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學家,生前擔任吉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9年12月,黃大年放棄了在英國優(you) 厚的待遇,懷著一腔愛國熱情返回祖國,出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yu) 技術學院教授。八年時間,他帶領團隊在航空地球物理領域取得一係列成就。2017年1月8日,黃大年同誌因病不幸去世,年僅(jin) 58歲。
黃大年在美國參加學術交流會(hui) 時的照片(2011年12月5日攝)
國家在召喚 我應該回去
2009年4月,接到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yu) 技術學院院長劉財傳(chuan) 來的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後,黃大年表示馬上回國。
當時,黃大年已在英國劍橋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級研究員12年,是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領域享譽世界的科學家,主持研發的許多成果都處於(yu) 世界領先地位。
他辭去了在英國公司的重要職務,揮別了共事多年的科研夥(huo) 伴,說服妻子賣掉了經營多年的兩(liang) 個(ge) 診所,留下了還在讀書(shu) 的女兒(er) ……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yu) 技術學院全職教授。
朋友們(men) 不理解,年過半百,正該安享人生,為(wei) 什麽(me) 還要折騰?
但回國的決(jue) 心黃大年是從(cong) 一開始就下了的:“在這裏,我就是個(ge) 花匠,過得再舒服,也不是主人。國家在召喚,我應該回去!”
黃大年的學生周文月追憶,她問老師為(wei) 什麽(me) 拋下那麽(me) 多毅然回國。黃大年回答:這是必然。我們(men) 這些長年在國外的專(zhuan) 家,對祖國的愛很深很深。
黃大年對同學的畢業(ye) 贈言。
振興(xing) 中華 乃我輩之責
追溯他的成長曆程,會(hui) 發現對祖國的愛一直都是他最深的情結。
1958年,黃大年出生於(yu) 廣西南寧的一個(ge) 知識分子家庭。1977年恢複高考,黃大年拚命讀書(shu) 、複習(xi) 。最終,他以優(you) 異成績考入國家重點大學——長春地質學院,就讀於(yu) 應用地球物理係。
1992年,黃大年獲得“中英友好獎學金項目”的全額資助,赴英國攻讀博士學位,成為(wei) 當時30個(ge) 公派出國留學生中的一員。出國前,黃大年堅定地對同學說:“我一定會(hui) 把國外的先進技術帶回來。”
不久,他又被派往英國,在劍橋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級研究員12年,曾擔任研發部主任等關(guan) 鍵職務。
一晃“海漂”18年。18年間,他總惦念著母校,經常回訪交流,拓展母校師生們(men) 的國際視野。
他的同學毛翔南至今仍珍存著1982年黃大年寫(xie) 在他本上的贈言:“振興(xing) 中華,乃我輩之責”。
2004年,病重的父親(qin) 在電話中給他留下最後的囑托,“知識精英是民族脊梁,別忘了,你是有祖國的人!”。
兩(liang) 年後,母親(qin) 病危。臨(lin) 終前老人以越洋電話囑咐愛子:“大年,你在國外工作,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早點回來,給國家做點事情……”。
“人的生命相對曆史的長河不過是短暫的一現,隨波逐流隻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曆史向前發展,我覺得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這是他在入黨(dang) 誌願書(shu) 中寫(xie) 下的誓言。
他做到了!
黃大年教授在深地探測項目鬆科二井現場。
“拚命黃郎”
開展項目研究的辦公室在吉林大學一座被稱為(wei) “地質宮”的老建築內(nei) ,自從(cong) 2009年黃大年來到這裏,每天都會(hui) 有一盞燈一直亮到淩晨兩(liang) 三點鍾。如果哪一天沒亮,那一定是他出差了。
回國7年,黃大年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出差。他出差有個(ge) 獨特的習(xi) 慣,常常訂夜裏的航班。
“白天開會(hui) 、洽談、輔導學生,到了晚上別人都休息了,他就坐午夜航班去出差,即使在飛機上,他還在改PPT,因此人送綽號‘拚命黃郎’。”
這位“拚命黃郎”卻在微信朋友圈裏這樣說:“我是活一天賺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2016年6月底,準備“深部探測關(guan) 鍵儀(yi) 器裝備研製與(yu) 實驗”項目驗收會(hui) 時間緊迫,黃大年作為(wei) 項目負責人,連著熬了三個(ge) 晚上,查遺補漏。直至開會(hui) 前,胸口仍很憋悶。他習(xi) 慣性地打開隨身帶的黑書(shu) 包,拿出速效救心丸的小瓶子往手裏一倒,一仰頭扔在嘴裏使勁嚼著,走進會(hui) 場……
在赴京參加這個(ge) 會(hui) 的前一天,黃大年突然暈倒在辦公室。
“不許跟別人說。”這是黃大年醒來後對秘書(shu) 王鬱涵說的第一句話。王鬱涵瞥了一眼老師帶領他們(men) 熬了三個(ge) 晚上整出來的小山一樣的材料,沒敢吭氣兒(er) 。
“項目成果已處在國際領先水平。”黃大年和他的團隊欣喜不已。
可誰又能想到,他的生命已進入倒計時。
2010年6月1日,黃大年在辦公室。
“科研瘋子”
翻看黃大年生前的微信朋友圈,2016年2月14日情人節,他有這樣一段內(nei) 心獨白:
“……真正從(cong) 事科學的人,往往看重與(yu) 事業(ye) 發展攸關(guan) 的情誼群體(ti) ,麵對‘知音’常有相見恨晚的遺憾,發展的是與(yu) 眾(zhong) 不同的情……”
在他心裏,科學是他夢中的“情人”。
科技部有關(guan) 負責人對此印象深刻:“當時我們(men) 有一項地球勘探項目,想在‘十二五’時期取得突破,缺一個(ge) 領軍(jun) 人物。正在著急,有人推薦了剛回國不久的黃大年。”
“我去長春找了他,第二次見才敢開口求他。因為(wei) 這個(ge) 上億(yi) 元的項目黃大年分不到一分錢……”
“沒問題。”黃大年如此痛快的回答讓對方愣住了……
黃大年看中的是這個(ge) 項目瞄準的尖端技術——就像在飛機、艦船、衛星等移動平台上安裝“千裏眼”,看穿地下每一個(ge) 角落。早在上世紀90年代,美英等國已使用這項技術進行軍(jun) 事防禦和資源勘探。
一天都沒有等。他把自己關(guan) 進辦公室,沒日沒夜地設計科研思路。
沒有樣機,一連數月,一有空他就跑到無人機模型銷售的店鋪。
沒有機庫,他在地質宮門前尋了塊兒(er) 空地,拉著團隊揮汗如雨忙活個(ge) 把月。
“這是違章建築,必須得拆!”。第二天,有人開著卡車來就要動手。
原來,他們(men) 不清楚審批程序,隻給學校打了報告,沒有履行相關(guan) 手續。
“不能拆!我們(men) 打過報告的。”黃大年急了,一邊喊一邊往卡車前一躺。他的幾個(ge) 學生馬上也在他身邊躺下,所有人都驚呆了,這可是位世界級的大科學家呀……
事情傳(chuan) 開了,有人說黃大年就是個(ge) “瘋子”。他不在意:“中國要由大國變成強國,需要有一批‘科研瘋子’,這其中能有我,餘(yu) 願足矣!”
黃大年在為(wei) 吉林大學的學生們(men) 授課。
“幻想家”
作為(wei) 國際知名的戰略科學家,黃大年深知,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mai) 不來的。中國雖拿到了新一輪世界科技競賽的入場券,但必須牢牢抓住創新這個(ge) “彎道超車”的機遇,才能追趕曆史的潮流。
科學是嚴(yan) 謹的,但也需要奇思妙想來成就。黃大年就是這樣的“幻想家”。
“咱們(men) 學校有學者參加南極科考,能不能研製全地形車,完成在極寒、溝壑、全時段極限條件下的通訊、交流和作業(ye) ?”
“‘雲(yun) 端遠程控製’技術發展很快,能不能開發野外作業(ye) 醫療看護車?這個(ge) 目前在國內(nei) 還是空白啊。”
……
回國僅(jin) 僅(jin) 半年多,黃大年就統籌各方力量,繪就一幅宏大的吉林大學交叉學部藍圖。
2016年9月,一個(ge) 輻射地學部、醫學部、物理學院、汽車學院、機械學院、計算機學院、國際政治係等的非行政化科研特區初步形成,黃大年擔任吉林大學新興(xing) 交叉學科學部首任部長。
7年間,黃大年帶領400多名科學家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wei) 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以他所負責的第九項目“——深部探測關(guan) 鍵儀(yi) 器裝備研製與(yu) 實驗”的結題為(wei) 標誌,中國“深部探測技術與(yu) 實驗研究”項目5年的成績超過了過去50年,深部探測能力已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局部處於(yu) 國際領先地位……
延伸閱讀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