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寫作四“準”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從(cong) 事文字工作以來,寫(xie) 出的好稿子不少,廢稿子更多。回味個(ge) 中滋味,我體(ti) 會(hui) ,能否圍繞中心工作實現“以文輔政”,是評判公文優(you) 劣的重要標準。如果把中心工作比作主旋律,那麽(me) 公文就是詮釋、表達主旋律的舞蹈,隻有踏準節奏、恰如其分,把握好公文寫(xie) 作的“準”,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定位要找準

  在起草公文時,起草者須準確把握所在單位的定位,用心揣摩所在單位與(yu) 受文單位的關(guan) 係。

  給上級單位、主管單位寫(xie) 公文,要考慮其主管什麽(me) ,當前主要關(guan) 注哪方麵工作,對本單位提出了什麽(me) 要求,在公文中給予怎樣的回應;不能隻想著自己的工作安排,措施細節寫(xie) 了好幾頁,卻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

  給下級單位寫(xie) 公文,要針對其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亮明觀點、說明要求、明確職責;切忌隻講問題不講方法、隻講分析不講安排,搞得基層無所適從(cong) 。

  給平級單位寫(xie) 公文,要充分尊重、注意維護彼此的協作關(guan) 係,強調彼此有一致性、協同性的方麵;有分歧的地方,與(yu) 公文事項無關(guan) 則不提,有關(guan) 的要真誠懇切、有禮有節地提,爭(zheng) 取對方的配合支持。

  在公文中提出政策建議,要考慮到本單位職能所在、專(zhuan) 業(ye) 所在和具有影響力的範圍,不要在不熟悉的領域指手畫腳;同時也要考慮受文單位的情況,不屬於(yu) 受文單位職責的不宜提及。

  思路要盯準

  公文是推進工作的手段,歸根結底是為(wei) 中心工作服務。起草公文時,理解背景、明確方向,都可以在中心工作思路上找到依歸。甚至對於(yu) 一些前因後果不太了解、文章主旨尚不清晰的起草任務,也不妨從(cong) 中心工作思路入手,順藤摸瓜地梳理相關(guan) 具體(ti) 工作。隻要是本單位的工作,就萬(wan) 變不離其宗;隻要緊扣中心工作思路,兼顧具體(ti) 工作實際,就能找對路子。

  很好地貫徹中心工作後,組織材料時,正在部署的相關(guan) 具體(ti) 工作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結合進來,使工作有了實實在在的抓手。如此安排既不顯得突兀,措施也落到了實處,有效促進了中心工作任務的推進。

  情況要摸準

  摸準情況至少應做到“三個(ge) 結合”。

  一是全局與(yu) 一隅的結合。掌握全局的情況,才能夠明白形勢是什麽(me) 、趨勢是什麽(me) ,從(cong) 諸多現象中找出主要矛盾,在眾(zhong) 多工作中把握核心任務。具體(ti) 到某一項工作,就是要在掌握全局的基礎上,考察該工作在全局中的定位和應該發揮的作用,進而結合全局工作要求,判斷進展情況,分析難點問題,提出辦法措施。

  二是數據與(yu) 案例的結合。數據能夠支撐觀點,有利於(yu) 快速判斷;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有利於(yu) 進行分析;核心指標能簡潔地反映複雜問題,具有四兩(liang) 撥千斤的效果。但是數據也有不足,就是比較抽象,而且主要反映結果,有脈絡而無血肉。這就需要用典型的、鮮活的案例補足,通過解剖麻雀,找到原因和規律。在領導講話等公文中引用案例,能夠引發大家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鳴,將理性分析與(yu) 感性敘述相結合,增強講話的感染力。

  三是一手材料與(yu) 提煉總結的結合。不注重一手材料,起草公文很容易犯兩(liang) 個(ge) 錯誤:一是隔靴搔癢。因為(wei) 不知道實際情況,所以說不準也不敢說,隻能籠而統之地寫(xie) 點空話套話,起不到什麽(me) 作用。二是拾人牙慧。自己腹中空空,隻好找別人的材料拚湊,“剪刀加糨糊”,越貼越心虛。解決(jue) 的辦法,就是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當然,掌握了一手材料,還必須進行提煉總結。通過研究工作思路,把分散的材料串聯起來;通過理論層麵的分析思考,揭示規律和原因,找出應對之策。

  語言要用準

  語言是公文寫(xie) 作的基本功,語言功底的錘煉沒有一蹴而就的捷徑,一般來講,至少要經過三個(ge) 階段:

  第一階段是“說得出來”。即選擇合適的文種、材料和結構,把要表達的意思厘清,落在紙麵上。這個(ge) 階段看似容易,實際是對思維能力、材料儲(chu) 備和公文規範掌握程度的綜合檢驗,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勤加打磨。這一步順利完成,文章就有了基礎框架。

  第二階段是“說得準確”。即在文章已有框架的基礎上,逐個(ge) 層次推敲邏輯關(guan) 係,逐字逐句打磨語言表達。好比修剪盆景,要突出主幹,剪掉旁逸斜出的無關(guan) 枝杈,剪除遮擋主幹的多餘(yu) 花葉,隻留下對整體(ti) 造型來說不可替代的部分。還要對留下來的部分認真檢查:引用有無錯訛,概括是否恰當,歸因是否合理,要求有無疏漏……經過第二階段,文章會(hui) 變得準確簡練,內(nei) 容也經得起推敲。

  第三階段是“說得出彩”。即把一篇內(nei) 容紮實的“硬文章”,作進一步潤色、升華,變成一篇意味雋永、入腦入心的好文章。一般來說,好標題令人眼前一亮;朗朗上口的句子令人易記易背;恰當的比喻、引用,以及來自基層的鮮活例子、鮮活語言,更讓人感同身受、印象深刻;排比句具有節奏感,能夠增加氣勢和感染力……這些都是潤色文章常用的手段。更好的文章,則需要在視角上有獨到之處,在謀篇布局、遣詞造句中運用多種手法,使讀者既能夠理性認同,也能產(chan) 生情感共鳴。

  文章不厭百回改。改文章是自我糾錯也是自我提升的過程。起草者要高度重視這個(ge) 過程,切莫“敝帚自珍”。一篇好文章,往往要寫(xie) 三五稿,十稿以上的也不鮮見。隻有日積月累、用心揣摩,逐漸找準工作節奏,掌握寫(xie) 作方法,文章才會(hui) 越寫(xie) 越好。(作者 馬亦欣)

發布時間:2018年09月29日 07:58 來源:“秘書工作”微信公眾號 編輯: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