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灤平:脫貧攻堅 決戰猶酣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灤平縣依托金山嶺長城及周邊風景區,發展旅遊產(chan) 業(ye) ,促進脫貧攻堅。圖為(wei) 秋日金山嶺。周萬(wan) 萍 攝(人民視覺)

  灤平縣依托金山嶺長城及周邊風景區,發展旅遊產(chan) 業(ye) ,促進脫貧攻堅。圖為(wei) 秋日金山嶺。周萬(wan) 萍 攝(人民視覺)

  “遷新居從(cong) 此告別窮鄉(xiang) 僻壤,跟黨(dang) 走旋即迎來溫馨小康。”走進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安純溝門安置區,一排排嶄新的住宅樓前,雞冠花開得正豔,張貼在安置區大門上的一副大紅燙金的對聯格外醒目。

  9月13日一大早,300多名村民熱熱鬧鬧地參加了灤平縣易地扶貧搬遷集中交房入住儀(yi) 式,走出大山的父老鄉(xiang) 親(qin) 笑逐顏開。按計劃,今年10月底前有1975家貧困戶先後拿到新房鑰匙,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將如期完成。

  地處燕山山脈的灤平,2014年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0853人,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近5年,全縣4.2萬(wan) 餘(yu) 人脫貧,目前仍有1.8萬(wan) 多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由原來的23.88%下降到7.07%。

  精準脫貧已進入攻堅期,灤平嚴(yan) 格對標現行扶貧標準,精準施策發力。各級幹部撲下身子,穩紮穩打,敢啃硬骨頭,貧困群眾(zhong) 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扶貧有抓手——產(chan) 業(ye) 帶動出活力,黃土也能生“四金”

  灤平土地貧瘠靠天收,還能“一地生四金”?

  大屯滿族鄉(xiang) 路南營村的李國誌,如今成了承德興(xing) 春和農(nong) 業(ye) 集團公司的工人。以前,一家五口,兩(liang) 個(ge) 殘疾,家裏有6畝(mu) 玉米地,每畝(mu) 淨收入才200多元,遇到天災,連種子都收不回。

  “興(xing) 春和”來了,“李國誌們(men) ”的春天也到了。對於(yu) “土地生金”,李國誌心裏算得明白:6畝(mu) 地租給“興(xing) 春和”,每畝(mu) 一年租金1150元;進園區打工,每月薪金5000元;扶貧貸款入股,一年分紅1萬(wan) 元。“這裏離家近,打工掙錢和照顧家裏,兩(liang) 不耽擱,脫貧全托好政策的福!”李國誌今年翻蓋了新房,大年初一也舍不得歇歇。

  產(chan) 業(ye) 是脫貧攻堅重要抓手,龍頭企業(ye) 一帶就活。“興(xing) 春和”集中流轉路南營村附近土地1900畝(mu) ,每戶年均租金收入3000多元。園區發展特色種植和養(yang) 殖,一年四季有活幹,吸納貧困戶共520多人就業(ye) 。通過扶貧資金入股分紅,每年給貧困戶“發紅包”420萬(wan) 元。

  “貧困戶沒項目,扶貧資金分散用,幹不成事。”“興(xing) 春和”負責人郝玉芬介紹,“我們(men) 研發了戶企聯營‘微型菇房’,貧困戶合夥(huo) 承包賺現金,讓貧困戶在‘三金’基礎上又多‘一金’。”

  穿過蒙蒙細雨,來到大屯滿族鄉(xiang) 窯溝門村,村頭是一片銀色的“新廠房”——微型菇房。打開一座菇房的大門,迎麵飄來一陣蘑菇清香,小平菇晶瑩剔透。貧困戶凡立東(dong) 和另外兩(liang) 個(ge) 貧困戶合夥(huo) “買(mai) ”下一座菇房,每年每戶保底收益1萬(wan) 多元。“低風險、賺現錢,打工還有收入,微型菇房就像個(ge) 小金庫!”凡立東(dong) 說。

  掙錢就這麽(me) 簡單?公司統一建好菇房,提供技術,負責收購。“興(xing) 春和”提供擔保,每戶貸款10萬(wan) 元,三戶承包一座菇房。合作社有專(zhuan) 人負責日常管理,菇房收益通過合作社還貸。貧困戶參與(yu) 管理,還能采菇。今年7月,“興(xing) 春和”在窯溝門村規劃建設63座微型菇房,8月底已建成28座。

  產(chan) 業(ye) 帶動就業(ye) ,貧困戶脫貧不離鄉(xiang) ,還解決(jue) 了生活上的苦惱。

  在金溝屯鎮下營子村,致富能人孫士河返鄉(xiang) 創業(ye) ,2014年成立承德久財農(nong) 牧開發有限公司,建設中草藥材產(chan) 業(ye) 扶貧示範園,為(wei) 貧困戶提供就業(ye) 崗位,帶動本村和周邊共500多戶貧困戶脫貧。

  昔日荒涼的“韭菜溝”,如今變成百花爭(zheng) 豔的“發財溝”。“在家門口幹活掙錢,回家能吃上媳婦做的飯,比在外麵打工落的錢還多呢。”脫貧戶權少維笑著說。

  如今,灤平重點發展藥材、蔬菜等五大扶貧產(chan) 業(ye) ,覆蓋大多數貧困村,全縣能幹且願幹的貧困勞動力就業(ye) 率達87%。縣裏通過“公司+基地+農(nong) 戶”,園區入股分紅、資產(chan) 收益、光伏扶貧、社會(hui) 保障兜底等四重收益,對貧困戶基本實現精準覆蓋。

  澆水澆到根——走出大山挪窮窩,安居樂(le) 業(ye) 新生活

  灤平地不平,到處是溝溝壑壑,很難就地脫貧。

  山路蜿蜒,溝裏“閃”出一個(ge) 村落。安純溝門滿族鄉(xiang) 上瓦房村,38歲的張宇坤家“一臉滄桑”,石頭牆,黃泥巴,兩(liang) 間臥室,小廳是廚房,灶火把頂棚熏得烏(wu) 黑油亮,牆上、窗戶上糊著書(shu) 紙。“我都不記得這房子什麽(me) 時候蓋的。”

  吃水難。過去村裏有山泉引流的“自來水”,年久失修,已經廢棄。張宇坤和三個(ge) 鄰居合打一口井,輪流用泵抽水吃。

  上學難。女兒(er) 上學要到6公裏遠的地方,和別人拚車接送,每年車費600多元。

  看病難,行路難,增收難,妻子沒事做,兩(liang) 人離婚。“要是一輩子窩在溝裏,這日子怎麽(me) 過!”張宇坤低著頭說。

  樹挪死,人挪活,必須得搬!可搬哪兒(er) 去?

  有了房,心裏的疙瘩解開了。“8月17日剛分房,走,去看看我的新家!”張宇坤帶記者來到鄉(xiang) 政府所在集鎮,一排排新樓盡現眼前。“三室兩(liang) 廳92平方米,我隻交了12000元。”張宇坤一直咧嘴笑,然後認真地說:“我們(men) 感謝總書(shu) 記,感謝黨(dang) 中央,感謝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現在的政策太好了,總覺得撿了大便宜。”

  挪窮窩,拔窮根。“小區共安置11個(ge) 村444戶貧困戶,貧困戶人均不超過25平方米,政府給每人補貼57000元,個(ge) 人自籌隻要3000元。”安純溝門滿族鄉(xiang) 鄉(xiang) 長何明濤說。小區還就近共享鄉(xiang) 衛生院、幼兒(er) 園和學校,讓貧困戶安心打工。

  搬出來不容易,接下來怎麽(me) 生活?縣裏早有打算:搬得出,能增收,能脫貧,穩得住。上瓦房村的89戶貧困戶告別“老瓦房”,搬進新樓房。鄉(xiang) 裏通過招商在附近建起草莓采摘園、生態莊園等,產(chan) 業(ye) 園和安置區同步建設,搬遷貧困戶拿“三金”,增收有保障。

  農(nong) 民出溝,項目進川。巴克什營鎮古城川村12個(ge) 自然村,一村一條溝。為(wei) 實現搬遷扶貧,當地引入一家公司開發生態旅遊,四達溝自然村280戶農(nong) 民告別山溝,住進樓房,其中68戶是貧困戶。

  一次搬遷,改變命運。村裏原有4個(ge) 光棍,最大的老李60歲,搬進新樓後不久就找到另一半。其餘(yu) 三位也搬家、娶媳婦,雙喜臨(lin) 門。

  灤平共有7116名貧困人口計劃易地搬遷,是河北省扶貧搬遷任務最重的縣之一。全縣建設18個(ge) 集中安置點,同步建設產(chan) 業(ye) 園,確保戶均一人就業(ye) 。

  “搬遷任務重,眼下累一點,長遠有利老百姓。”承德市人大常委會(hui) 副主任、灤平縣委書(shu) 記蔡福浩說,易地搬遷不僅(jin) 關(guan) 係這一代人的脫貧,更關(guan) 係子孫後代的生活改善,有利於(yu) 阻斷貧困的代際傳(chuan) 遞。

  堡壘有力量——攻堅克難黨(dang) 旗紅,擦亮黨(dang) 徽當先鋒

  初秋時分的孫營村蔬菜園區,紅紅的草莓在綠波裏探頭探腦,每個(ge) 大棚門口都豎著一塊牌子——“脫貧攻堅黨(dang) 旗紅,黨(dang) 員致富先鋒崗”,附有上崗黨(dang) 員及其帶動貧困戶的名字。

  貧困戶郭江老來喪(sang) 子,一度覺得日子沒法過。王斌等黨(dang) 員成立合作社後,動員老人把10畝(mu) 地流轉出去,一年穩拿租金10200元。老郭主動到合作社找活幹,“黨(dang) 的政策好,也不能等著照顧,我還能幹活!”除草、收穀子樣樣在行的老郭去年掙了1萬(wan) 多元。

  過去的孫營村是附近有名的窮村。一直盼著脫貧的村民們(men) 推選退伍後在外做生意的王斌擔任村支書(shu) 。2016年春,由王斌帶頭,5名黨(dang) 員合夥(huo) 成立農(nong) 牧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發展特色農(nong) 業(ye) 。村裏208戶貧困戶以扶貧資金入股,每年每戶分紅800元。

  支部帶好頭,村民有盼頭。灤平舉(ju) 起黨(dang) 旗,擦亮黨(dang) 徽,聚合發力,助推脫貧攻堅。

  黨(dang) 旗飄揚十裏八鄉(xiang) ,群眾(zhong) 脫貧有底氣。金溝屯鎮探索“支部+項目”扶貧模式,在產(chan) 業(ye) 一線建立黨(dang) 支部,全鎮建立項目黨(dang) 支部7個(ge) 、產(chan) 業(ye) 黨(dang) 小組21個(ge) 。曾經是“亂(luan) 村、窮村”的下營子村成立了黨(dang) 總支,下設村黨(dang) 支部和2個(ge) 企業(ye) 黨(dang) 支部,村裏還有6個(ge) 黨(dang) 群小組,直接聯係服務農(nong) 戶。貧困戶熊建華丈夫有病,家裏要供兩(liang) 個(ge) 上學的孩子,日子過得緊巴巴。久財農(nong) 牧公司在村裏建立中藥材扶貧產(chan) 業(ye) 示範園後,村幹部動員她回來打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過去靠喝酒澆愁,現在幹活都是勁兒(er) 。”如今,村裏貧困戶已全部脫貧。

  黨(dang) 員深入田間地頭,幹部群眾(zhong) 一家親(qin) 。走進安純溝門滿族鄉(xiang) 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大門右側(ce) 是小區管委會(hui) 臨(lin) 時黨(dang) 支部,牆上是所有支部成員名單和手機號碼。2016年5月,該鄉(xiang) 11個(ge) 村啟動易地扶貧搬遷,李柵子村是整體(ti) 推進試點。一些老人有顧慮,村黨(dang) 支部一班人掰開了、揉碎了說,消除大家的後顧之憂。一個(ge) 月下來,村民一個(ge) 不落地摁了手印。目前,灤平縣各貧困村有6356名黨(dang) 員與(yu) 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引導培育456名黨(dang) 員致富帶頭人。

  點亮一盞燈,溫暖一大片。“把每個(ge) 農(nong) 村黨(dang) 組織鍛造成脫貧攻堅的戰鬥堡壘,把每一名黨(dang) 員都錘煉成帶領群眾(zhong) 脫貧致富的開路先鋒,激發群眾(zhong) 內(nei) 生動力,最終形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河北省人大常委會(hui) 副主任、承德市委書(shu) 記周仲明一語中的。

發布時間:2018年09月28日 06:52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