對比,已隱含勇武剛毅之意。明代李東(dong) 陽《痛語·東(dong) 南屏》中“刮骨彼何雄,湔腸或非懵”,則將“刮骨”與(yu) “何雄”直接聯係,由此明確賦予了英勇雄壯的內(nei) 涵,後來此典的運用大都遵循這個(ge) 意義(yi) 。
第三,當下意義(yi) 。典故盡管是在曆史中生成的,但因為(wei) 具備能夠時刻存在於(yu) 當前的特質而具備了現實意義(yi) 。這是一個(ge) 新的話語空間中意義(yi) 重新賦值的過程。有了話語空間的重構,有了新的意義(yi) 賦值,典故才展現出時代的活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4年1月在使用“刮骨療毒”這個(ge) 典故時的講話有深刻的社會(hui) 背景。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開始進入“深水區”。深水區改革會(hui) 觸及許多艱難的問題,然關(guan) 乎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前途,容不得其他選擇。深水區改革重要的一項是必須療治體(ti) 製上積累的各種頑疾,打鐵先需自身硬,必須剔除各種痼瘤。反腐懲貪,就是清除毒瘤的大手筆。這無疑需要更大的勇氣、更多的智慧、更強的韌性。清除體(ti) 製上的膿瘡、剜除體(ti) 製上的毒瘤、剔除體(ti) 製中的害群之馬,需要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勇氣與(yu) 決(jue) 心。正是因為(wei) 這種敢於(yu) 向自身體(ti) 製動刀的勇氣與(yu) 決(jue) 心,中國目前的反腐才取得了重大突破。
由上麵對“刮骨療毒”典故三層意義(yi) 的詳細分解可知,一個(ge) 典故的生成,首先是一個(ge) 由多到少的凝練過程,故事類的典故尤其如此,關(guan) 羽療傷(shang) 的大段文字最終濃縮為(wei) “刮骨療毒”4個(ge) 字,甚或“刮骨”二字。比較而言,語言類的典故濃縮幅度沒有故事類那麽(me) 大,但也必須有此過程,如修齊治平,就是對《禮記·大學》中開篇一大段文字的凝練,見賢思齊背後還隱含著“見不賢而內(nei) 自省也”。其次,一個(ge) 典故的最終形成,還需要一個(ge) 意義(yi) 逐漸明確、固定的過程,典故生成的最初意義(yi) 往往具有多種思想傾(qing) 向,在生成之後的話語實踐中借助新的具體(ti) 語境被反複陳述,傾(qing) 向漸趨固定,意義(yi) 逐漸明朗,由此被大多數學者認可並使用。關(guan) 羽刮骨的典故可以指向受傷(shang) ,可以指向疼痛,也可以指向勇敢無畏,而在文人的反複引用中,最終固定在了意誌堅強、勇敢無畏的意義(yi) 層麵上。
因此,要深入理解一個(ge) 典故,不但要理解運用典故時的具體(ti) 語境,還需要了解典故的生成與(yu) 傳(chuan) 播過程中意義(yi) 變化的情況。如果說典故的生成是一個(ge) 由多到少的凝練過程,那麽(me) 對典故的理解與(yu) 闡釋就是一個(ge) 由少到多的分析過程。在這方麵,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用典》樹立了一個(ge) 典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文化是一個(ge) 民族最根本、最持久的推動力。在他的一係列講話、文章中,經常引用一些中國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古語,並與(yu) 樸素、大眾(zhong) 化的語言融合,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話語風格。如何深入、深刻、到位地理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平“語”近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用典》係列節目通過邀請思想解讀人、經典釋義(yi) 人的方式,與(yu) 觀眾(zhong) 一起學習(xi) 、領悟經典。經典釋義(yi) 人通過追溯典故的生成意義(yi) 、傳(chuan) 播意義(yi) ,並以曆史中踐行典故精神的具體(ti) 人物為(wei) 例,從(cong) 理論到實踐,進行細致闡釋。思想解讀人則集中闡釋典故的當下意義(yi) ,結合中國當下的社會(hui) 現實及講話的具體(ti) 語境,從(cong) 思想理論層麵對講話的精神進行分解與(yu) 總結。什麽(me) 是深入學習(xi) 、深刻理解?這就是深入學習(xi) 、深刻理解。
三
典故是故事、古語,是古代的東(dong) 西。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曾明確提倡“不用典”(《文學改良芻議》),倡導文學革命,推行白話文。今天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還要學習(xi) 並使用典故呢?
首先說明一點,新文化運動中胡適倡導“不用典”,並非徹底排斥用典,而是反對拙劣的用典,其言語之激進,意在構建一個(ge) 以口語為(wei) 基礎的白話文係統。實踐證明,新文化運動並沒有徹底隔斷舊文化,經過改造的舊文化,反而成為(wei) 新文化運動的得力資源。再者,典故盡管生成於(yu) 古代,但並非一成不變地作為(wei) 一種特殊的詞匯群體(ti) 而存在,隨著漢語的發展,也有不少典故進入漢語一般詞匯係統,成為(wei) 現代漢語的常用詞,被人們(men) 廣泛理解和接受。從(cong) 最簡單的層麵而言,典故的存在,不但豐(feng) 富了漢語的詞匯係統,而且在文本寫(xie) 作、語言交際層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一,言簡義(yi) 豐(feng) 。即用很少的詞匯,表達豐(feng) 富的意義(yi) 。這是由典故的生成層麵決(jue) 定的。一般而言,無論事典,抑或語典,其生成均需經過一個(ge) 凝練的過程:從(cong) 本末翔實細節豐(feng) 富的故事、言說細密邏輯謹嚴(yan) 的長篇大論,或者一首詩歌、一篇散文,最終濃縮為(wei) 字數極少的關(guan) 鍵詞。語言表述用詞減少了,但其表達的意義(yi) 並未縮減,其承載的不僅(jin) 有原初意義(yi) ,還有最新的話語空間及新意。習(xi) 近平在2018年春年團拜會(hui) 上講話時曾用“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來論述家國之間的關(guan) 係,這是引用《孟子》的話,不用長篇累牘,11個(ge) 字就把天下、國、家的關(guan) 係說得清晰明白,並強調“千家萬(wan) 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的道理。在中華民族最重要節日春節的語境中,引用此典,以簡馭繁,以少勝多,既表達了天下國家的關(guan) 係,也包涵了對家庭和諧幸福、國家興(xing) 旺發達的祝願。
第二,增強表現力。藝術作品中用典,作品更加生動形象;說理文章中用典,既是論據,又增加了理論的深度。2013年5月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和各界青年座談時勉勵青年加強道德修養(yang) ,用了一個(ge) 典故:從(cong) 善如登,從(cong) 惡如崩。這個(ge) 典故出自《國語》,是先秦流行的諺語。善與(yu) 惡,是修養(yang) 的兩(liang) 極;登與(yu) 崩,一難一易,一慢一快,用一“如”字將其勾連,不僅(jin) 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而且有強烈的視覺衝(chong) 突,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第三,委婉含蓄。文藝作品,尤其是詩歌中的用典,能使其表意豐(feng) 厚,韻味悠久,含蓄蘊藉。中國文化中自古就有春秋筆法、微言大義(yi) 的言說傳(chuan) 統。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不能直白講明的思想、意圖、傾(qing) 向,有時借助典故可以得到妥善的解決(jue) 。比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外交場合曾用“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國雖大,好戰必亡”“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等來闡述中國的外交立場。
典故不僅(jin) 僅(jin) 是文學創作、論事說理的修辭手段,也不僅(jin) 僅(jin) 是一種寫(xie) 作技巧、對話策略,同時它還是曆史的一個(ge) 個(ge) 縮影,是複述和記憶一個(ge) 民族過往經曆、所思所想的關(guan) 鍵詞。從(cong) 一定意義(yi) 上講,典故承載著傳(chuan) 承曆史、延續文化記憶的功能。因此,學習(xi) 典故、使用典故也是在重溫曆史,繼承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從(cong) 此層麵而言,學典、用典具有更加深刻的意義(yi) 。
第一,學習(xi) 和使用典故,是對曆史的敬畏與(yu) 致意。
典故來源於(yu) 曆史,並在曆史中發展、運用和意義(yi) 相對固定,曆史越悠久,典故越發達。作為(wei) 包含大量曆史、文化、人類經驗與(yu) 記憶內(nei) 容的話語,典故具備了曆史敘述的功能。“一個(ge) 民族、一個(ge) 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cong) 哪裏來的,要到哪裏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2014年5月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北京大學的講話)。用典的本質就是用史。學習(xi) 和使用典故,就是重溫富含教益的曆史故實和富含哲理的聖賢之言,就是學習(xi) 一個(ge) 國家的曆史、一個(ge) 民族的經驗,是對曆史的敬畏與(yu) 溫情致意。數典忘祖,“其無後乎”(《左傳(chuan) ·昭公十五年》)的警告,在任何時期都有昭示意義(yi) 。
第二,學習(xi) 和使用典故,是對傳(chuan) 統文化的自覺傳(chuan) 承與(yu) 接受。
典故源於(yu) 曆史,又具備超曆史性。典故蘊含的經驗、教訓、哲理等文化精髓不受過去約束,具備持久永恒的超越曆史意義(yi) ,而且,在人類發展的曆史長河中,有些事件總會(hui) 一再重演。因此,追溯典故的來源,重溫典故的曆史,挖掘典故的思想,借鑒典故的經驗,在新時期的語境中賦予其新的思想生命,這就是用曆史眼光對傳(chuan) 統文化的自覺接受。追溯源頭,分析現狀,把握未來,這就是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與(yu) 創新性發展。
第三,學習(xi) 和使用典故,是文化自信的表現。
文化自信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深層自信。文化自信從(cong) 哪裏來?從(cong) 曆史中來,從(cong) 傳(chuan) 統中來。一個(ge) 用典故說話的人,是在同千萬(wan) 個(ge) 聲音對話,傳(chuan) 遞著曆史的智慧,延續著深邃的思想;一個(ge) 用典故說話的人,是在用千萬(wan) 個(ge) 聲音發聲,帶著充足的底氣,有著無窮的力量。“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經典的詩詞和散文從(cong) 課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麽(me) 西方的東(dong) 西,我覺得‘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裏,成為(wei) 中國民族的文化基因”(2014年9月9日習(xi) 近平在北京師範大學看望師生時的講話)。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我們(men) 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是文化自信的源頭活水。
總之,作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一個(ge) 重要構成部分,從(cong) 古至今,典故承擔著多種功能。它是把握曆史的關(guan) 鍵詞,是繼承傳(chuan) 統文化的綱領,是民族凝聚的重要紐帶,是現代社會(hui) 開拓發展的基石。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引經據典,是在重溫中國曆史,講述中國故事,繼承中國傳(chuan) 統,總結中國經驗,凝練中國精神,是向世界發出的中國聲音。
(照片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網提供)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